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货膨胀与经济景气
通货膨胀指的是较多的货币追求较少的产品,出现需求缺口,导致价格持续上涨(参见下图)。这就需要研究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关系。
我国需求总量的扩张,收缩过度与否的界定。需求是否超过潜在总供给(所有资源被充分利用所能达到的总供给),是否超过潜在总供给。适度的总供给应该大于实际总供给而小于潜在总供给。
收缩过度指的是需求小于潜在总供给,并且少于潜在总供给。收缩不会引起实际总供给下降。
也有观点认为,只要需求总量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供给总量的增长速度,就会产生通货膨胀(复旦大学,蒋学模)。
问题在于:潜在总供给无法确定。明显超过不好量化。观点没有前提,比较模糊。
综合起来,对于经济现象要引入货币因素。要考虑通货膨胀率和实际总供给的增长率。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率低,通货膨胀率也低。经济增长率提高,通货膨胀率也提高。但是到达转折点,经济增长率下降,通货膨胀率也会上升。
上图是1978年前价格变化与GDP变化的关系。dQ/Q≥4%, dP/P≤6%。
得到的启示是:供给效应线的斜率大时真实总供给增长的机会成本较低,表现为较低的理论通货膨胀率。供给效应线斜率小时,真实总供给增长的机会成本高。曲线斜率接近0处,总供给增长的收益成本相抵,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发展是不经济的。曲线斜率为负时,成本大于收益,完全不经济。
社会能容忍的通货膨胀率是变动的。需求总量扩张阶段,理论通货膨胀率低于6%,实际供给高于4%,称为适度。
市场疲软情况下,通货膨胀率和增长率都较低。需求总量收缩阶段,理论通货膨胀率为3~6%,不能以放弃发展为代价追求低的通货膨胀率。
过度扩张条件下,供给增长有其政策效应。一般会导致供给同样扩张,取决于国家的社会经济条件和使命感(目标责任制)。存在增长的余地。目前下岗工人有1500万,待转移农村劳动力1亿多人,资产普遍剩余。
负面效应是刺激短平快产业发展导致产业结构失衡。刺激资产增量增加,影响资产存量的调整。刺激积极消费,引致中央实际收入水平,消费水平下降。加剧了总需求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配置效率下降。
关于软着陆。过度收缩的效用和问题。供给总量大幅度下降会导致现有生产能力和资源更闲置和浪费。会抑制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失去调整的目标。加大总需求波动幅度。
适度扩张有其必要性和意义。我国是个人口大国,每年增加2700万人口,新增消费需求190亿元,资产投资增加487亿元。若再考虑就业,每增加一个就业工资5000元,需要投资共增加1200亿元(交付使用率为0,71)。若年增消费水平5%,每年增加消费额350亿元,超过年增国民收入1.4倍,新增1/4。
结构转换高峰期,需要需求扩张退二进三,行业结构转换也需要需求总量扩张的支持,实现两个转变。
消费结构转换,出口结构也要调整,七十年代出口以初级原材料为主,八十年代以工业品为主。已经形成的总供求格局,也要求总需求适度扩张。目前需求大于供给。危险是价格上升,形成滞胀。西方经济学认为,其原因是:人口负增长或者增长下降,导致需求总量下降,边疆开拓结束,新增投资部门少,加速折旧,需求不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入发展。
滞胀的指标为通货膨胀率6%左右,增长率2%左右。
归纳起来,可以选择通货膨胀率低于6%,经济增长率高于4%作为政策目标。这对中国经济增长有益,可以处于景气,繁荣,发展的状态。
1995年5月经济研究的论文《改革导致物价上涨》一文,认为正常的通货膨胀率为4~6%,货币是GNP增长率的1.77~2.05倍,高的通货膨胀时期,也不可过大。
参考刘迎秋教授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