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绿色经济和绿色产业等课题成为全球各国的热门研究方向。作为制造业大国,通过推进绿色制造来发展绿色经济、壮大绿色产业,是我国落实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
绿色低碳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趋势
绿色低碳发展,就是通过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提升能源和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过程能耗和物耗,从而实现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相协调的目标。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是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是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具体实践。绿色经济是一种“促成提高人类福祉和社会公平,同时显著降低环境风险和生态稀缺的经济”。传统发展模式主要依靠追求数量扩张、增加要素投入来实现增长,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巨大威胁,而绿色经济注重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统一,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携手合作推动经济发展向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全球共识。
当今世界,资源与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绿色低碳发展正在成为国际发展的趋势和潮流。特别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气候变化背景下,推动绿色增长、实施绿色新政是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共同选择,发展绿色经济、抢占未来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已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各国都在积极追求绿色、低碳、智能、可持续的发展,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概念纷纷提出并付诸实践。发达国家纷纷实施“再工业化”,重塑制造业竞争新优势,清洁、高效、低碳、循环等绿色理念、政策和法规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成为衡量国家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梳理绿色发展和绿色经济的发展历程,联合国有关机构起到了关键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全球学术界针对绿色经济开展了大量基础理论研究,经过20多年的发展,这一概念和理论才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联合国在其会议中开始频繁使用后,绿色经济和绿色发展理念从学术研究层面逐步走向政策操作层面。2008年,为应对金融危机,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提出了绿色经济和绿色新政倡议,强调“绿色化”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呼吁各成员国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实现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又发布了《迈向绿色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的各种途径》的报告。建议到2050年前,如果将每年全球生产总值的2%投资于10大主要经济部门,可以促进全球经济加速向绿色经济转型。
绿色制造是一种综合考虑
目前,国内外对绿色制造的定义有多种。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对绿色制造给出如下定义:绿色制造,又称清洁制造,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生产、运输到回收处理的全过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达到最小,内涵是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均具有绿色性。我国路甬祥院士对绿色制造的定义是:绿色制造是指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和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它使产品从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不产生环境污染或环境污染最小化,节约资源和能源,资源利用率最高,能源消耗最低,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生态效益协调最优化。科技部《绿色制造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对绿色制造的定义是:绿色制造是一种在保证产品的功能、质量、成本的前提下,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通过开展技术创新及系统优化,使产品在设计、制造、物流、使用、回收、拆解与再利用等全生命周期过程中,对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源利用率最高、人体健康与社会危害最小,并使企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综合上述定义,与传统制造模式相比,绿色制造的核心理念是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考虑。我们尝试给出绿色制造的定义:绿色制造又称环境意识制造、可持续制造等,是一种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的现代制造模式,其核心是将绿色理念和技术工艺贯穿制造业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通过技术创新和系统优化做到制造业发展对环境负面影响最小、资源利用效率最高,从而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协调并重。绿色制造的主要发展方向可以概括为“五化”:产品设计生态化强调,在设计开发阶段就要综合考虑全生命周期的资源环境影响;生产过程清洁化强调,从源头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或避免污染物产生;能源利用高效化强调,生产过程节能和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水平提升;回收再生资源化强调,使原本废弃的资源再次进入产品的制造环节;产业耦合一体化强调,企业间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和污染物减排。
绿色制造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基础
绿色制造的提出可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系统梳理绿色制造发展历程,可将其划分为概念提出、理论体系构建、实践应用等三个阶段,从概念到理论,从理论到付诸实践,推行绿色制造已逐步成为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基础和手段。
一是概念提出阶段。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关于环境与发展的里约热内卢宣言》、《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了各国政府及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在此基础上,1996年美国制造工程师学会(SME)在《绿色制造蓝皮书》中首次比较系统地提出绿色制造的概念,自此世界各国研究机构从不同角度和国情出发,对绿色制造的概念内涵进行探讨。
二是理论体系构建阶段。绿色制造概念提出后,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制造的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绿色制造理论体系。英国专家Melntk和Smith提出,绿色制造实施是一个长期的、持续改进的过程。乔治亚理工学院Bras教授提出了绿色制造工程的五个阶段:末端处理与环境工程、污染预防、环境意识设计与制造、工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密歇根理工大学Sutherland教授提出,实施绿色制造需从两个层次考虑,即企业层和车间层。耶鲁大学Graedal教授提出了迈向绿色制造的四个步骤。德国专家Burke和Gaughran提出了中小企业可持续管理的框架。重庆大学刘飞教授等综合国内外研究,初步建立了我国绿色制造理论体系结构。
三是实践应用阶段。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绿色制造从理论走向实践。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推出绿色制造方面的政策、标准和法律。比如,ISO环境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欧盟的RoHS和WEEE指令、德国“蓝天天使”绿色产品标志计划、美国“能源之星”等产品环境认证标志等。发展中国家,包括中国,也把绿色制造作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解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重大战略,积极进行试点示范推广。目前,众多跨国公司均制定了绿色制造实施目标和措施,开展节能降耗、产品生命周期评价、环境审核、绿色产品开发等具体工作。
绿色产业正在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
受益于技术成本降低和政府的积极推动,全球新能源等绿色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2001-2011年间平均年增长率达58.6%。根据BP的统计显示,2009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能源的消费比重可以忽略不计,仅仅5年时间,可再生能源在2014年占全球能源消费的比例就提高到了2%以上,考虑到化石等传统能源的规模和成本优势,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进步。
我国也高度重视发展可再生能源等绿色新兴产业,近年来水电、风电、太阳能发电快速发展,无论是装备制造还是装机容量规模在全球处于第一梯队,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同时,国务院《能源发展战略行动计划(2014-2020年)》还描述了到“十三五”末期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伟蓝图,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要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具体包括:一是积极开发水电,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的前提下,积极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电站,到2020年力争常规水电装机达到3.5亿千瓦左右;二是大力发展风电,重点规划建设9个大型现代风电基地以及配套送出工程,稳步发展海上风电,到2020年风电装机达到2亿千瓦;三是加快发展太阳能发电,有序推进光伏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区,到2020年光伏装机达到1亿千瓦左右;四是积极发展地热能、生物质能和海洋能,到2020年地热能利用规模达到5000万吨标准煤。
但是,在全球性增长放缓和需求下滑的大背景影响下,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在全球范围内生产能力过剩、竞争加剧等问题逐步凸显。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深化,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严冬,全球知名太阳能产业研究机构指出,2012年全球太阳能发电需求较上年仅增长5%,新世纪以来首次低于10%。据欧洲光伏产业协会预测,未来数年全球太阳能发电产业平均年增长率为20%左右,远低于新世纪前10年动辄50%以上的增长率。与此同时,激烈竞争导致贸易保护主义上升,绿色贸易壁垒对现有贸易规则形成新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