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align="center"><strong>生产的量化</strong></p><p>&nbsp;&nbsp;&nbsp; 一、生产的衡量</p><p>&nbsp;&nbsp;&nbsp; 就原子的层面来讲,人类确实没法创造出更多的元素,即无法创造出新的物质;但就分子的层面来看,或者说是从原子的排列形式来看,人类真的创造出了千差万别的东西。像化工产品就是最好的例子,很多东西在自然界根本就没有,可都被陆续发明并生产出来了。但不管怎么说,从效用的角度来看,我们确实是在进行着“整理”的工作,这一点在很多非物质的生产中尤为突出。像写一首诗,画一幅画,组织音乐会,拍电影等等,可以说都是生产;是生产精神类产品,也是在进行着各种各样的重新组织和整理工作,消费者得到的是精神享受。<br/>&nbsp;&nbsp;&nbsp; 一个社会总是要生产的,再具体说就是要劳动,否则人们就无法生存下去。这就像亚当·斯密说的那样:“一国国民每年的劳动,本来就是供给他们每年消费的一切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的源泉。”[1]不过在深入研究生产过程时,对很多具体问题的看法会使人们产生众多的意见分歧。这主要体现在对生产过程中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的评价上,各种因素的作用到底都有什么规律,其相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对此的不同看法就成为了所谓经济学派的一个理由。这就像效用的量化一样,实际上在生产的量化上人们的观点也还没统一。<br/>&nbsp;&nbsp;&nbsp; 表示生产的数量通常都用生产力或生产率即单位时间内的产量表示,用公式来表达就是:产量 = 数量/时间。如钢产量可以写成:10吨/每小时、100吨/每天、30万吨/每年等等。其中在数量方面是不必标注物品的具体名称的,这或许已经用文字作了说明,或者根据叙述的内容已经十分清楚了。时间的衡量也因实际需要而定,只要能把意思表达清楚就可以。这么做在各种叙述中是非常可行的,也不会带来什么不便。但在比较不同物品的产量时,特别是要涉及到计算问题,不一致的结果就必须换算,使得可比性降低。之所以会这样,正是因为对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力、资本、原材料以及技术等各种因素的量度本身就并不一致。<br/>&nbsp;&nbsp;&nbsp; 劳动的概念是比较明确的,这主要包括人和简单的工具。至于劳动的过程如何,问题就复杂得多。这主要表现在得到同一结果以及能得到什么结果的差别上,因时代不同其过程和所能得到的结果都将很不相同。任何一种劳动总要表现出人的作用,这也可以称之为只有人才具有的能力,同时还要用到一些工具或用品等,当然还得要有由自然认可的可能,不论过程如何目的都是想要获得某种结果。虽然过程很复杂,结果也不尽相同,但其基本原理正像萨伊概括的那样:“所谓劳动,实际上只不过是人类役使自然力而已。”[2]<br/>&nbsp;&nbsp;&nbsp; 穆勒在《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对劳动过程做过比较详细的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物质世界中,劳动总是而且仅仅是用来使物体产生运动。其余的事便由物质的性质即自然规律去做。人类的技能和才智主要用于发现靠人力可以实现的而且能带来预想效果的运动。”[3]<br/>&nbsp;&nbsp;&nbsp; 衡量人的劳动能力往往与人的身体有关,即一个人的力量、智慧等等身体因素越好这个人的劳动能力就一定越强,可以说与身体因素成正比。其中往往体力表现得更为重要,一个身体越强壮的人总是劳动能力越强的人,这意味着在一天之中可以劳动更长的时间,或者在单位时间内能完成更多的劳动任务,即劳动成果与劳动时间之比相对较大。如果用一个式子来表示这种劳动能力就是:成果 = 数量/时间。当时间一定且合理时,劳动得到的数量越多当然劳动能力就越强,这也等于数量与时间之比的比值越大,用成果代表这种比值就是成果的数值越大反映出一个人的劳动能力越强。