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弘羊:成就汉武伟业的大会计
桑弘羊(公元前152年—公元前80年),洛阳人,汉武帝时候的大臣。13岁时“以心计”入赀为侍中,因能“言利事,析秋毫”,深得汉武帝赏识,被委以重任。历任大农丞、大农令、搜粟都尉兼大司农等要职,统管中央财政近40年之久。
历史上,桑弘羊忠心耿耿为汉武帝效劳,为民为国耗尽全力,尤其在为国理财方面贡献卓越。他聚敛资财以增强国力,从而解决了困扰汉武帝许久的资财问题。司马迁当时对桑弘羊有诸多不满,可是桑弘羊在理财方面的才华令司马迁都赞扬,所以史书称桑弘羊时代是一个“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的时代。
南怀瑾在多次对商界的演讲中提及桑弘羊。2004年9月,他在给清华大学EMBA学员讲课时就说:“武帝时代,曾有两个商人出来做官,一个是桑弘羊,一个是卜式,帮助汉武帝发展工商业。”2007年7月,他在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师生讲课时,也谈起这两人,语气中充满了肯定。
桑弘羊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他认为,一个国家的富强不能只依靠耕种,他不赞同中国自古“重农抑商”的思想。桑弘羊作为一个“神童”级别的人物,13岁就开始参与国家大事,尤其是从小就精通心算,所以在数字和经济概念上很杰出。桑弘羊主张政府把工商业包揽过来,由国家出面经商。这一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且收到很好的效果。所以在汉武帝时代,桑弘羊成为著名的理财家,他把国家的经济管理的井井有条,协助汉武帝处理财政问题几十年,成为后人纷纷仿效的理财专家。
其实,桑弘羊在汉武帝时代推行这样的理财观念是很困难的。汉初以来,仍旧继续实行法家提倡的重农抑商政策,国家的很多工商和奴隶主阶层在经济和政治上受到许多限制。桑弘羊自从13岁开始做侍中,到39岁,做了26年侍中。在这期间,匈奴频频来犯,所以汉武帝大举用兵进攻匈奴,造成国库亏空,钱财耗尽。
这段故事南怀瑾在很多地方讲过。那时候为了弥补财政的亏空,大臣向汉武帝推荐大盐商东郭和大冶铁商孔仅,因为他们在经商方面有很多经验和收获,于是汉武帝决定让他们两个人负责管理盐铁事务,并将盐铁事务收归国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桑弘羊这时已经34岁,由于他在计算方面的专长,汉武帝让桑弘羊帮两位商人规划经商计划。这个规划经过一年的起草才完成,自此国家的盐铁事务由政府垄断不许私人经营。汉武帝很快就批准了这个计划,并且在全国各地设立专门的政府机构,并由国家官员担任负责人职位。这一系列政策取得了很大成效,国家财政收入增加,桑弘羊的理财为此做了很大贡献,汉武帝提拔桑弘羊为大农丞。
南怀瑾认为,要想把财富管理好,把每一分钱都用在该用的地方,就要有一个很好的会计。所以,经商之人在选拔人才的时候,不仅要挑选一流的管理人才,还要挑选一个好会计,桑弘羊就是南怀瑾必提的一个著名“会计”。
为什么南怀瑾这么看重要做好会计呢?这是商界必须明白的道理,计利须计天下利,出名当出天下名。若要做好一个公司或者集团的会计,不仅仅要有理财观念、精打细算,还要把整个世界的宏观背景放进去考虑,这样才不会脱离大的经济环境,方能把财理好。南怀瑾就是从桑弘羊的理财事迹,看到了这一系列息息相关的逻辑。
南怀瑾认为,经商好比管理一个国家。汉朝时,云南和广东还没有统一,新疆和内蒙等地,直到汉武帝时期才平服。汉武帝到处征战,所以大家都说他穷兵黩武。桑弘羊担任大农丞以后,国家的很多经济问题都解决了,财力也雄厚了,为征战南北,统治四方奠定一个良好的经济基础。汉武帝时代也因此成了一个历史上出彩的大时期。
南怀瑾认为,管好一家企业和管理好一个国家的经济是一样的。经济基础才会决定上层建筑,只有理好财,才能办更多的事情,得到更多的商机并且转化成无限的财富。因此,他三番五次地讲汉武帝任命的“大会计”桑弘羊。
卜式:牧羊倌的商业传奇
一个自幼“以田畜为事”的牧羊倌,十多年悉心牧羊,靠自己的辛勤劳动,成就了一方家业。当国家遭遇外族侵扰、财政困难之际,他“愿输家财半助边”;而当山东等地发生水灾,政府“仓府空”之时,他再次捐钱20万。虽无意功名,但一颗为国为民的责任心,足以使他从一个牧羊童逐渐步入“三公九卿”之列。这个人就是多次被南怀瑾推崇的卜式。
卜式是河南人,和桑弘羊同一时代,具体生卒年代不明。他从小以种田放牧为生,后来离家自力更生,靠放羊致富。汉武帝时候匈奴屡次进犯,卜式上书朝廷表示愿意以自己一个半家产捐给国家帮助打仗。武帝授以卜式官职,他却拒绝了。后来国家国库亏空,灾民迁徙,卜式又拿出二十万钱捐给灾民。朝廷听闻卜式的慷慨之举就给他很多赏金,可是卜式把赏金也捐出了。武帝召卜式上朝,封他为中郎,赏赐十顷田地,并昭告卜式的善举于天下。卜式不愿意当官,武帝说:我有羊在上林苑中,想让您去牧羊。卜式答应了去放羊,一年以后羊群肥壮,数目大增。武帝认为卜式朴实忠诚,后来封他为齐王太傅,又改为齐王的相。
卜式为武帝放羊,把羊群管理的很好,羊儿也养得肥壮。武帝夸奖他羊放的好的时候,卜式说:不只是羊,治理百姓也是这样。按时起居,除去它们讨厌的事情,不要让羊群衰败。于是武帝决定让卜式试着帮他管理国家,卜式同样把国家管理得很好,武帝让卜式在管理和经营上面的才华得到充分展现。
