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16-7-30 02:19:57
lipatrick123 发表于 2016-7-28 11:03
如果是考虑 市场货物的出清, 考虑市场上在一个时段里面的国民核算等式: 供给=需求+存货. 这是一个恒等式. ...
也就是说市场在每一个时段里面都是均衡.
说任一市场在任一时间上,总有任意某均衡,还有任意某某均衡,还有任意某某某均衡,等等。

并非是不可以。也完全可以。可能是可以的。有可能,可以成立。

那么,这些讨论应该搞,这些观点可能有道理,可能没道理。

不过,就这里的课题来说,显得不那么必要。

不过,换一个角度来看,暂且抛开以上等等,换一个角度来看:

任一市场在任一时刻,它里面的全部货物,都全部销售一空了吗?

任一货主,他提供了任意数量的货物,任意品种的货物,他按照任意价格来出卖,他面对任意的买主,他很想出卖,那么,给定任意的时间,他卖掉了多少?他实际卖掉了多少?


卖主,就是卖货的。他不是干别的,图别的,想别的。
买主,就是买货的。她也不是干别的,想别的。
那么,任意数量的卖主,任意数量的买主,任意品种的货物,任意数量的各自货物,任意数量的各自货币购买力,到底是成交了多少?
是百分之百?是0?是小于等于百分百?
--------这样来刻画一般均衡问题,才是简单、直观的吧,符合常识,符合实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1:33:07

六、利润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

产出总值=含有利润产出值+不含利润产出值,总收入=投资支出÷(1-r)=总成本×(1+利润率)×成交比=产出总值×成交比。在总供给、总需求一定的前提下,在投资支出和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对于含有利润产出值的货主来说,特别是对于其整体来说,只有2个选择方向,只有2个行为倾向:要么是当期利润的最大化,要么是当期收入的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在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总成本可设为100),尽量追求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在成交比的降低速度>利润率的提高速度之前提下,利润率×成交比的轨迹是随着利润率的提高而上升,到达顶点之后,随着利润率的继续提高而下坠。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大约就达到或超越顶点了,之后再提高利润率容易适得其反,或者容易陷入萧条。当然,这里所说的利润率,是全社会总产出之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成本加成利润率。

那么,比方说,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对应的成交比是在80%以下,容易是70%、60%等等。这意味着,包括含有利润的产出值在内,全社会的产出总值整体上只能成交70%、60%等等,从而产出总值整体上有30%、40%等等的相对过剩,亦即产品有积压,产能有闲置,有大量呆账坏账,有大量亏损破产,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等等,呈现出鲜明的滞涨局势或萧条态势或者危机趋势。

不仅仅如此。站在资方等含有利润产出值货主的立场上来看,对当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当期实现收入的降低。而资方等等是否赚钱,能否收益,需要考虑成本、投资,需要跟成本、投资相比较,所谓将本求利,保本盈利。对资方等等来说,利润是钱,收入是钱,成本是钱,投资是钱,手心手背都是肉,钱都是一样的,多多益善。

当利润率=0的时候,全社会的总收入最大,有最大的总收入=总成本。换言之,利润率越高则总收入越低,越来越低于总成本这个基准。总收入随着利润率的提高而降低,其中资方等等的收入也随之降低,大体如此。当然,两者的降低速度并不一致。

那么,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资方实现了当期利润最大化。假设,此时资方当期实现利润=15,资方当期实现收入=75,资方当期成本=100。如果单看实现利润,这是资方当期的利润最大化,是当期的最优。如果再看资方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则在资方当期成本的意义上来说,在本钱上的意义上来说,资方在当期是亏损的,无盈利的,亦即75-100=-25。资方空有最大化利润,不能保本,吃老本。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资方仍旧是亏损趋势,一直是亏损趋势。

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5%的时候,资方当期实现利润=5,资方当期实现收入=100,资方当期成本=100。如果单看实现利润,这不是资方当期的利润最大化,不是最优。如果再看资方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则在资方当期成本的意义上来说,在本钱的意义上来说,资方在当期不赔不赚,没有亏损也没有盈利,也就是100-100=0。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资方其实是盈利的,因为:资方可以从各个当期实现利润5当中再拿出一部分,亲自购买自己的相对剩余产品,用于增加个人消费,而拿出的这部分钱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转化为资方收入,增加了资方收入及利润;或者,资方可以从各个当期实现利润5当中再拿出一部分,用来增加奢侈品生产等等,而拿出的这部分钱会被劳动者等等用于购买资方的相对过剩产品,还会回到资方的手里,转化为资方收入,增加了资方收入及利润。这样来看,资方会有盈利,会有资本收益,至少,能够在本钱不赔不赚的基础上,赚到了奢侈品消费和必需品消费等等。

