刚才看了复旦大学俞吾金的《差异分析与理论重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上面有这么段话
就“马克思主义”这一概念而言,它主要有两个含义:一是指马克思本人提出的理论体系;二是指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后继者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对马克思思想所提出的解释体系。显然,这两个含义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对这一差异的存在,马克思生前已经觉察。恩格斯在1890年8月27日致保·拉法格的信中谈到当时德国的许多大学生涌入德国社会民主党内时,曾经这样写道:
 
所有这些先生们都在搞马克思主义,然而他们属于10年前你在法国就很熟悉的那一种马克思主义者,关于这种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曾经说过:“我只知道我自己不是马克思主义者”。马克思大概会把海涅对自己的模仿者说的话转送给这些先生们:“我播下的是龙种,而收获的却是跳蚤。”(2)马克思在这里强调的是他自己的思想和那些自称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追随者的思想之间的根本差异。在英语中,人们可以用两个不同的词来表达这种差异,即用“Marx’s”来表示“马克思的”:用“Marxist”来表示“马克思主义的”。在汉语中,为了保留上面提到的差异,我们可以只在第二个含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这个术语,即只用这个术语指称“马克思的同时代人和后继者结合各自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征对马克思思想所提出的解释体系”,而当我们谈到马克思本人的思想时,只使用“马克思思想”、“马克思理论体系”这样的提法。
 
然而,就“马克思主义”这个词的第二种含义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中,形成了对马克思思想的迥然各异的解释体系,所以“马克思主义”始终表现为复数,呈现为多元状态。比如,“前苏联和东欧的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