<br/>&nbsp;&nbsp;&nbsp; 但当劳动过程进一步复杂化,不但要用到工具、用品还要用到机器设备、原材料和技术等等时,人的作用似乎就越来越不重要了。实际上我们已经不称其为劳动而称之为生产了,此时得到的成果好像更多的应归功于像机器设备和技术等的资本因素的作用。在一项具体的生产中,人们往往不再简单地用人所付出的劳动时间去衡量生产的情况,仿佛不引入资本的概念就无法评价其生产成果。事情的发展也确实如此,在生产过程中我们很难只用人所付出的体力来作为评价生产成果的标准,反倒用资本的作用评价更为现实和便利一些。这种评价的一个通用方式就是所谓的利润指标,即用资本获利的大小来作为衡量生产成果的一个最主要的标准。这么做当然无可厚非,历史的发展进程的确如此。用一般的观点来表达就是:市场经济必然要追求利润,否则企业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不过问题在于,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忽视人在生产中的作用,使得我们很难分清楚一件产品到底是由劳动得来的还是由生产创造的,即产品是“劳动的”还是“生产的”[4]。同时,这样做的结果也不见得让我们对生产能有更深入的了解,反倒会带来很多困惑。这就像马歇尔表示的那样:“生产的这个字易于误解,通常应当避免使用或加以解释。”[5]<br/>&nbsp;&nbsp;&nbsp; 正因为如此,人们对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所起的作用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有些看法甚至是对立的,所以对像劳动、资本、利润等等的性质、意义到底都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在过去始终就没有统一过。<br/>&nbsp;&nbsp;&nbsp; 实际上从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生产是离不开人的,任何复杂的生产只不过是简单生产的集合,再往回倒推就是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的积累。所谓生产更多的指的是一种过程,其中的最小阶段必然是由一个个相同或不同的劳动组成的。只是由于历史进步的原因,所有那些初始的劳动都被后来发展起来的最为先进的“劳动”即生产取代了。例如生产一部汽车,从大的方面来讲这要先有机器,想要生产出机器必须先有钢铁,为此要先去采矿,采矿可以被看成是最初始的生产,这完全可以用原始的人工劳动来完成。当然,要是用现代的观点来看这么做将非常没有效率,也是不必要的。既然社会已经发展到了目前的阶段,即意味着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机器和汽车,那我们就可以把已有的机器和汽车直接用于采矿,也就不必再以最为原始的劳动方式去完成任何劳动或生产任务。可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已有的机器和汽车即所谓的资本是从那里来的?在这个例子中,从理论上来讲机器和汽车都还没被造出来呢,自然无法直接代替原始的人工劳动。当然,我们同样明白,这是由之前的生产循环得来的,而之前的成果又是由更为前期的生产循环创造的。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生产确实是一步步循环发展起来的,即由生产简单的产品到复杂的产品,生产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劳动随之从简单、复杂进而成为了所谓的生产——要用到人和机器共同协作才能完成一项任务的生产方式。但其目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变化,都是为了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只是在形式上便于区别,劳动仍叫劳动,使用机器的劳动叫生产,不直接劳动又与机器有关的叫工作,劳动可又与机器不直接相关的叫服务,与劳动和机器都不直接相关的可称为设计、发明、创造、研究等等;当然这些也是劳动,准确地说属于脑力劳动。