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让经商成为乐趣的商圣
中国从古代到现代,只有三个人被尊称为商圣,他们分别是:范蠡、白圭和胡光墉。其中颇受南怀瑾推崇的范蠡,是传说中的中国文武四大财神之一,一生充满传奇色彩,因其经商才能独具一格,被后人誉为千秋商祖。
范蠡(公元前536年—公元前448年),字少伯,春秋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商人,楚国宛三户(今河南省南阳)人。范蠡曾经拜计然为师,研习治国安军的方策。后来,范蠡遇见具有识才之明的文种,并与文种先后离楚入越,被越王允常任命为大夫。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病故,勾践继位,范蠡和文种继续得到重用。范蠡事越王勾践二十余年,被尊为上将军。
在南怀瑾眼里,富可敌国的范蠡显然是一个为求大利益而抛弃小名利的圣人。他能在身居高位、家财万贯时毅然弃之,勾画另一种人生,不能不让人称绝。范蠡不追名逐利,“三聚三散”财富的经典故事为世人所传唱。
范蠡真的是不求利吗?其实不然,范蠡在离开越国之前,写了一封信给越国大夫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以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另据《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记述,文种不听范蠡的忠告,后遭越王勾践猜忌,伏剑自尽。同为越国重臣,一功成身退而生,一身在高位而死。这让我们看出了范蠡的大智慧,即知道如何保全自己,这不也是一种利吗?生命,难道不是人生的大利?
范蠡能发家致富,又能散财,在人们心目中是难得的活财神。偏爱黄老道家思想的司马迁,推崇的经济专家,第一位是姜太公,第二位是范蠡,第三位是子贡。这三人也恰恰是南怀瑾所推崇的。
据有关文献介绍,范蠡的经商思想主要表现在“计然之术”中,即商贸活动必须要与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相适应,要遵循客观规律,要把客观规律应用到经济现象的不断变化之中,以掌握市场趋势,适应市场需求。范蠡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即判断价格的涨落: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一贵一贱,极而复返”,这是很符合现代市场取胜规律的。
据此,范蠡提出了一套“积贮之理”,即在物价便宜时大量收进,存贮起来,等到涨价之后再卖出去。由此可见,范蠡确实是一代不同凡响的商业奇才。后人曾根据范蠡的经商思想,加工整理而成的《陶朱公生意经》,又称《陶朱公商经》、《陶朱公经商十八则》、《陶朱公商训》,至今仍在定陶一带流传。在山东一带,范蠡经商的传说很多,其中范蠡贩马就是很能说明范蠡经商才华的一个故事。
传说范蠡在吴越生活了数十年,他深知那里需要好马,而在北方,好马并不难收购。但问题是,马匹的运输很困难,从北到南,千里迢迢,不但运输费用高,路上盗匪也很多,这桩挣钱的买卖中隐藏着无限的风险。
经多方考察,范蠡了解到齐国有一个很有势力的巨商姜子盾,姜子盾经常贩运麻布到吴越,因早已买通了沿途强人,所以他的货物畅通无阻。于是,范蠡写了一张榜文,张贴在姜子盾所居住的地方附近。榜文大意是:本人新组建了一马队,开业期间可免费帮人向吴越运送货物。果然,姜子盾主动找到范蠡,请范蠡帮运麻布。于是,范蠡与姜子盾一路同行,货物连同马匹都安全到达吴越,范蠡因卖马赚了一大笔钱。
这是一个很经典的双赢的商业故事。南怀瑾推崇范蠡,不但因为他拥有经商的大智慧,还因为他有倾财赈民并助人致富的社会责任感。南怀瑾建议现代的商人们要多学学范蠡的经商之道,自然也包含让现代商人在自己致富的同时,也不忘乐助周围需要帮助的人,不忘回报社会。
子贡:亦文亦政的儒商鼻祖
旧时,大凡经商之人都会在自己的商铺店堂内悬挂“陶朱事业,端木生涯”八个大字。这里的“陶朱”指的是春秋时的范蠡,“端木”则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子贡。
提起子贡,人们更多的想到的便是他是孔子的弟子,孔子七十二门生中比较有名的一个。也正因为此,他身上的光芒或多或少被孔子遮盖着。其实孔子之所以能够在当时名扬四海,和子贡的帮助有很大的关系。
