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221 0
2009-06-08
  国际金融危机方兴未艾、“仍未见底”,一阵打“强心针”、上“呼吸机”的手忙脚乱之后,是否应当考虑这么一个问题:应对危机要有“大智慧”! 

  在我来看,王建先生是国内顶尖的具有战略思维的经济学家。无论是当初提出的“国际大循环”理论,还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这次危机的预判和根源的洞悉,都是战略思维的生动演绎。 

  至于如何走出危机的阴影、重拾往日的增长,他在这篇意趣盎然的“皮球论(《中国,经济这个皮球怎么拍?》)”中,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他战略思维的风采。 

  首先,是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的破坏性、长期性,要有足够的认识。美国的实体经济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竞争力,但依靠虚拟经济的“输血”,同样维持了数年的繁荣。如今虚拟经济“气息奄奄”,实体经济也就“日薄西山”了。 

  其次,是对危机和衰退于中国经济影响的深度和广度,要有足够的认识。中国如今已深度加入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对外贸易依存度已高达60%左右。国际贸易特别是发达经济体的需求锐减,使中国生产过剩的“危机”昭然若揭,2500万的农民工返乡就是明证。外部经济的“风乍起”,必然“吹皱”内部经济的“一池春水”. 

  再次,是对危机背景下中国传统的发展方式固有矛盾的深刻性和复杂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华尔街金融风暴来袭,经济周期的下行,都还是短期的因素。只是与国内发展由来已久的深层次矛盾纠葛在一起,叠加放大,才让我们如此难堪。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的长期失衡、城乡二元结构的依然故我,是扩大内需主要是扩大消费需求方针久久不能落实的深层主因。但要触及此类问题,又谈何容易?短期因素的变化“条件”,激化了长期因素的变化“根据”. 

  或许正因为如上所述三重意义的“双碰头”,我们才应当意识到,必须“立足于一个中期乃至长期的世界性经济萧条,从而采取战略性的扩张内需措施”.否则,中国经济的增长,就像在沙地上“拍皮球”,虽然使出了吃奶的劲,但皮球总是跳不起来。 

  那么,怎么样才是在水泥地上拍球呢?王建先生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化。因为城市化可以极大地提振中国的内需,而且这种提振既是现实的,又是可持续的。 

  因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和相当的人均GDP发展水平的国家相比,大约低了15到20个百分点。上轮投资周期中,“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就要吸纳50万元投资,同时农村与城市人均消费相差了3倍还多,”“如果考虑在十年内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2/3,即把城市人口增加到9亿以上,就需要增加250万亿元投入,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欠帐',相当于去年投资额的15倍,而且绝不会造成供给过剩。” 

  对于产业振兴规划,一提出来笔者就感到困惑:是需求不足的毛病,怎么给下的却是扩大供给的药方?后来改作“调整振兴”规划,算是给“振兴”的路径指明了方向,不致造成望文生义的误解。上行下效的风气,地方也依样画葫芦,搞了一大堆所谓的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笔者有幸参加了一次相关的汇报会,建议为了精准贴切,不妨直呼“转型升级规划”,结果倒也被领导“从善如流”了。 

  危机境况下,扩大需求才是正理;而扩大什么需求,大有讲究。当年朱镕基总理领导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发行国债和扩大基础设施投资似乎效力最大,人们印象也最深。但殊不知,最大的动力若要顶起真来,恐怕还得算在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账上。不但数万亿计的存量资产盘活,又诱导出更大的投资增量,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对中国GDP增长的贡献率就超过2个百分点。与此同时,还一口气解决了近50年悬而未决的城镇居民最大民生问题,真个是一箭双雕、一石三鸟,人说“太有才了”! 

  循此道理,再来解决近1/3能够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可城市化人口的居住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岂不是一个更好的选择吗?但这需要大智慧,需要大手笔。或如王建先生所说:“如果把刺激经济的措施从战术性的转变到战略性的,选择了城市化这个突破口,就等于是把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皮球放在水泥地上拍,而且还给它充了气,使它自己就往上跳,从而在全球经济面临长期萧条的时候,为中国经济注入一个持续扩张的高增长动力,成为至少是未来5年内世界经济的唯一亮点。” 

  何为“大智慧”?这就是了--应对危机的战略思维!(作者:刘亭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 

  背景文章: 

  王建:中国,经济这个皮球怎么拍? 

  如果用一个形象的比喻,从2003到2007年,中国政府的宏观调控就象是在水缸里把一个皮球往下按,稍微松点劲经济增长率就会从11~12%窜到14~15%,现在则是在水泥地上拍皮球,稍微少使点劲增长率就会从8%落到5~6%. 

  更麻烦的是如果皮球拍错了地方,是拍到了沙滩上,就会出现使了再大劲球也拍不起来多高的结果。这种情况恐怕已经有了端倪,比如十大产业振兴方案出全了以后,中国股市却象泄了气的皮球一样,瘪下去了。因为这些振兴方案的背后始终存在着一个巨大的市场疑问:在经济已处于全面过剩的背景下,立足于刺激改善供给的产业振兴方案,会提供出一个保8的持续的经济增长拉力吗? 

