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音乐产业市场总规模达2851.5亿元,2015年总规模达2900亿元,年复合增速在2%左右,整体来看,音乐产业处于过渡转型期,增速相对平稳。不过数字音乐产业的增速较为亮眼,在2015年达到了540亿元,近年年复合增速在10%左右,其中PC端市场为59.4亿元,占总体数字音乐市场的11%,同比增长17.4%;移动端市场为37.8亿元,占比7%,同比增长10.9%。
音乐产业整体虽然已经步入平稳增长期,但随着人们娱乐方式的多样化,生活水平的提高,音乐消费需求规模将继续扩大。同时,国家对知识产权及版权的保护力度逐渐加大,音乐产业市场环境不断改善,而且我国音乐产业正处在由以实体唱片为主的传统模式向以网络音乐为主的数字模式转变的关键时期,模式的变革为音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有望使音乐产业焕发新生。
尽管中国音乐整体市场规模突破2900亿,然而结构难言健康。音乐的核心层为实体唱片、版权、数字音乐、音乐演出和图书;关联层为音乐教育培训、乐器和专业音响;拓展层为广播电视音乐、对外交流、产业基地、卡拉OK和音乐评奖与排行榜。
其中音乐产业的核心层,音乐版权市场规模仅为2.54亿,唱片行业的市场规模也仅为6.50亿,全球唱片行业规模超过10亿美元的国家包括美国、日本、德国和英国四个国家,中国和全球领先国家差异明显。在较为尊重版权的日本和韩国市场,版权收益占整个产值比重的90%,欧美市场版权收益占比也高达70%,而中国市场仅为2%。充分的版权保护一定是未来中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趋势,而且能够进一步挖掘音乐产业的市场价值。
2015年11月17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关于大力推进我国音乐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十三五”期末,整个音乐产业实现产值3000亿元,其中国家音乐产业基地实现产值1000亿元。以政策目标来看,未来5年,音乐产业的年复合增速仅在1%左右,但是在版权保护加强、数字音乐崛起的情况下,音乐产业的年复合增速有望达3%左右,到2020年市场规模将达约3300亿元。
在投资过程中,消费者应重视以下两种模式,其一,音乐+粉丝经济,从日本的经验来看,这种模式在传统音乐和唱片行业找到了新的出口,它们以粉丝为核心,围绕粉丝的需求打造了一系列的音乐产品,这些配套产品通常并不单独出售,粉丝首先需要为音乐作品买单,才能获得相应的配套产品,这种举措,一方面保证了音乐作品能够直接获得销售收入,另一方面也为粉丝、歌迷提供了更多增值体验和产品。
其二,音乐+互联网,中国作为全球互联网行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互联网人为音乐产业提供了更多新的可能性。其中包括互联网原创音乐平台、在线演艺、在线演唱会直播等领域,目前5sing、六间房、YY、乐视等企业已经在音乐+互联网上取得了较好效果,引领了一股音乐+互联网的转型升级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