<br/>&nbsp;&nbsp;&nbsp; 这样我们就可以认为,生产实际上就是复杂的劳动;劳动也是生产,只不过是简单的生产。这就像马歇尔认为的那样:“如果我们必须重新开始的话,除了那种不能有助于所要达到的目的因而不生产效用的劳动之外,我们最好将一切劳动都看作是生产的。”[6]因此可以说,劳动与生产之间在理论上并没有本质的差别,两者的差别主要是形式上或数量上的;本质的区别在于加工或创作的是什么,这将随着物品的使用价值不同而必然不同。事实也确实如此,我们使用的任何工具或机器也是人创造的,之所以能够创造出来一定是使用了前人创造出来的工具或机器,依此类推,工具或机器总是由当初的最原始状态逐渐发展到了现在的先进程度,其中不可能缺少任何一个劳动环节。只是回过头来再分阶段看的话,其界限早已模糊了。现在即便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铁丁也必定要用到这方面最为先进的机器去生产,人们绝不会再用手工去打制铁丁,因为原来的生产方式早被淘汰了。但从逻辑上来分析我们不难想到,产品一定要由劳动创造,其产量总可以归结到一个人用了多少时间这种最为基本的劳动量去衡量。之所以发明工具或机器,正是为了节省劳动时间或在单位劳动时间内能得到更多的产品,这也是生产的意义以及与劳动惟一的差别所在。例如,在没有农业机器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一个人一天(按8小时算)只能生产出24斤大米,这相当于3斤大米/1小时,使用了各种农业机器后很可能一个人一天能生产出240斤大米,这相当于3斤大米/0.1小时,显然机器帮我们提高了人均单位时间的产量。如果用到的机器折合成的“损失”小时数总的来讲不大于每人每3斤0.9小时的话,那使用机器就是合算的。<br/>&nbsp;&nbsp;&nbsp; 但是这里面还存在着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我们该怎样把用到的机器折合成的小时数算出来呢?因为不使用机器的生产方式在绝大多数的行业中早被淘汰了,在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彼此的关系必然互为前提。实际上我们用不着再做进一步的区分,以现有的生产方式计算各种直接生产用时并把相关的用时相加就等于自动把各种因素都考虑进去了。例如,生产大米就是在使用机器的情况下生产的,生产机器就是在吃大米的情况下生产的,两者完全可以在新的情况下用各自的直接生产时间独立地表示出来;并且总能表示出来,因而可以作为一种基本的衡量标准。比如,生产大米的现实结果是3斤大米/0.1小时(1人),显然这就是生产大米的直接时间或者说是直接劳动,农民的付出与所得也只能由这种劳动决定。此时就没有必要再计算生产机器、化肥等的时间,因为其作用结果已被反映出来了,再累计进去就会重复。当然,从社会的意义上来看,这不是生产大米的完整或者说整个过程的人均劳动时间;要想计算这种时间的话就必须把机器等的各种相关的直接生产时间都折算进去,从而构成最终产品的全部生产时间。此时从市场的角度来讲,做为大米的消费者就要支付农民的直接劳动所得和生产机器、化肥等的劳动所得,即必须支付最终产品的全部劳动或生产时间的所得。或者也可以这么认为,作为销售者的农民除了在市场中要拿回属于自己的那部分所得外,还要帮助生产机器、化肥等的所得者拿回他们的所得(实际上由商人完成);而在这种帮助的过程中农民既不会多得也不会少得,完全属于转移支付。再比如,当我们自己买布请裁缝做衣服时,裁缝所付出的仅是裁剪以及缝制的时间,对此也可称为加工时间。作为裁缝来讲其付出的正是这种加工时间,此外不应该也不可能另加上布料的生产时间。对于布料的生产过程来讲其纺织时间就构成了直接生产或加工时间,生产纺织机械、棉花等的时间同样就不应另加了。以此类推,把各种相关的直接生产或加工时间累计起来就构成了某种最终产品的完整的人均劳动或生产时间。因此可以说,除了天然资源和自然作用及原理外,人类为了得到物品所付出的真的只有各个环节的加工即“整理”或“役使”的劳动时间。又因为各种加工条件一定是当下的,已经组织好的,在短时间内不会发生突然的且又是巨大的变动,所以可以把最终产品的完整的人均劳动或生产时间看成是一个暂时的常量且又避免了重复计算的问题。<br/>&nbsp;&nbsp;&nbsp; 这样当我们衡量生产时,不但解决了劳动的计量问题,同时也把人的重要性反映了出来。