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期价格和远期价值——价格是指成交,是量化指标;价值是指价格水平,是定性指标,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从作者本意来看,远期价格和远期价值是有所指。远期价格是指远期成交价,是实际发生的价格;远期价值是指供需关系对应价格水平。实际上远期价格和远期价值会有很大偏离,以至远期价格并不围绕远期价值波动。
这是实体与金融的供需关系和价值多重性所致。                                                                                                     实体与金融供需表现的不同形态
在实体经济中,无论商品是直接对消费者销售,还是外在加工环节中的半成品,都是受到社会需求总量的制约。需求总量呈金字塔状态,商品的销量与需求相对应。价格越低,销量越大;在需求整体水平增强时,价格不变,销量增加;在需求整体水平降低时,价格不变,销量减少。可见,商品对应于需求整体水平时,一是受价格变化的影响,商品自身的成本、利润水平,决定了商品的销量;二是在价格相对稳定的条件下,需求整体水平的变化也影响商品的销量。所以,根据需求不变,只是商品成本构成的变化,可以相应测算和动态调整商品的供应量;在商品成本构成不变,需求变化的条件下,也可以测算和动态调整商品供应量。在实体经济中,供需关系是由需求与商品成本构成的相对关系而动态调整、平衡的。
      在金融为实体经济的配套服务过程中,金融的供需关系也是受实体经济、供需的动态平衡制约。由于金融的供应对象基本上是企业,而企业的贷款、融资规模不同,客观上造成了金融对企业的金融产品供应,会因企业的规模大、小而产生不同的成本。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销售,尽管最终的社会需求一致,而对于金融产品的销售对象差异,构成了产品成本差异。最终,会形成对同一社会需求、而不同需求个体,产生不同成本构成的金融产品销售价格差异。根据规模效应的原理,金融评估、监管的成本相对固定。如进行小规模的贷款、融资,其贷款利息因硬性成本增加而上升;相应于较大规模融资,由于成本摊薄,利息相对较多。在市场价格不变的条件下,就表现为对小企业客户的借贷。在面对社会需求的实体经济市场和金融市场,需求的形态有所差异。在实体经济中,无论是需求增强与减少,都是以社会总需的形态(金字塔形态)而变化的。在金融市场,如股票、期货、黄金等产品的需求(买入)、供应(卖出)方式,是以资金总量的形式而表现出的。根据20%的人拥有80%的人的财富的财富平衡,这也就是说,金融产品的买入、卖出量,只取决于买入、卖出的资金总量。买入资金量大,需求就增强,反之就减弱,卖出资金量大,价格就降低,反之就上升。同样,根据价格=需求/商品量,由于金融产品的买入(需求)、卖出(供应),已脱离了实体经济总需求与商品量的对应关系。根据资金量的大小,既可以将买入进行放大和缩小,也可以将供应放大和缩小。金融产品毕竟在常态下,也受实体经济社会需求与商品量关系的制约。但是,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还是买入量和卖出的资金量对比。金融产品的价格表现为资金买入量和卖出量的动态平衡,既可以符合实体经济的供需关系,也可以脱离实体经济的供需关系而实现买入卖出的动态资金平衡。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33461-1-1.html        价值多重性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7217-1-1.html我们以股票市场为例。中国股民已上亿,股市也被看作国民经济的晴雨表。股票的价值对应于储蓄利率,例如:100元年利率为5%。如果股票利息或分红为5元/股,那么股价为100元/股。由于股票所有企业(上市)经营状况的波动,股票所有者或股票买入者对股价判断不同及资金的充裕与短缺等等因素,造成买卖或多或少等情况,使股票价格有一定的波动。通过股票的波动,在低价位买入,高价位卖出获得利差,也可以成为获利的手段。这种方式称为投机。而股票则成为投机的载体,具有投机价值。而投机价值则表现在股票的不确定性,如起伏较大、较频繁,可渲染的题材较多等等。由于股票的买入卖出不是对股票的持有(即投资),所以买方即是卖方,需求可转变成商品。资金的买入股票和卖出股票已取代了常规需求对商品量的对应关系。根据价格=需求/商品量,在投机市场变化为价格=资金买入量/股票卖出量。低价吸股时,由于买入量增加,股价上升。当高价抛出时,(商品量)股票量增加,股价下跌。由于投机的趋利心理,一旦股价上升,为了获取预期差价,投机者大量买入,更加促进了价格上涨;反之一旦股价下降,投机者由于避害心理,大量抛出股票以避免更大损失,更加促进了股票抛量增加,加速了股票价格下跌。所以,在股票市场里,价格的上升或下降往往与交易量的增加(买入或抛出)而成正比例急剧变化的。
     除了股票的投机价值外,根据股民追涨杀跌的投机现象,较大规模的资金,如基金、机构等组织可通过操纵某只股票进行获利,使股票具有操纵价值。高抛低吸是股票投机或操纵获利的唯一方式。如果机构想操纵某只股票,事前必须经过周密的准备。现以机构购进股票的方式来说明。一是散布此股票的危险预期,形成股民投资、投机者对股票价值的低位卖出。机构即可以较低价收购,此方式可循环进行。对股价和股民信心不断打压。如有股民跟进买入该股,且有上涨的迹象,机构就抛出手中股票(商品量增加,价格下降),压制价格,使股票进入盘整期。盘整期的主要功能一是机构资金量(需求)大,一下买入会使价格飞涨,需要小量持续买入。一是大量持有该股票(建仓),又要抑制其他股民买入。较长阶段的股价走低,抑制了股民的投资和投机。二是造成成交量萎缩。股票尽管有总量的一定数额,但根据价格=买入资金(需求)/成交量(商品量),当成交量小时,瞬间拉动价格上涨所需资金小,操纵较为省力。当机构持股达到一定比例时(控盘),通过突然增加买入量使股价飙升。在中国股市,通常表现为连续拉高到1—2个涨停板,引起投机者注目。当投机者被吸引过来后,再散布企业解危或利好(如重组)等信息,提高股价预期。当投资、投机者大量买入时,机构根据成交动态,适时卖出所持股票,获利后再转向下一只股票的操作去了。
     除直接获利方式外,机构、更多的是基金。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逆向操作,降低企业建仓成本,而非直接获利。机构、尤其是基金,由于有获利的动机和需求,而获利只有通过持股销售才可实现。所以机构、尤其是基金,其常态是持股。如持股量较大,在某只股票中占有一定比例,一旦股票大盘趋于稳定,成交量较小时,机构和基金就迅速抛出全部股票(与获利方式操作有一定区别),造成股票下跌的恐慌,引发杀跌的股民纷纷抛售。机构和基金根据成交量动态再买回股票,降低建仓成本,为获利蓄势。由于中国股民(散户)的资金来之不易,并且多数品尝过生活的艰辛,所以有着既不肯受损失而又想获大利的心理。有较大比例的散户,出现了股价高位不肯出手(希望更大利益),股价下跌被套不肯出局(不愿损失)的心理障碍。“死了都不卖”是对中国很大一批股民投资、投机水平的一种真实写照。
如转载,请注明文章来源及原创作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9-3-9 21:44:25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http://www.pinggu.org) 详细出处参考:https://bbs.pinggu.org/thread-42721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