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电脑出了问题,话说到一半。。。
先补充讲为什么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需要以工业化为前提。因为农业发展依赖于土地,其数量极为有限,造成收益的递减。换句话说,众多的农业人口聚集在有限的土地上,造成农业效率低下,农民收入低。因而以提高国民收入为目标的经济发展,必须要实现工业化(或者第三产业化)。这是个长期的规律。
接着说微观方面的标准。:)
从经济人个体的角度讲,如果我在农业以外的行业中有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说会有更高的收入,这就代表了我的劳动力在其他领域有更高的生产效率,那么我就有脱离土地和农业的愿望,进而可以推断农业或农村存在着剩余劳动力。
但是在当前的形势下,大量农民工被外贸企业辞退而纷纷返乡,这是不是与上面的观点矛盾呢?
其实并不矛盾,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考虑:(1)我国的经济处在改革和转型的时期,因而有很多短期的波动,经常会脱离长期的预期;具体地说,农民工的返乡务农是短期的现象。长期来说,农民工必须脱离土地才能有中国经济的长期发展。(2)农民工在工业和第三产业缺乏就业机会,不应该被当作是农业人口不存在剩余劳动力的原因。现有的历史经验表明,要发展经济,就必须在工业和第三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话又说回来,上述这些都是我们在目前的经验和认识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是基于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但是这种工业化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有很多弊端,比如对环境的危害、对资源的枯竭性采伐、以及对自然和社会道德体系造成的挑战。能不能有另外一种发展模式,可以避免上述的问题?我们拭目以待。也许中国的发展可以走出自己的路,不需要工业化以及随之而来的各种弊端。当然这是很远的后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