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鹏 发表于 2016-7-6 02:05 
价值是货币,这是你说的,不是斯密等人说的。
我对于现代人的另外解读,不予置评。
“价值是货币”可以由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推出,并非本人的解读。
根据马克思的“G-W-G”,这里的G为资本,也就是货币,这个公式的本意是为了说明货币的增值。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这里的增值应该发生在资本家的生产环节,也就是劳动过程中,即所谓剩余价值,否则就是不等价交换,不会持久。
这个推理存在着重大误导。
该公式实际是不完整的,应为G-W-W”-G”。
其中,从G-W,即以货币购买劳动力、原材料、设备的方式,将货币转换为实物。
W-W"为通过生产过程,实现劳动增值,即剩余价值,然而,这里的增值只是实物增值,也就是新宏观主义的实物利润。
从W"-G”是马克思讲的流通领域的交换,他认为这样的交换才是等价的,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等价可持续交换推理是想当然的,因为它把微观与宏观等同了。事实上,微观个体能够实现的交换,或价值实现,也就是新宏观主义的货币利润,宏观整体是不一定的,这要取决于市场需求是否增加。
如果市场需求没有增加,那么,宏观整体的货币利润是无法实现的,在货币层面上,只是一个零和游戏,即实物利润无法实现货币利润,实际表现为产能过剩,库存激增。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G”并非单纯的货币,而是最终需求,当前为消费需求。
该需求如果来自收入,那么就是可持续的,系统是稳定的。
如果来自借贷,则是不稳定的。
但是,由于消费需求来自投资需求,是投资需求的一部分,因此,它不可能为投资需求带来利润,所以,所谓转型结构性改革,期望经济转变为消费拉动是不可能实现的,原因是即使全部消费,或者说零储蓄,不过是简单再生产,经济零增长。
在自然经济或商品经济初期,分工与交换尚不发达,对货币的需求量不大,因此,金银货币可以满足要求,而金银货币是一般生产者与金银采掘业交换所得,没有给系统带来债务。
但是,在商品经济发达阶段,对货币的需求大增,金银货币不足以支持,于是央行出现了,它统一借贷现代纸币,解决了货币数量约束,却带来了货币性质约束,即货币的债务性,它使整个经济必须还本付息,即央行的基础债务,而由于中间产业的利润与消费储蓄的存在,为了保持原有生产规模或流量水平,必须使投资=储蓄,它是通过商业银行借贷实现的间接投资,即商行的衍生债务,结果导致债务的累积,并最终使经济不堪重负,利润空间消失,而此刻即使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甚至QE,也无济于事了,于是零利率、负利率都无法排解流动性陷阱,原因在于,实体经济需要的不是借贷货币,而是最终需求。
因此,仅有消费需求是不足的,它需要储备需求加以价值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