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马恩先生的哲学论文:《一个哲学之谜的猜射》是一篇值得一读的好文章。为什么说好?因为它解决了我一个多年没有解决的难题。我曾是一个哲学教师,那时每当讲到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时就作难。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具有最有最一般的属性,然而否定之否定规律却不具有这一属性。每当学生发问,我无法自圆其说,只好板起面孔教训学生不会运用,说什么“应当把这个规律作为研究的指南,而不能把它当作单纯的证明工具”。“更不能把三段式当成先验的公式,把一切都不加分析地纳入这个公式中”。明明不具有普遍性,却指责学生不会运用。虽然我多年不当教师了,现在想起来还感到内疚。读了艾老的这篇文章,我以同一办公室的同事为学生,试着按照他对这一规律的解释作模拟讲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无论同事们提出多么刁钻古怪的问题,我都能给与圆满的解释。充分证明了艾老这一解释的普适性。
我的学生们,我现在不会再骗你们了,多么希望重返讲台,重新讲解这一规律呀。
感谢艾老的这篇好文章!
一个“哲学之谜”的猜射
哲学界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讨论长期没有结论,因此被看作是一个‘哲学之谜”。列宁将它的 表述称之谓“黑格尔主义的遗迹”.。毛泽东 则 说有什么否定之否定,将之更改为肯定否定规律,但 却经常用否定之否定的观点分析事物,出现了自相矛盾的现象。如果深入地思考一下,他仅仅更改了一个名称吗?名与实怎样统一?因为他没有解释,他的本意又成为一个新谜。两个谜其实是一个 谜,所以,它们的迷底是同一的。
一、
要猜射这个哲学之谜,首先要弄清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这样一个规定上:任何事物的发展周期,均是事物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两次,仿佛回到开端,从而相继出现三个事物。这种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多年来在理论界是占统治地位的。 马克思虽然没有关于这个规律的直接解释,但他有关于黑格尔三段式的解释:“但是理性一旦把自己作为正题安置下来,这个正题、这个思想就会自相对置,分为两个互相矛盾的思想,即肯定和否定,‘是’和‘否’。这两个包含在反题中的对抗因素的斗争,形成辩证运动。‘是’转化为‘否’,‘否’ 转化为‘是’,‘是’同时成为 ‘是’和‘否’, 否同时成为‘否’和‘是’。 对立面就是通过这种方式 互相均衡,互相中和,互相抵消。这两个彼此矛盾 的思想的融和,就形成一个新的思想,即它们的合 题。”(《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l卷,第107页) 可见按照马克思理解的黑格尔三段式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其实质就是旧事物转化为新事物 。最能体现恩格斯思想的是他举的大量的例子。 如:麦粒——植物——麦粒、卵——蝴蝶一一卵的发 展周期,都是新、 旧两代的交替。特别是他举的这 样一个例子:“全部地质学是一个否定了的否定的 系列,是旧岩层的不断毁坏和新岩层的不断形成的 系列。”(《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76项) 明显是讲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诞生。他的思想和 马克思是一致的。 列宁指出:“一般说来,辩证法就在于否定第 一个论点,用第二个论点去代替它(就在于前者转化为后者,在于指出前者与后者之间的联系等 等)。”(《列宁全集》第38卷,第244页)他关于“黑格尔主义遗迹”的看法,显然是针对那一公式化理解的。可见,列宁对否定之否定规律的理解和 马克思、恩格斯是一致的,特别是在读了黑格尔之 后。毛泽东提出了新陈代谢规律:“依事物本身的 性质和条件,经过不同的飞跃形式:一事物转化为他 事物,就是新陈代谢的过程”。