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jy 发表于 2016-6-11 22:36 
“为什么官方坚信马克思主义能救中国,为什么坚持所谓的马克思主义呢?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
为迎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研究新高潮,推进中国政治经济学建设行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学术专著《保卫<资本论> 》。该书提出“保卫《资本论》”概念。其十八章“历史到科学的发展”集中讨论了民族取向的语言生产问题,并强调在“社会主义批判”这一实践化的工作理念的统领下创造性地把握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内在逻辑,做到国情条件下的灵活阐释与运用。以下,我们引述其中的两段论述,并作为对“《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工作命题的理解。
第一,从方法论角度看,劳动价值论之所以被政治经济学批判所需要,是因为它提供了关于批判的理解工具,它连结了“历史”和“理论”。劳动价值论的工作逻辑是历史方法,是范畴生产的本位性工作,因而是历史理论的构图;劳动价值论不是价格理论,与任何形式的相对价格理论无关,其目的也不是要寻求劳动价值与“价格”的对接。因其本身即是一种“特殊价格”,是从整体发生现象看待和规定的社会价格运动现象,价值工作命题激发了内部批判认知力量产生,并源源不断地生长。为了这个主要工作目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处处假定商品价格等于它的价值。即在不同的地方,马克思均做出了类似的表述:价格和价值之间的量的不一致或者说价格总是存在偏离价值量的运动趋势,这种可能性已经包含在价格形式本身的规定当中。
第二,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生产价格理论是价值理论的工作延伸。作为资本主义工作批判理论的“广义上的劳动价值论”,其完成了对于商品价值理论的直接更改,而接续了价值批判,在生活过程领域执行社会批判功能。价值批判和生产价格批判成为工作互补的资本主义两大批判:生产批判和分配批判;它们与任何的价格解释学无关。前者的力量源自社会生产实体,后者的力量源自社会分配实体,分别由其发动。之所以能如此,盖因资本主义生产系统形成以后,它本身已经分解为从生产出发的社会经济运动和从分配出发的经济(财产关系)的运动形式两种规定不同、然而内涵互补且递进的社会生产表现类型,成为了名副其实、标准意义的社会生产结合体。这种分析效果只有运用劳动价值论的工具才可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