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矿业巨头嘉能可表示,公司计划关闭位于澳大利亚的一家经营了37年的煤矿厂。据悉,全球煤炭价格暴跌,这家老煤矿带来的回报不足以抵消开采所需的资金,因此嘉能可计划关闭它。
业界指出,在“煤贱”时代,煤炭企业经营成本高企,生存愈发艰难,转型刻不容缓,中国煤企也不例外。
中国全社会存煤居高不下 煤企盈利艰难
数据显示,2011到2013年间,我国煤炭产量分别为35.2、36.6与39.7亿吨,2013年是煤炭产值高峰年,随后2014和2015年煤炭产量均有下滑,分别下降至到38.7亿吨与36.8亿吨。
尽管从2013年后,政策便有意识地指导煤炭行业减产,不过,我国全社会存煤量仍旧居高不下。2013年煤炭市场消费量达到峰值,为42.2亿吨,随后2014年煤炭消费量出现首次下滑,降幅达8.8%。与此同时,煤企库存量也逐年高涨,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煤炭企业存煤1.01亿吨,比年初增加1443万吨,增长16.7%。
存煤高企,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煤价因此不断下滑,这最终影响了煤企盈利。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中国煤炭行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指出,2011年以来,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逐年下跌,其中2015年规模以上煤企实现利润440.8亿元,同比2014年下降800多亿元。
市场/体制/产业结构制约 煤企脱困分析
市场供需失衡、体制约束与煤炭自身发展问题多多是煤炭行业遭遇上述困境的主要原因。
市场环节主要有两方面因素影响:其一,经济下行、经济结构调整、能源结构变化、生态环境约束等因素限制了煤炭市场。以能源与生态环境调整为例,相关调查显示,烧煤对雾霾天气的贡献超过了6成,因此光伏、风电等新能源取代煤炭成为新的能源战略,这就“夺去”了部分原有的煤炭市场。
体制机制束缚主要表现在行业管理弱化、企业管理粗放、税费负担较重、社会职能分离难、落后煤炭(衰老报废煤矿)退出机制不完善等方面。
我国煤炭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仍然突出;生产集中度低、人均效率低、产品结构单一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煤炭的安全生产、洁净生产、深度加工仍旧面临诸多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我国出台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从降成本、去产能和补短板方面推动煤炭行业脱困。在政策助力下,煤炭行业脱困前景值得期待。
煤炭电商与煤化工 煤炭行业转型两大趋势
结合煤炭脱困政策内容,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煤化工与煤炭电商将是行业转型的两大发展趋势。
煤炭电商作为行业去产能的“利器”,它能降低煤企以及煤炭贸易商的成本,并快速提高销量,助力煤企较为轻松的消化过剩产能。
转型煤炭电商节约了交易成本,拓宽了煤炭营销渠道,并且破解了煤炭大宗物资现货交易的难题,能重新焕发煤炭行业的生命力。事实上,2012年之后,我国煤炭电商平台数量不断增长,这也反映出出煤企对煤炭电商的重视度。
与工业烧煤相比,煤化工产品有两大优势,一是其更加环保,符合国家发展清洁能源的要求;二是煤化工有更高的附加值,有利于帮助煤企盈利。
在2003、2004年以来,我国煤化工出现了过热的现象,行业的利润有所下降,同时产能在短期内并没有很大的变化,这使的行业内一些产品出现过剩现象。但由于我国的资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国家对于能源安全的重视,煤化工在我国的景气度逐渐上升,预计从今年起,将有良好发展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