并且说它“是宇宙间遍的不可抵抗的规律”。(《毛泽东选集》第2 版第 l卷,第323页)这个规律就是毛泽东晚年提出 的肯定否定规律 为了进一步理解否定之否定规律,有必要探讨 一下周期以及划分周期的意义。从而对那一公式化 理解的错误有更较明确的认识。 何为周期?它指在事物的连续发展过程中,由 肯定到新的肯定所需要的时间。 为什么要划分周期?因为否定之否定规律是通 过研究肯定、否定这一对矛盾的运动、转化,以及 新的肯定对于肯定的扬弃来表现对立统一规律的。单一的事物无法表示这种关系,必须由先后连续生 成的两个事物组成的周期,才能显示出新事物对于 旧事物的继承和发展。周期的内容是旧事物的发 展及其灭亡、新事物的产生。周期的一般形式为肯定 ——一否定——新的肯定(否定之否定),简称否定 之否定三段式。 事物都是以过程存在的,而不是 以周期存在的。但周期也不是人为划分的。当一 个过程完成以后,其内容不是化为乌有;而是转 化为新过程的内容。过程内的联系是本质的、必 然联系;周期内的联系则是本质之间的必然联 系。 从逻辑上讲,一事物转化为他事物,已经概括 了一切事物的新旧交替。为何还要在中间加上一个 “第三者”呢?当然,可以把连续生成的三个事物 联系起来看,但却不是一个周期,而是两个周期 因为那个中间事物在当了新事物之后又成为旧事 物。 虽然关于这个规律深层次的问题尚有待解决, 但以上所述可以证明:理论界关于否定之否定规律 的那一公式化理解,不但不符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 家的本意,也是对黑格尔三段式的误解,而且没有 普遍性。
二、
从理论上讲,事物的发展周期只能是新旧两个 事物的交替。然而,客观世界上却偏偏存在着在 个周期内相继生成的三个事物完成一个新旧交替的悖谬现象,而且不是个别现象。就是说,那一公式的产生并不是毫无根据的臆造,尽管它没有普遍性。这一悖论作出解释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我们知道,毛泽东认为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 只有肯定、否定……他的这—看法不是孤立的,这 和他的辩证法的一元论是一个体系。毛泽东认为,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只有一个,即对立统一规律、量 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一系列基本范畴 都是它的表现与展开。 既然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表现的是 同一规律,那么,它们的关系又是怎样的呢?否定 之否定规律和量变质变规律所表现的事物的发展过 程是同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遇到的难题,量变质变规律当然也不能回避。面对客观世界存在着的这— “悖论”,它是怎样消除的呢?‘由于事物内部矛盾的情况不同以及周围的条件不同,飞跃过程所采 取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不需要任何过渡只 要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立即实现的飞跃形式,也 有量的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时 仅仅开始进入飞跃过程,但还必须经过一定的过渡或中间阶段才使飞跃完成的形式”。(艾思奇《辩证唯物主义纲要》第228页)如水到零度结冰 就是立即实现的飞跃形式,原始共产主义的否定—阶级社会就是有过渡的飞跃形式。对于这种飞跃形 式来说,过渡本身就是一个不同于原来的存在形式 ——旧事物的肯定阶段,也不同于新事物的“第三 者”。本来只是一个完成质变的阶段,仅仅因为占 有的时空较长,却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事物(过 程)。这一事物又要发生质变——质变之质变。这 样就在一个周期内出现了两个转折点,或者说渐进 过程中断了两次,从而表现为三个事物。而立即实现质变的那一类周期内只有一个转折 点,就只能出现两个事物。