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79 2
2009-06-06

我们都熟悉孙膑帮田忌赛马取胜的故事:

孙子曰:“今以君之下驷与彼上驷,取君上驷与彼中驷,取君中驷与彼下驷。”既驰三辈毕,而田忌一不胜而再胜,卒得王千金。

这个故事启发人们:水准没有提高,但只要巧妙安排,胜利可以照拿。这就是竞争思维,而且是竞争思维的“高明”所在。竞争思维用在纯粹的比赛活动中, 没有问题,但在学术管理中大行竞争思维却令人担忧。如今,竞争思维逐渐成为管理大学的一个重要理念。其初衷可以理解,是要打破大锅饭,通过竞争,而早出人 才,快出成果。然而需要察觉的是,在缺乏有效管理的竞争中,早出快出的未见得都是科学人才,却会有越来越多的竞争人才现身。竞争人才,以竞争之术见长,不 凭真正高水准,而“卒得王千金”。

眼下,学术腐败是一个热门话题。学术腐败是受利益驱动,这是根本性的。司马迁说:“富者,人之情性,所不学而俱欲者也。”爱钱,是天性,但到了腐败的程度,仍要有具体的途径与条件。缺乏有效评价机制的竞争(简单的量化),是引导腐败的途径之一。

竞争、量化、利益三位一体,在高校造成的负面影响已经不小。竞争思维难免滋长不以提高水准而谋求得胜之法的心态和行为。现在大学里,竞争名目繁多, 而最基本的是每年例行的评职称。我们的职称选评,候评者一大堆,名额只有一两个,竞争日渐酷烈。人的识别很麻烦,为求形式上的公平和易于操作,于是将标准 简化、量化,可以依照表上数据而简单地决定胜负。在这种评比方法中,勤奋踏实“坐冷板凳”的表现毫无意义。当把注意力过分放在“构建”表上数据的时候,竞 争思维便开始滋生并产生作用。

有些地方,在构建成果数据的竞争中,后浪推前浪,渐成跃进之势,数字结果攀升到“喜人”的局面。但在不断揭露的剽窃、造假等事件之后,我们发现了某 些表上数据的虚假性。为求数量竞争,一人之力不足,可以驱数人(往往是学生)代笔,自己的名字仍然署在前面。成果统计时,都算在自己账上,但一旦出了问 题,责任却推给别人。为求数量竞争,本来是一篇论文的内容,却可以故意拆分为三篇发表。这类虚假的做法毫无学术价值,但都曾发挥过竞争效力。

竞争的最终目的是要推动科研水平的提高,但其最直接的、人们实际上最为关注的结果,却是人员的升迁。缺乏深度管理的竞争,往往完不成其“最终”的目 标,而只在人事纠纷中耗尽生气。肤浅的竞争体制,不再是激励真理追求的平台,而蜕变为打拼身份待遇的场所。表面上看,获奖人才出了很多,但所出的真正学术 成果却与此并不相符。有些成果只是为了评奖,评奖过后,这些“成果”便无人问津。当学界中人追求的不是学术质量,而是身份地位时,学界的核心价值就变了 样。

有些科研计划在制订方案时,就考虑到获奖的程序。获得成果的级别和时间均被预设,甚至实验数据、调查数据也有预设的成分,这也是典型的竞争思维。

学术竞争评判者的专业水平、学术威望、科学责任心,是其竞争成败的关键。在学术威权日益衰微的时候,竞争体制的存在会给其他威权的介入带来机会,而其他威权的介入会令竞争机制产生方向性的改变。某些学术腐败,是官僚或商业威权介入学术竞争机制的产物。

大学中要鼓励和树立的是科学思维,而不是竞争思维。过分的竞争思维,在科学研究中,在教书育人中,弊大于利。

(作者为北京大学教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6 11:31:00

我想中国的高校问题恐怕不在于竞争过度,而在于竞争的规则有问题

常青藤高校和高校教授间的竞争程度恐怕未必比中国的高校差,人家为什么就没中国高校这些毛病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6 16:03:00
同意楼上观点。

竞争是必须的,大锅饭吃下来只会耽误大家的未来。

量化没有做好并不能怪量化本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