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3%的时候,资方当期实现利润=3,资方当期实现收入=103,资方当期成本=100,亦即103-100=3,那么,这直接就盈利了,当期就保本盈利。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除非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情况,资方将一直稳步经营下去,盈利下去,并且长期来看,呈现指数式的发展趋势。

继续以资方为例来说,其实,资方必须使得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要么在任一当期实现,要么在跨期、长期上尽快实现,否则,至少面临2个不利的问题:一个是生产周期、投资周期问题;另一个是货物积压过剩在各个当期上的叠加问题。这2个问题一体二面,各有侧重点、突出点。

仅就后一个问题来看,简单来说,假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的趋势,那么资方至少面临着货物的积压过剩问题,且只有3个选择:一是减少投资,缩减再生产;二是投资不变,简单再生产;三是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

资方如果减少投资,缩减再生产,则一方面直接减少了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另一方面扩大了失业,减少了需求,降低了成交比,加剧了货物的积压过剩。

资方如果维持投资不变,简单再生产,则一方面难以改进各当期上的成交比,也难以改进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另一方面,往期货物的积压过剩会逐渐累积,货物的积压过剩越来越加剧。

资方如果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则一方面增加了需求购买力,同时增加了供给产出值,从而成交比大体不变,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在大体上不变;另一方面,在往期货物积压过剩逐渐累积的同时,加速发展了积压过剩。

那么,资方其实只有一个合理选择,只有一个最优目标,即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亦即收入的最大化。换言之,就是在成本一定(可设为100)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总收入或者资方收入之(1+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

那么,在成交比的降低速度>利润率的提高速度之前提下,(1+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就是尽量追求平均利润率的最小化,亦即尽量追求成交比的最大化。这是资方整体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

其实对资方任一个体来说,收入最大化也是唯一最优选择,且是当期和跨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任一资方个体的利润率,可能较低或较高,甚至很高。任一个体产出的成交比,可能较低或较高,甚至很高。即便如此,无论如何,都必须尽量追求当期个体收入≥当期个体成本。在个体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个体的当期收入(而非当期利润)越大越好。任一当期收入越是大于当期成本,就越是有真正的盈利,就越是有更快的盈利,就越是有持续的盈利,任一时期上的任一投入产出也就越有真正意义上的尽可能的最大化利润。

总结来说,对资方等等的整体和任一个体来说,在任何时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是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1:34:03

七、劳动收入和就业人口

资本者收入的最大化,就是尽量追求利润率的最小化,就是尽量追求成交比的最大化,就是利润比率要尽量小,总收入规模和资本者收入规模要尽量大,也就是尽量扩大劳动者的收入,亦即尽量提高人均劳动收入,尽量减少失业,尽量增加就业。

就业人口是生产者的主体,是消费者的主流,是最爱钱也最爱花钱的人群。所谓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更高。特别是,劳动者的实现产出越高,内部交换和外部交换越大,劳动者的钱也就越聚越多,更加流向资本者。

设总收入=1,则有:劳动者收入占比+资本者收入占比=1。此时单就数值关系来看,劳动者收入和资本者收入之间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但是,任何产出都能够增加总供给,任何收入都能够增加总需求。而且,劳动者获得货币之后,货币在劳动者内部流通了之后,丝毫不会减少,呈现外涌趋势,形成外部支出。换言之,劳动者是资本者产品的主要买主,劳动者收入是资本者收入的主要源泉,劳动者收入越大则资本者产出值之成交比就越高。再换言之,双方是水涨船高的关系,更是相互拉动的关系。特别是,总收入其实是变量,是双方货币流通的结果,是双方相互促进的结果。

产出总值可以分成劳动者产出值和资本者产出值。劳动者产出值,例如雇佣工人和自耕农、合作社、挑夫、保姆等等的产出值,包括劳动力产出值和部分劳动产品的产出值。资本者产出值,例如房东、股东等等的产出值,包括非劳动物品产出值和另一部分劳动产品的产出值。即有:

产出总值=劳动者产出值+资本者产出值

实现产出总值=劳动者收入+资本者收入=(非劳动物品的产出值+劳动产品产出值+劳动力产出值)×成交比总=(劳动力的产出值+部分劳动产品的产出值1)×成交比1+(非劳动物品产出值+部分劳动产品产出值2)×成交比2

劳动者收入=(劳动力产出值+产品产出值1)×成交比1,可改写成:劳动者收入=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成交比1。即有: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劳动者产出值,成交比1=平均化就业率,1-成交比1=平均化失业率。

资本者收入=(非劳动物品产出值+产品产出值2)×成交比2,可改写成:资本者收入=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这里的成本资、利润率资、成交比资,是指资本者产出值的成本(而不是产出总值的总成本等等),及其平均化利润率,及其成交比。

此时也就可以改写成如下:

总收入=劳动者收入+资本者收入=(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即有:

总收入=投资支出总/(1-r)=总成本×(1+利润率总)×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成交比资÷(1-利润收入比资)