然而,否定既然是客观 事物发展的一个环节,无一例外的要占有时空。那 么,有过渡飞跃和立即实现的飞跃只不过是占有时 空的量不同而已。所谓立即实现,即是占有的时空 较短。例如放射性元素钋(212)的半衰期仅为三千万分之一秒,在现实生活中是立即发生的事情。但 也只能说时空极短,不能说不占有时空。“立即”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里是一个不容忽略的时空,但 在我们这个低速运动的世界里,完全可以忽略不 计。即在周期内只能有一个转折点——质变关节 点。 然而,在一个发展周期内出现三个事物只是一 种表面现象,其本质的东西还需要用对立统一规律 来说明。毛泽东“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 及为此根本矛盾所规定的过程的本质,非到过程完 结之日,是不会消灭的;但是事物发展的长过程中 的各个发展的阶段,情形又往往互相区别。这是因 为事物发展过程的根本矛盾的性质和过程的本质虽 然没有变化,但是根本矛盾在长过程中的各个发展 阶段上采取了逐渐激化的形式……因此,过程就显 出阶段快来”。(《毛泽东选集》第2版第 l卷, 第314页)肯定和否定是同一过程的两个阶段,同属 于旧事物。所以否定阶段并不算独立的事物(当然 肯定阶段也不算)。任何事物的发展周期,均是新 旧两个事物的交替。 凡是符合那一公式的事物的发展周期,有一个共性的特征:它们的否定形式均是突变式或爆发 式。然而,突变与爆发与时间短暂并没有必然联 系。炸弹爆炸迅速短暂(也要占有时空),而战争 爆发一般是不能迅速结束的。进攻转为退却、实践 转为认识,工作转为休息,均是突变;农民起义、 火山喷发、地震都是爆发。凡否定形式不是突变式 的事物发展周期,如果生搬硬套那一公式,必然牵 强附会。犯形式主义的错误。这就是问题的关键所 在。恩格斯说:“一种事物都有它的特殊的否定 形式,经过这样的否定,它同时就获得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既然 如此,为什么要将这一特殊的否定形式,强加给一 切事物呢? 特殊的否定形式是特殊的事物固有的,得到的 是特殊的发展,形成了特殊的发展周期。关于这种 特殊周期的规律,当然是特殊的规律。但特殊中有 一般,只是这个一般还没有与特殊相分离。按照列 宁的有关教导,要真正认识否定之否定规律,也必 须尽可能的把握、研究它的对象——客观世界的一 切方面,一切联系和”中介”。为此,必须从一切 事物的联系和“中介”,否定形式的区别上来分类: 有突变式就有渐变式。一般地说,一切否定从 表现形式上讲就是这两种。此外,还有一种否定形 式,虽然从否定的表现上讲,不是以上两种之外的 第三种,但从否定对于新旧事物的关系上讲,却有 特殊性——新事物不是通过旧事物的否定产生出来 的,而是旧事物(主体)在自己的发展中产生出自 己的对立面——新事物。新事物又作为一种异己的 力量反作用于旧事物,并最终代替旧事物。哲学 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异化。 下面就从三个方面: A.否定的形式和特征, B.周期的形式和特征, C.新的肯定即新事物的特 征,对以上三种特殊周期加以分析。
1.渐变式周期: A.否定形式——渐变式。是以否定因素的逐渐 积累、肯定因素的逐渐灭亡来实现的。一般没有渐进过程的中断,只有通过新旧食物的比较才可以看出显著的变化。整个否定过 程都是亦此亦彼。具有明显的 “中介”性。 B,周期形式——直线式。旧事物通过“中介” 向新事物发展的大方向始终没有大的变化。 C.新的肯定是肯定否定的扬弃,它不仅克服了 前两阶段的消极因素,而且将前两阶段的积极因素 提升到更高的阶段,使之成为更高级的新事物的内 容和组成因素。甚至这种扬弃的“半成品”竟然取 得独立事物的“资格”,保留在历史的进程中。例 如,头索动物、两栖类、单孔目、类人猿。
2.突变式周期: A.否定形式——突变式。具有突然性和显著性的特征。它一出现就是突然的、显著的变化。否定完成以后,反而(从形式上)恢复第一阶段的状态。正是它的这一特殊性规定了周期和新事物的特殊性。 B.周期形式——螺旋式,或“之”字形。具有明显的回复性,仿佛是向旧东西的回复,新事物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特征和特性。 C.新的肯定是肯定、否定的扬弃。除了没有扬弃的“半成品”外,一切特征均与渐变式周期新的肯定相同。
