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君说
手艺与传统制造市场,都是五十岁以上,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支撑。老一代巨匠加速离去。活好的老师傅们退出了舞台,徒弟们的水平大都不及老人们。好手艺的接力成了难题。
这一切让我们不安。
这一点上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巨大。任凭战乱、朝代更替、自然灾害,日本的手艺传承不会中断、消失,反而历久弥新,这才有了日本那些千年、百年历史的企业,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也稳居全球第一。
中国好手艺人去哪了?
来源 / 精造(ID:zhongguojingzao)
作者 / 顺妮
▌老一代巨匠加速离去
在实业一片颓势的大背景下,一位读者留言称,看到一则《千年徽墨濒临失传月薪五千无人接班》的新闻时,意识到我们与日本的差距巨大。
不容回避的差距之一,就是在手艺传承上,任凭战乱、朝代更替、自然灾害,日本的手艺传承不会中断、消失,反而历久弥新,这才有了日本那些千年、百年历史的企业,日本企业平均寿命也稳居全球第一。
而我们呢,正在让曾经辉煌的手艺离我们而去,然后,我们跑到日本去采购那些动辄几万的精造铸铁壶,甚至生活中的小物件,比如乒乓球拍、鱼竿……
市场在,好手艺的接力却成了难题,手艺与传统制造市场,都是五十岁以上,甚至七八十岁的老人在支撑。
因此,当国人成为日本精造产品的拥趸时,有什么好奇怪或抱怨的呢,中国好手艺人消失,是我们自己做的孽。
早在2009年,首届国医大师颁奖典礼时,曾任国家副总理的吴仪,跟八九十岁的国医们讲,中医药的发展,先要注重传承与创新。老中医们领奖前,也是这么跟我讲的,中医药事业青黄不接的传承问题,最让他们不安。现在让我们不安的是,从2009年到现在,首届30位国医大师已经有过半离世。仅在2015年就有5位相继辞世。
老一代巨匠加速离去。
今年谷雨前一天,我在北京琉璃厂看到一家门脸极小的店,墙上挂着一些皮影。当我拿起一条龙身子可以扭动的皮影时,店主人说,做这条龙的师傅已经去世了。再拿起一件,她又说,做这个的老师傅74岁了,四年前已经歇手,这是他在这个店里的最后几个作品。我问店主,他没有徒弟吗?店主说,他的儿子也在做,可做出来的活儿没有老人好。
店主伤感道,还有很多师傅没有徒弟,现在年轻人都不学这些手艺了。老手艺人的皮影卖一件少一件。可进店来买老皮影的越来越多,最开始是老外,眼下中国年轻人也多了。问题是,活好的老师傅们退出了舞台,徒弟们的水平大都不及老人们。
当我走出店时,又有几位老外挤进店里。
“以前没有钱消费好东西,现在有钱了,却发现做出好东西的手艺人没有了。”一位朋友亦是感慨。
▌好手艺人去哪了?
回答这个历史性问题,可以观察一位手艺人的一生,由此管窥一斑。
59岁二次创业、70岁仍在车间的吕玉珍,正好进入我们的视线。华发满头的她,每天仍会大着嗓门,跟20岁上下的徒弟们传授裁剪技艺,员工都喊她“吕阿姨”。
吕阿姨说,13岁学艺,19岁自立门户,36岁第一次创业当上了万元户,59岁再次创业办厂,经历过六十年代公私合营、七十年代文革、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潮涨潮落,有的手艺人选择退出,有的坚守,而她是留下来的一份子。
车间中的吕阿姨,快速地打着各式各样的盘扣,准备缝制到丝绸围巾上。
弯弯绕绕的盘扣,在她指尖,三两下就好。她说,盘扣要看起来软,捏起来硬。她递过来做好的,让我捏捏看,硬不硬?
这些手法都是师父教你的?看着她轻盈地指法,我问道。
吕阿姨笑了,盘扣哪要师父教啊,看着做自然就会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吕阿姨8岁时,迷恋上了裁缝手艺。
“8岁那年,每天背着一岁的妹妹,在邻居家的裁缝店站好几个小时。”吕阿姨去看店里的喜娟娘娘(浙江东阳方言姑姑的意思),人美,衣着漂亮,做出的衣服也漂亮。喜娟娘娘不知道小女孩的心思,母亲倒是能猜个大概,问她是不是想当裁缝?