孔子周游列国并招了三千多学生,规模之大,办学经费是从哪里来的?衣食住行的费用又是从哪里来的?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里面说得很明白:“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子贡就是孔子人生事业的主要赞助商。这也是南怀瑾推崇子贡为儒商鼻祖的原因之一。
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春秋时卫国人,本姓端木,名赐,到了30岁时方取名为子贡。子贡出生于商业世家,师从孔子之后,子贡又返回吴国去做官,并在曹、鲁两地从事商业经营。在孔子最有才德的七十二个学生当中,子贡是最富有的。
在司马迁看来,子贡是个极不寻常的人物。他的影响之大、作用之巨,是孔门弟子中无人所能企及的。这正好回答了前面的问题。子贡靠经商积累了大量财富,服膺孔教,资助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14年。因此,我们可以说子贡是货真价实的“儒商”、文化商人。
南怀瑾是这样介绍子贡的:我希望大家要学的一个儒商,就是孔子的学生子贡。今天山东孔子的坟墓,就是子贡出钱修的。孔子死后,弟子们找了一块坟地,就是后来葬汉高祖的那块地。大家没钱修墓,就等子贡来。子贡他来了一看,这块地不行,只能葬帝王,不能葬我们老师。大家说那你来找吧!子贡就在曲阜找到现在的地方。其他学生葬完老师都走了,子贡还“庐墓三年”,在孔子墓旁边盖了一座小房子,守老师的坟墓三年。
子贡是个真正的商人。有一本书叫《越绝书》,后来司马迁写《史记》也参考了这本书。书中讲了一个故事:鲁国衰落了,齐国要出兵打鲁国。孔子是鲁国人,他说这怎么办?子贡就说,老师,您年纪大了,我去。孔子说,你肯去太好了。子贡一出来就挑起了吴越战争,然后又挑起吴国打郑国,国际战争一挑起来,齐国就不能出兵打鲁国。子贡的本事很大,每到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诸侯都盛大欢迎。他的生意、学问、声望,影响国际。所以,大家要学子贡。
我们可以看出,南怀瑾推崇子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他的学识、政治外交能力、理财经商能力,更包括他高尚的道德素养。作为儒商始祖,子贡还奠定了中华儒商的文化基础,即他的经商理念有着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其主要是:
一、恪守诚信。子贡深知“信”乃立足之本,极力奉行“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使子贡在经商中赢得了很好的信誉。
二、和谐共处。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子贡信奉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做到互相尊重,平等相处。
三、义利兼顾。子贡“不受命”、义中取利、把握商道规律的正确义利观和适应市场的能力,达到了“忆则屡中”、“义利双赢”的经商最高境界。
四、崇仁立德。子贡因货殖发财而名扬于世,他交往富者,同时也抚恤贫者,坚持“以德立人,崇实务本”。师从孔子多年,在道德、学识、能力都非同一般,很好地做到了富而不骄,富而好礼。
五、利用资源。子贡打着孔门高徒的旗号在各国从事商业活动,这种商业竞争中的软实力和无形资产是一般商人无法比拟的。
子贡,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儒商鼻祖,因家累千金而又不失名声,不仅在他的时代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尊敬,还被后来历朝历代的商人奉为楷模。中国民间至今还流传着“经商不让陶朱富,货殖当属子贡贤”的名联。唐、宋、明、清等朝代还追封子贡“黎侯”、“黎公”、“先贤端木子”等尊号。南怀瑾推崇子贡,其中奥妙是显而易见的。
<未完待续>
(原文刊载于《中国商人》杂志。作者:林宏伟 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