3.异化周期: A. 否定形式——异化。从否定的表现上讲属于突变式.例如,一切生命的产生,无非这样两种:分裂生殖、有性细胞融合生殖。它规定了周期的形式是突变式周期的特殊形式。它同样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只是对旧事物的否定太少了,就新生命的生成而言,与其说是变异(否定)的环节,不如说是遗传(肯定)的环节.正是这一特殊性,决定了周期和新事物的特殊性。 B.周期形式——圆圈式。在一个周期内,新事物和旧事物比较,除了量的增多,几乎没有质的区别。新事物简直就是旧事物的翻版。表现为新旧事物近似循环的几乎闭合的圆圈。 C.新的肯定也是肯定,否定的扬弃,只是扬多弃少。但不能说绝对没有弃。这种无法辨认的发展积累起来,就形成大的发展——直线式周期的新事物的发展。
下面对以上三种周期的三个方面分析、综合,归纳,将特殊的非本质的特征分离出去,将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提升出来,就得到以下结果。 A.否定的一般特征是联系的环节和发展的环节,并且决定着周期和新事物的特殊性。 B.周期的一般特征:以突变式周期为参照:异化周期的上升太小了,回复性又太突出了;渐变式周期的上升很突出,但回复性还是有的,但不是形式的(是内容的)任何新事物都是对旧事物的继承和发展。不要说在一个周期内就是低等生物进化为高级的人类,期间经历了11亿年,海克尔的生物重演律告诉我们,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重演:胎儿在母腹中重演了大自然里单细胞生物进化为人的全部过程——这难道不是回到开端吗? 总之,周期的一般特征是具有回复性,事物在高级阶段重复低级阶段的特征和特性。 C.新事物的一般特征是肯定、否定的扬弃,即继承和发展的全面的对立统一。这样。否定之否定规律就从特殊中提升出来,它的每一个规定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多样快的统一.”它作为事物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规律,取得了生存的“资格”。
三 、
否定之否定规律的“资格”的格是怎样的?达 到最一般的高度了吗?是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吗?我 们认为,不存在一个辩证法的即最一般的否定之否 定规律,只有一个关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因此,毛泽东才说没有什么否定之否定,而提出肯定否定规律来代替它。毛泽东并不仅仅改变了一个名 称,而且设计了或设想了实际内容。我们虽然无法看到这个内容的完整表述,但是却能看到关于这个 内容的线索。这主要表现在他的哲学批注和1964年 8月、1965年12月和哲学工作者的两次谈话里。他多 次表述强调的重点有两个:1.他认为,事物发展的 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定。2,他认为,肯定否定就是事物的新陈代谢,即旧事 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一规律同样是受对立 统一这一根本规律决定的。这不但是他提出肯定否 定规律的根据,而且也体现了他构建新体系的指导思想。他还提示我们:肯定否定规律是从新陈代谢规律发展而来的;肯定否定规律的重点是旧事物的 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这已经不仅仅是“谜面”, 而且离谜底只差一层窗户纸了。 因为毛泽东的辩证法一元论将否定看作与矛盾 转化、质变是同等程度的概念 所以,矛盾转化、质变具有的特征、特性和形式,否定同样具有。所 以,必须对否定重新界定和解释。
