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p><p> (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p><p>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策略,给农民以同等国民待遇,促进中国的城市化、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保证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又好又快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即主要体现在: </p><p> 1. 有利于保障农民共享国民待遇,体现公平公正原则 </p><p> 社会保障最大的特点是社会性,社会保障对象应该包括全体国民。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使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分享社会保障权益,实质上是还农民国民待遇之权利,是农民应有的社会经济利益,也是经济公正的体现。我国宪法第45条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条件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事实上,农民是最需要社会保障的,他们当中相当部分人"靠天吃饭",生活没有可靠保障,他们的生活水平远低于城市居民。改革开放后,农民为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农民巨大贡献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补偿,相反我国特殊的重城轻乡的政策背景和挖农补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直接造成了城乡二元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与城市居民一样是社会资产(主要指国有资产)的所有者,有权通过社会保障获得社会资产的收益,有权享受政府提供的社会福利。为此,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养老保险机制调节分配的功能,保证国民收入分配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范围内的公平和公正性。 </p><p> 2. 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 </p><p> 目前我国所有的城镇都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严重滞后。这对我国农民是极不公平的。在城市和农村居民社会保障程度相差如此之大的情况下,农民自然会萌生一种被剥夺感和"边缘人"的感觉,极不利于社会和谐与稳定。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从根本上消除人们的后顾之忧,激发起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工作热情,无疑有利于发展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 </p><p> 3. 有利于城乡统一,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 </p><p> 受传统二元经济体制的影响,几十年来,与城市人口相比,中国农村人口享受的社会保障微不足道,绝大多数农民被排斥在正式的社会保障制度之外。建立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有机衔接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助于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有利于以养老保险制度为切入点建立起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制度,最终消除城乡壁垒,加快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推动中国城市化又好又快发展。 </p><p> 4. 有利于应对农村人口老龄化,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提高农村居民生活质量 </p><p> 近些年来,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快,尤其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更为突出。加之农村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和土地收益下降,使得传统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农村养老风险不断加大。毫无疑问,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定当有利于消解农村养老风险,消除农村居民的后顾之忧,切实落实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让老年农民以体面的生活质量安度晚年。 </p><p> (二)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可行性 </p><p> 1.从国际经验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 </p><p> 根据有关学者对丹麦、英国、法国等13个欧盟国家的比较研究表明,这些国家在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农业GDP的比重一般在3.01% ~41%之间,平均为16.2%,而我国农业GDP的比重1999年为17.7%。以国际美元计价,13个欧盟国家当时的人均生产总值在1445美元~9580美元之间,平均为5226美元,我国1987年人均生产总值达1495美元,超过葡萄牙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最低点1445美元,我国1994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316美元,超过13个欧盟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平均经济发展水平,我国2000年人均生产总值为9621美元,2001年人均生产总值已达10185美元,超过了爱尔兰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的最高点9580美元。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计算,2001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已达到5447美元,也超过发达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5226美元的平均水平。因此,我国已具备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 </p><p> 此外,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或相距甚远的发展中国家,有的也已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如越南以"米保障"的特殊形式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人口总数达到10.95亿人的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二多的老龄人口,以避免出现"因老返贫"的问题,也已经为65岁以上的老年农民每月提供一定金额的养老补贴及免费的基本生活物资。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为当务之急。 </p><p> 2.从国内形势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势在必行 </p><p> 据预测,21世纪20一30年代中国农村将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社会老龄化到来之前的20到30年是储蓄积累养老基金的最佳时期。现在正是建立中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黄金时间。同时农村家庭小型化加快,家庭结构逐步简化。这种家庭结构的改变意味着农村家庭收入相对减少,赡养老人的负担加重,依靠儿女养老的传统模式受到严峻挑战。急需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来消除农村老龄人口的"后顾之忧"。据湖北省农调队对全省17个县市170个村进行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专题抽样调查显示,目前湖北省农村老人单独居住的比率达到27.6%,比20年前上升了11.4%,同时,老人靠自己劳动养老的达到了31.3%,也就是说,即使有一部分老人与子女共一起生活,但也并未由子女供养。更为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达到3.32:l,农村户籍人口之间贫富差距拉大,农村传统的单一的阶层开始分化,一些弱者成为新的贫农。农民失地、农村劳动力转移,这些都加重了农民养老负担,客观上要求尽快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 </p><p> 3. 从现实条件看,构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时机成熟 </p><p> 一是中央重视"三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中央做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从2004年到2008年,中央连续5年出台支持"三农"发展的l号文件,正是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的体现。近年来,中央坚持少取多予的多针,全面取消农业税,农民减负约1250亿元;对种粮农民实行综合直补,7.28亿种粮农民直接受益。惠农政策的不断出台,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直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二是财政实力增强,社会保障力度加大。2007年中央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比2003年翻了一番多。财政实力显著增强,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06年中央政府对"三农"的总投入是3397亿,2007年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820亿,达到4200多亿。 三是城乡交流加快,农民参保意愿增强。随着广播、电视、交通条件改善,农民外出打工、经商的人数逐步增多,新一代农民通过与外界的交流,吸纳了很多先进理念,对养老有了新的认识,其参加社养老保险的意愿不断增强。以上因素都为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提供了现实可能。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