我们可以采用表示劳动能力的方式表示生产成果,把一个人在单位时间内生产出的产品的数量作为衡量生产成果的标准,即生产成果 = 数量/时间。为了与劳动能力和生产力或生产率有所区别,我们称这个衡量生产成果的标准为生产能力,表达出的是一个人在生产中与生产的其它因素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即生产能力 = 数量/时间。因为这总是特指一个人,所以我们也不必把一个人的单位写进去。而且我们还须强调,其中的数量要标注物品名称,以示劳动与劳动或劳动与生产以及生产与生产之间的不同,即生产能力是有所指的。此外,如果没有特殊的说明,各种产品都应该是最终产品。为了与效用量化的数据有所对应,其时间单位也统一用小时,且尽量约成不超过24小时的数量。例如,一个10人的社会在平均8小时内生产出了40个500克的面包,则一个人对面包的生产能力为500克面包/2小时(不是烤制面包的生产能力)。当然其中的生产应当属于正常生产,即在用人、用时和用到的机器设备都应该比较合理。<br/>&nbsp;&nbsp;&nbsp; 我们用Q代表物品的名称和数量,用T代表时间,用M表示生产能力,这样就能得到一个人的生产能力的通用表达式为:M = Q/T。比如2升水/1小时,500克面包/2小时,1套西服/16小时等等。如果非要用到直接生产能力,那就必须特殊说明。比如水的直接生产能力为200升水/1小时,裁剪以及缝制西服的直接生产能力为1套西服/8小时等等。<br/>&nbsp;&nbsp;&nbsp; 采用了这种表示方式之后,我们就不必严格区分劳动力、资本、原材料以及技术等的差别了;针对同一种物品来讲它们同样是非本质的差别,其差别主要是形式上或数量上的,综合在一块都是为了改变生产能力的共同目的。总之,把相关的各种直接劳动或者说加工时间合理地累加起来(也相当于全要素成本),就可以得到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衡量生产的新的方式,即生产能力,这就是生产的量化方法和意义。当然,在实际计算过程中,把相关的问题考虑得越全面越准确,其经济学误差就会越小。<br/>&nbsp;&nbsp;&nbsp; 此外还可以认为,当我们提到一些人劳动能力相同时,表明的是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基本相同,所以在生产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生产某种物品的生产能力也应该相同。因为生产不同物品的生产形式往往很不相同,彼此之间的生产能力是不能直接比较的,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由劳动能力相同推断出生产各种物品的生产能力也必定相同。在某一种物品的生产中,生产能力是各种因素综合的结果,只有在机器设备相同的情况下我们才能认为相同的生产者经过培训后其生产能力也会相同;如有不同那仅仅是一个误差问题,可忽略不计。反过来,因为生产情况的不尽相同,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由生产能力相同反推断出其劳动者的劳动能力必定相同。只是为了简便起见,我们可以认为当劳动者的劳动能力相同时,生产某种物品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一定有一个最佳的、最合理的安排,这也意味着生产该产品的生产能力都会相同。即因为劳动者的素质都相同,在其它生产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所得到的生产结果在理论上就没有理由不同,所以只要生产某种物品的生产能力相同就可视为劳动能力也相同。</p><p>&nbsp;&nbsp;&nbsp; 二、生产量化的方法</p><p>&nbsp;&nbsp;&nbsp; (一)具有具体物理量的物品<br/>&nbsp;&nbsp;&nbsp; 这种物品的一个共同特点是其数量的标量与物理学中的单位是一致的,使用的如千克、米、升、度、瓦等,标注时只要把具体的数量和单位一起写出来就能把数量的意思表达清楚。<br/>&nbsp;&nbsp;&nbsp; 当然,很多物品的生产用时可能不止几天,人数也众多,其中的分工也很不相同,为此我们只需计算其平均值或加权平均值就可以了。