1.否定的界说: 否定是一事物向他事物过渡的环节。 即事物包 含着的对立面由潜在到表现的变易的环节。否定发 生的根本原因,不是发展而是因为事物包含着矛盾 ——事物发展的每一个过程和环节既是肯定又是否 定。不论事物是自我否定,还是外因否定,都是肯 定转化为否定;并且这个否定环节,同样包含着肯 定,否定转化为肯定,即是否定之否定——第二个 否定。这里还要明确这样一个问题:所谓肯定转化 为否定其实是同一过程两个阶段之间的变化,说成 转化不大妥当。当事物发生第一个否定时,恰恰是 旧事物的发展从高峰开始跌落的时候;而在第二个 否定发生时才是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的诞生。所 以,第二个否定才真正是事物的转折点。事物的发 展是连续的过程,并不是在两个过程之间存在着一个否定。毛泽东指出:“过程内部新质与旧质的斗 争,因旧质处于优势,故常能打败新质。然败者继续积蓄力量(量变),到了自己处于优势时,就能打败旧质,完成一个质变的否定。”(《毛泽东 哲学批注集》第381—382页)否定正是旧质开始衰 落、新质崭露头角,矛盾由潜在转为展开,经相持 到新质战胜旧质的过程。
2.否定的特征和特性: A.客观实在性,占有时空;B.辩证性、多样性,指既扬又弃、既有好的又有坏的、既是联系的 环节又是中断正常联系的环节、既是前进的环节又 是倒退的环节、既是发展的环节又是循环的环节、既是统一的环节又是斗争的环节、既是死亡的环节 又是生成的环节、既是化合的环节又是分解的环 节、既是聚变的环节又是裂变的环节、既是吸引的 环节又是排斥的环节、既是同化的环节又是异化的 环节、既是遗传的环节又是变异的环节……C.中介 性,它是一切对立面由此达彼的桥梁。
3.否定的类型: A.从否定的原因上,可分为内因否定、外因否 定。 B.从否定的方向上,可分为:前进的否定,倒 退的否定、上升的否定、下降的否定。 C.从否定的 表现上,可分为:突变式、渐变式。 D.从否定之于 矛盾群组(系统)的层次上,可分为:整体否定,部分否定。 E.从否定之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的关系 上可分为:一方吃掉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同 步发展或倒退。 F.从否定之于新、旧事物的关系上,可分为三种情况: a.转化,旧事物通过整体否定而再度复生, b.异化,旧事物通过部分否定产生 出新事物; c.同化,是一种以否定为主体的特殊的 否定形式,主体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自身的属 性,改变事物的属性,使之变得和自身相同或相 近。作为被改变的事物来说,否定在它之外,正是 这个外在的否定,才使它由旧事物变为新事物。这 在自然界中并不罕见,例如磁化现象。而在社会领 域里却是最大量的、最普遍的现象,人类每时每刻 都在同(人)化着自然界。
4.事物运动的路线:
事物的连续运动周期有发展周期、倒退周期(如物种的退还)、循环周期(如水、冰之间周而复始的循环)。 此 外,还有非周期的事物运动的另一条路线:并不是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连续的过程,事物发展的连续 过程有的会中断,也即是事物的发展到达“终点站”。所谓中断、终点站,其实是改变了运动的路 线。有的同一事物的运动路线就有两条。例如一切 生命体,一条是生机勃勃的类的繁衍,另一条是旧事物灭亡后,其遗骸回归大自然。事物的过程虽然 终止在过程的末端被否定了,但“否定了”依然是事物存 在的形式。在事物的连续过程中,旧事物的内容转 化为新事物的内容。而在回归大自然的这条路线 上,“否定了”只是旧事物的全部余留,它不符合周期 的界说。 任何完整的系统中都有“两条路线的斗争”。不 但是斗争,而且是统一和转化。所谓回归大自然也不 是化为乌有,而是参与大自然的整体运动。所以说 事物发展的终点站,其实是两条运动路线的中转 站。历史的长河遵循着非欧几何学的原理,转化为 圆圈,回到开端.这是一个真正闭合的圆圈,也是 真正的回到开端。从而使一个非周期的运动形式转 化为一个真正的周期。一切事物的回归自然都可以 看作回到开端。 综上所述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只有肯定否定规 律才是和量变质变规律具有同等地位的辩证法的基 本规律。
(东岳论丛,1993、2,人大文摘 《哲学原理》1993、5全文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