  同时,外部经济因素的恶化也会不断向中国的水泥地上撒沙子,不断对冲中国政府对本国经济的刺激力度,所以,去年考虑的刺激方案能保今年的8,到今年初看就只能保6,到下半年看保5可能都有困难了。 

  我们始终对次债危机会演变成一场二战以来前所未有的世界性严重经济衰退的前景没有足够认识,去年下半年以后虽然有所有警觉,但总的认识仍然明显偏于乐观,典型的情况是,在考虑今年保8计划的时候,出口增长率是按增长10%预想的,所以保8的潜台词就是,危机到2008年已经走到头,最严重的时刻已经过去了,所以所有的经济刺激计划都是从短期安排出发的,是基于短期内的宏观需求扩张和能激奋人心,而不是立足于一个中期乃至长期内的世界性经济萧条,从而采取战略性的扩张内需措施。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已经多次说过,这次世界经济危机将可能长期化,特别是美国经济会走出大“L”型。如果大家都这么看,就不会产生盲目的乐观情绪。 

  如果把2007~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看成是一场全球性大萧条的序幕,那么今年才是正剧的开场,这场萧条大戏应分成三幕:一幕是企业倒闭潮;一幕是金融机构倒潮;一幕是居民消费与全球贸易萎缩潮,这三场戏交替循环上演的。 

  我在以前的许多文章中也曾多次指出,发达国家在进入虚拟资本主义阶段后,其国内的部分物质产业能够继续生存而没有外移,在很大程度上是靠产业资本也跨足与虚拟经济领域,用虚拟经济的盈利来补实体经济的亏损,现在虚拟经济垮了,实体经济不仅无法靠虚拟经济输血,反而由于被金融机构追债要被抽血。例如通用汽车在2005年来自其金融子公司的利润竞高达80%,通用电器来自其金融子公司的利润也高达一半左右。“二通”一个是世界最大的汽车生产商,一个是世界最大的电器生产商,现在却都到了要寻求破产保护的边缘。这两家是美国物质生产企业的典型代表,他们很可能在今年上半年就破产,而且会有一大批生产、流通企业在今年相继破产,从而使今年成为世界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危机转化的标志性年份。 

  这场金融危机不同于以往之处在于,不良金融资产高度集中于衍生金融领域,总值大约有800万亿美元,而且绝大部分是柜台外交易,所以高度不透明。如果透明,由于参与交易的金融机构都大量持有其他金融机构的衍生金融品合约,就可以象清理三角债那样进行互相对冲,最终的亏损可能只有几万亿美元。这么说是有根据的,因为新世纪以来全球贸易逆差的累计值大约是3万亿美元,这3万亿美元是被发达国家用金融商品向发展中国家换取实物产品被消费掉了,在发达国家就表现为金融机构向消费者投放的消费贷款在金融风暴爆发后的坏帐损失。但是这3万亿美元坏帐在金融机构中是怎样分布的现在谁都不清楚,只能等清算高峰来临时才会曝光,而这个曝光过程必然会以大批金融相继倒下去为代价,最后剩下来的,只能是那些持有现金多与合约到期晚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危机爆发以来各国政府已经向银行系统注入了超过1万亿美元资金,相当于向货币市场提供了超过12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股市、债市和票据市场仍然在萎缩,因为大家都在拼命的储备现金以应付清算高峰。 

  实体危机的爆发与金融危机的深化都会严重打击发达国家居民的收入与消费。在美国,居民储蓄率去年12月已提升到3.9%,今年1月份又继续大幅度上升到5%,同期失业率也上升到前所未有的8.1%.居民少花多存必然会引起进口减少,因为美国每年所消费的物质产品已经有45%要靠进口。去年7~11月美国的进口萎缩了12%,今年1月又萎缩了16%,同期内欧盟和日本也因经济恶化而出现进口大幅度下降情况。 

  所以,由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危机目前还远没有到达高峰,而实体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修复也必然需要很长时间,萧条不会在中期内结束,甚至有可能长期化,因此从外部撒向中国水泥地上的沙子就会越来越厚,比如今年出口很可能是负增长10%甚至更多,会大大低于我们所提出的保8对出口增长的要求,如果不显著加大刺激措施的规模,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皮球就会跳不起来。 

  加大刺激力度是用更大的劲拍皮球,还是有一个在哪拍的问题。家电下乡、刺激消费、加大社保和搞产业振兴方案等,我看还是拍在了沙地上,至少是有层薄沙子。比如,家电下乡是想刺激农民消费,但两千万民工失了业,在岗的农民工收入也在减少,能刺激的就只是农民把储蓄拿出来消费,而在农民家庭收入预期下降的背景下,正常的反应本应是增加储蓄减少消费,因此是不可持续的。 

  在当代中国,能使经济彻底走出萧条阴影的唯一“水泥地”就是城市化。在人均3千美元水平阶段,世界平均城市化率是55%,东亚地区是75%,而中国直到今天非农人口只有3亿人,加是已长期定居在城市的人口,估计也只有4.5亿人,城市化率刚过1/3.在本轮投资周期中,累计投资有63万亿元,其中85%以上是投在城市,而同期城市人口只增加了1亿人,即每增加1个城市人口就要吸纳50万元投资,同时农村与城市人均消费相差了3倍还多,所以增加城市人口就是增加投资和消费。如果考虑在十年内把中国的城市化率提升到2/3,即把城市人口增加到9亿以上,就需要增加250万亿元,这就是中国的“城市化欠帐”,相当于去年投资额的15倍,而且绝不会造成供给过剩,只能使中国的经济结构更加协调和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因此,如果把刺激经济的措施从战术性的转变到战略性的,选择了城市化这个突破口,就等于是把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皮球放在水泥地上拍,而且还给它充了气,使它自己就往上跳,从而在全球经济面临长期萧条的时候,为中国经济注入一个持续扩张的高增长动力,成为至少是未来5年内世界经济的唯一亮点。(作者:王建 中国宏观经济学会秘书长 本文发表于2009年3月10日) 

中宏网责任编辑:文懿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