例如,共有10个人,每人每天工作8小时,实际用了50天的时间生产出了4万斤大米,则每人对米的生产能力为80斤米/8小时,这就是生产大米的直接生产能力。再加上其它因素的生产时间,就能得到大米的生产能力,这或许变成了5斤米/10小时。至于其中到底是怎么分工的,我们暂不考虑,可以认为这属于内部的事。当研究分配问题时,我们再做进一步的分析。<br/>&nbsp;&nbsp;&nbsp; (二)具有可识别量的物品<br/>&nbsp;&nbsp;&nbsp; 这种物品的标量就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习惯,如衣服用件(套),手套、袜子、鞋通常都用双,一人用到的物品如手表、皮包等用只、支、个等,可以多人使用的物品如电视、轿车、房子等都用台、俩、座等,标注时只要直接标注就可以了;如1件(套)衣服/10小时,12双袜子/2小时等。计算方法同样用平均的方式计算,只是在权重方面要尽量准确。另外,为了与使用价值中的需求量尽可能保持一致,可以把物品用分数表示。如对1辆车的生产能力是1辆车/80小时,可以改成0.1辆车/8小时或0.05辆车/4小时等。<br/>&nbsp;&nbsp;&nbsp; (三)比较抽象的物品<br/>&nbsp;&nbsp;&nbsp; 这类物品的一大特点基本都是具有服务性质所提供的有形或无形的东西,如ZF各职能机关、医院、学校、商场、运输、戏院、旅店、餐饮和其它各色各样的服务行业等等。当在提供服务时自身的消耗相对来讲并不大时,像销售、教学等,我们可以大致用所提供的具体时间来表示其服务能力。例如,一名售货员或一名教师在1小时内同时为200个人提供了服务,那就相当于每人都得到了1小时的服务,即等于创造了200小时的服务数量,所以其服务能力各为200小时教学服务/1小时和200小时销售服务/1小时。当然,这同样是直接的服务能力,在实际计算中对于服务用时还要加上必要的硬件生产用时等。只是所加上去的很可能并不多,这也是为什么在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采用大教室上课或建超市的道理。<br/>&nbsp;&nbsp;&nbsp; 如果在提供服务时由于服务的性质而需要耗费很多物品时,就不能简单地用具体的服务时间来直接表示了,其服务数量要视服务性质而定。例如出租车司机的服务,假设一个人要去50公里远的地方,出租车司行驶的速度为50公里/1小时,想要行驶到50公里远的地方自然要跑1小时,但考虑到轿车的损耗和汽油的生产用时等,这可能还要用到1小时,因此出租车的服务能力就应该是50公里/2小时;如果用服务时间来表示就是:1小时乘车服务/2小时。假设一次拉了4个人,那就变成了1小时运输服务/0.5小时。这也是为什么ZF总是希望市民最好多去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原因,那样可以更有效地提高运输服务的能力。<br/>&nbsp;&nbsp;&nbsp; (四)精神类的物品<br/>&nbsp;&nbsp;&nbsp; 这类物品的最大特点就是相互间不易直接比较,物品的特征和人的个性在其中起了尤为突出作用。比如,同样是一幅不错的国画,很可能都是用一个小时画成的,但观众的认可程度会很不相同,即需求的差别有时表现得相当大。对此我们必须在这类物品前面都冠上其创作者的名字,以示区别物品间或创作者的更深层次的意义不同。例如:1幅凡·高的画/10小时,1幅毕加索的画/1小时,1首莎士比亚的诗/4小时,1首希门内斯的诗/4小时等。<br/>--------------------------------------------------------------------------------<br/>[1]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1页。<br/>[2] 《政治经济学概论》,商务印书馆,1963年,第62页。<br/>[3] 《政治经济学原理》上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39页。<br/>[4] 参见马歇尔:《经济学原理》上册,商务印书馆,1964年,第85页。<br/>[5] 同上,第84页。<br/>[6] 同上,第84~85页。<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