南怀瑾先生曾说过:“我是读旧书出身的,有本书《幼学琼林》。上面有句话:问舍求田原无大志,掀天揭地方是奇才。现在看来,经商也是如此,要做奇才而非庸才。”现代社会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往往有很多限制。比如条款的制约,旁人的阻挠等等。作为一代明君汉武帝不拘一格任用一个放羊倌卜式,在当时是需要和很多压力抗争的。这或许也是南怀瑾拿卜式说事,给现代人的一个惊醒吧。
南怀瑾认为,我们现在所讲的经济,并非古时候的经济。现在就是和钱有关的商业,而古代所说的经济是很了不起的事情。南怀瑾说过:“一个做师爷的,做会计师的人,必须胸有经济,通达时务。”
卜式可能算得上南怀瑾认可的这样的人。作为一个牧羊人,胸怀天下,有着极高的态度看待世界。这就是卜式后来为武帝所用之处。当卜式被汉武帝提拔做官以后,他依然沿用管理羊群的办法,并且以身作则的去维护武帝的政策。作为牧羊人出身的卜式,凭借高人一等的才华深得统治者和人民的信任与拥护。
南怀瑾赞叹卜式和桑弘羊等人,不仅仅是他们在经商和管理上面的才华,还有高屋建瓴的眼光和胸怀。南怀瑾不止一次讲到,我们现今要学习这些古人的经济才华和管理理念。作为治者汉武帝,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直接或间接地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掌握在了自己手中,形成了以皇权为中心的官僚制度,使地主阶级、中下层知识分子踏上了仕途,巩固了西汉王朝的统治基础。这也是南怀瑾号召管理者学习的,敢于开拓新的制度和局面,不固步自封,不保守生财。真正的商人和管理者都是在一个鼎盛时期敢于抛开现有成就开辟新出路的英雄。南怀瑾也可以称之为英雄,一位心怀悲悯又把商人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的英雄。
从牧羊人中被提拔的卜式,就像现在很多大隐隐于市的商业人才。可能埋没于市井,却胸怀大智慧。不光要一个环境或者时代来成全,也需要伯乐一样的人来任用。南怀瑾从卜式的牧羊传奇中明白了管理和经商的一个共同点:管理和经营都需要顺应规则,以身作则。卜式屡次拿出家财捐赠救民,还有他牧羊的极大成功,都体现出他的心怀天下和管理才华。作为经营者,就应像南怀瑾一样,在卜式的身上看到值得学习的道理。
盛宣怀:晚清天下第一官商
盛宣怀和红顶商人胡雪岩同为晚清时代的人,也是红极一时的官商。盛宣怀不但有着富可敌国的惊人家产,一度成为晚清首富,而且还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官督商办企业、第一家电报局、第一家银行、第一条铁路干线、第一所国立大学等11个“中国第一”。由于种种原因,世人对盛宣怀的了解远远不如胡雪岩。不过,饱读诗书,深谙历史的南怀瑾却没有冷落他,对他另眼相看,多次向金融界、工商界的朋友介绍盛宣怀。
盛宣怀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商人?
盛宣怀(1844年11月—-1916年4月),字杏荪,号次沂,别署愚斋,晚年自号止叟,是清末企业家、政治家、福利事业家和官僚买办。
盛宣怀出身在书香门第,祖父盛隆是举人,父亲盛康为进士出身,当过布政使。盛家虽是书香门第,但祖、父两人都比较注重社会实际问题的研究,对孩子的“学历”教育抓得不是很紧。盛宣怀少时学业平平,在1866年考中秀才后,乡试三次不中。然而,盛宣怀落榜不落志,1870年,26岁的盛宣怀经人推荐进了李鸿章幕府当文书,受到了李鸿章的赏识。
盛宣怀认为,中国要强盛最迫切的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盛宣怀在李鸿章军前当幕僚时,恰遇李鸿章创办中国近代第一家大型民用企业轮船招商局,盛宣怀为其起草的章程思路前瞻、见解独到、条理清晰,得到了李鸿章的认可。由此,盛宣怀以襄助李鸿章主办洋务企业逐步起家,跟随李鸿章一步步从军营文书做到了一品尚书,成为晚清政府的重要官员。同时,也从典当掌柜变成掌握大清十几家垄断企业的实业家。
盛宣怀地位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其官位的高低,而在于他掌握和控制了当时主要的企业。旧中国第一家自办最大近代航运公司招商局,第一家自办的也是唯一的电报局,规模宏大的煤铁钢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最大的纺织厂——华盛纺织厂,旧中国自办的主要铁路干线和第一家银行—一通商银行等,都是由他创办、主持和控制的。此外,盛宣怀还兴办了旧中国最早的天津北洋大学堂、上海南洋公学等新式学校。旧中国近代化第一阶段中创建起来的主要近代工矿交通运输和金融企业,大半通过盛宣怀之手。也就是说,盛宣怀是旧中国第一代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奠基人,也是旧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领袖人物。
盛宣怀的主要过失在于没有能在兴办近代企业奠定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同时,突破封建政治体制的上层建筑,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民主政治,反而利用控制近代企业的能量,向晚清政府谋求“高官”,使自己陷入封建政治体制的旋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