她点头,向母亲提出,学手艺之前,先送她读书识字。
5年后,13岁的吕玉珍,与大多数人一样,在完成初级教育后,正式开始学手艺。父亲带她回到上海学裁缝。虽然1947年生于上海,可赶上战乱年月,吕玉珍出生后不久,全家迁回祖籍浙江东阳。
“上海裁缝穿得比喜娟娘娘还美。”看着洋气的上海裁缝,吕玉珍想当裁缝的愿望愈加强烈。母亲考虑再三,还是决定把她留在东阳,帮忙照顾弟妹们,白天则去当地最有名的裁缝那里当学徒。
13岁学艺的吕玉珍,让我想到其他领域的工匠。
生于1864年的齐白石,14岁开始学木工,一学11年,后来转向国画,成为近现代国画大师;
生于1926年的贺普仁,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8年后出徒,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针灸一生,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
生于1922年的关学曾,14岁学艺,拜常德山为师习唱单琴大鼓,系单琴大鼓第二代传人,北京琴书创始人;
生于1950年的汪天稳,12岁跟皮影雕刻大师李占文先生学艺,成为中国皮影东路的代表人物之一;
今年已80岁的盛松柏,13岁跟父亲学艺,制作景德镇瓷用毛笔,如今系江西非遗传人。2012年他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由于手工制作瓷用毛笔耗时长,产量低,经济效益不高,愿意学习该项技艺的人很少,一般都是家族传承,自己的子女学习这一门手艺。
……
12至14岁学艺的名单很长,这是老一代工匠的技艺起点,这个带有普遍规律的学艺现象,在现代教育体系下,几乎消失。70岁的吕玉珍似乎是最后一波按照十三四岁学艺规律成长的手艺人,技艺习得时间,跟齐白石、贺普仁等巨匠一样,也都耗费了七八年光景。
▌中国师徒制是有道理的,师父言行即教材
国医大师贺普仁曾跟我谈起他的学艺,吃住都和师父在一起,每天第一个起床,给师父牛泽华倒马桶,打扫庭院。按照师父要求,还要习武练真气。一开始他不以为意,后来发现扎针力度与师父有差别,意识到真气不足。自此后,师父言行举止,他处处留心。师父见其勤快用功,最后把女儿许配给了他。就这样,8年后出徒的贺普仁,带着师父的女儿自立门户。
贺普仁说,中国师徒制是有道理的,传承手艺不是简单的书本知识,做人做事皆学问,与师父一起生活时,才能感触到。
13岁的吕玉珍所拜师父,非一般人,乃浙江东阳望族卢氏后人卢宏春。卢氏宅邸,有民间故宫之称,学木雕者都会到东阳卢宅取经。以出举人为荣的卢氏大家族,后人并非皆求学做官。1905年科举制度取消,四年后的1909年,卢宏春出生,没有机会走科举功名之路,成了一名裁缝。
“师父也是我的二姨父。姨父家10个孩子,大多数时间,我都是帮着干杂活。”吕玉珍白天在师父家还承担着很多家务活,每天的菜、衣服都要挑满满几担去河边洗。可她用心,师父对其他徒弟讲的话,她都记心里;师傅每个动作,她都看在眼里,“连摊布料的姿势,都原样学下来。”
师父言行举动,也是吕玉珍的教材。
“刚开始接触的确良时,有一次,师父把客户的衣服烫了一个小洞,我见他去买了一模一样的料,重做了一件给客户。”这件事对吕玉珍的触动很大。当时已经解放,一直给讲究的达官贵人制衣的师父,开始为社员们做简装。但是,做衣规矩,他丢不了,依旧用百般打磨长袍马褂、旗袍的功力,慢条斯理地裁剪着,连的确良衣服,都要认真熨烫,不省半道工序。
师父做衣速度极慢,有些衣服甚至要做半年时间。先量尺寸,顾客拿着精确到几尺几寸的数据,到布店扯布,把带着封蜡的布送来,没有封蜡的布匹,他不收。当着顾客面,拆开封蜡,检查一下布匹。做衣所剩的零布条,也都还给顾客。不浪费一寸布料,不贪一丝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