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信息指纹?沈阳副教授打了个比方,就是每个人说话都有口头禅,这个口头禅就是你的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叫信息指纹。具体到一篇文章来说,比如研究金庸小说,金庸喜欢用什么字,用字的规律是多少,每个字在整个文章出现的概率是多少,这就是一个指纹。CNKI科研诚信管理系统研究中心主任孙雄勇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介绍,如果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两篇文章,如果有一个句子相同,哪怕有一些改写,都能检测出来。
——————————————————————
是不是真有这么神,不会误判吧?
|
反论文剽窃的目的是要反学术腐败,那么就要从现在正在搞学术和即将搞学术的人搞起,真不明白为什么拿遭遇金融危机找不到工作最终不搞学术的毕业生开刀。是想落井下石呢?还是想痛打落水狗呢?说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中国的教育体制,培养模式,都是难辞其咎的。那些所谓“学术”的既得利益者小心了,反论文腐败正在催生一项新的敲诈业务,有一天你一定会如坐针毡的。
|
|
一视同仁!!!!!!!!!!!!!!!!! 坚决先拉几个伪大师下马!!!!!! 然后严格规定,凡抄袭者,禁止踏入学术界,不准就业

暨南大学的硕博论文必须全部通过检测
谁愿意抄袭啊,高校教师、国有部门相关人员抄袭都是评职称惹的祸啊,规定每年多少论文,还有那么多教学工作等,哪能写出那么多文章啊。而且好的刊物就那么几份,大量垃圾刊物的就只有抄袭了。
而学生抄袭,尤其是本科和硕士,那更不用说了,99.9%的都是研究中国问题,每年那么多学生,同质化现象是必然存在的,有那么多问题那么多创新么?再说了那么多学生,脑袋里想的都是考证找工作,又有几人真正在考虑论文,也很少想怎么发表,目标就死混毕业找好工作。
这样来看,抄袭似乎不仅仅是抄袭者的问题啊
社会越来越浮躁,论文写作效率越来越高。
肯做冷板凳,潜心研究的学者太少了,制度使然。
如果爱因斯坦在中国,年度考核肯定不合格,也当不成教授,也申请成功不了国家基金项目。(后一句话引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官员发言)。所以中国也就很难出爱因斯坦式的人物。天才,早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纳什的博士论文仅有区区20几页,估计翻译成中文也就10几页。要在中国,那是肯定通不过,因为字数太少,或者没人看懂,直接枪毙。
早就该杀杀这种歪风了,抄袭不除,真正搞学问的人就会边缘化,中国的学术水平就会倒退,影响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希望从院士、博导、教授们开始,一直到小学生为止。院士的抄袭影响极坏,小学生的抄袭是学术氛围败坏的基础。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抄袭别人的作文、作业,长大以后只能是个抄袭的高手,何况还有那么多老师、前辈在那里指点秘境。
但,希望反抄袭软件尽快成熟起来,本人看过的个别软件只能查部分方面的抄袭,如学位论文等,对抄书、抄杂志的检查结果还不尽如人意,希望尽快完善
加微信,拉你入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