假设劳动者收入都是不含利润的收入,或者说,抛开称谓上的枝叶问题实质性来看,可将任何劳动者收入都归属于劳动所得(其中可能包含原材料等等的耗费),则有:

产出总值的总利润=资本者产出值的利润

产出总值的总成本=劳动者产出值+资本者的成本

实现总成本=总成本×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成本资)×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成交比资

实现总利润=资本者的实现利润=总成本×利润率总×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成本资)×利润率总×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成交比资)×利润率总=成本资×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总收入=总成本×(1+利润率总)×成交比总=(劳动者产出值+成本资)×(1+利润率总)×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成交比资)×(1+利润率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根据(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成交比资)×利润率总=成本资×利润率资×成交比资,整理可得:

成交比资=(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总)÷〔成本资×(利润率资-利润率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成本资×(利润率资/利润率总-1)〕

由上式直观可见:成本资一定情况下,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越大,则成交比资越大,即资本者收入越大;利润率资-利润率总越小,资本者收入也越大。

将上式代入总成本×利润率总×成交比总=成本资×利润率资×成交比资,整理可得:

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资)÷〔总成本×(利润率资-利润率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总成本×(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

由上式直观可见:总成本一定情况下,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越大,则成交比总越大,即总收入越大;利润率资-利润率总越小,总收入也越大。

总结来说,劳动者的收入高,就业多,资本者收入才能大,总收入才能大。而利润率资-利润率总越小越有利,体现了平均利润率下降规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1:35:05

八、成交额、成交量和劳动量

总收入=非劳动物品的出售收入+劳动产品出售收入+劳动力的出售收入。其中劳动产品的出售收入,包括往期库存产品在当期出售收入,往期二手产品在当期出售收入,当期产品在当期出售收入。也就是说,任一当期或者说任一时间上的总收入,不仅仅是当期产品在当期的出售收入,还包括其他货物的出售收入。不过,各种货物的成交额、成交量都是当期劳动量的函数,都可以用当期劳动量来表现。

根据:

总收入=总成本×(1+利润率总)×成交比总

成交比总=(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资)÷〔总成本×(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可得:

总收入=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设任一当期的时间量为t,上式右边乘以t/t,可得:

总收入=劳动人口×t×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t×(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那么,劳动人口×t是任一当期或者说任一时间充分就业情况下的总劳动量,量纲为人天、人年等等。这是以生活时间衡量的稀薄化总劳动,且等于以工作时间衡量的浓缩化总劳动,即:充分就业下的总劳动=劳动人口×t=劳动人口×平均工作时间。打比方说,1辆公交车1天的行驶里程=24小时×平均速度=实际行驶时间×平均行驶速度。

那么也就是说:产出总值是劳动量的函数,可以用充分就业下的总劳动来表现。换言之,成交额是劳动量的函数,可以用劳动量来表现。

总收入=产出总值×成交比总,而产出总值是总货物的总市值。也就是说,产出总值对应总货物,总收入对应总货物×成交比总。总货物有2种意义:一种是个别、具体的,即总货物=总和的各个货物=一些食盐+一些食糖+一些钢铁+……;另一种是混合、抽象的,即总货物=各个货物的总合=通货之和=一宗的食盐食糖钢铁……。通货,就是通用的共通的均质同质货物,好比把所有货物混合均匀而形成的粒子团。那么,在后一种意义上来看,产出总值和总货物是一一对应,总收入和总货物×成交比总是一一对应,就好比1个、1份货币粒子对应1个、1份通货粒子,即有:

总收入=产出总值×成交比总=1整个的总货物×(产出总值÷1整个的总货物)×成交比总=总计n单位的通货×(产出总值÷总计n单位的通货)×成交比总=劳动人口×t×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t×(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上式最右边乘以成交比总/成交比总,整理可得:

总收入=产出总值×成交比总=1整个的总货物×(产出总值÷1整个的总货物)×成交比总=总计n单位的通货×(产出总值÷总计n单位的通货)×成交比总=(劳动人口×t)×〔(人均劳动收入÷t)×(就业率÷成交比总)×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利润率总)〕×成交比总

其中:(产出总值÷1整个的总货物)可看成总货物的系数;(人均劳动收入÷t)是人均劳动收入速度,(就业率÷成交比总)×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利润率总)可看成人均劳动收入速度的系数;〔(人均劳动收入÷t)×(就业率÷成交比总)×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利润率总)〕,可看成充分就业下总劳动的系数。

其中:上式右边的(劳动人口×t)是充分就业下的总劳动,对应左边的总货物;上式右边的〔(人均劳动收入÷t)×(就业率÷成交比总)×利润率资×(1+利润率总)÷(利润率资-利润率总)〕,对应左边的(产出总值÷1整个的总货物);上式右边的成交比总,对应左边的成交比总。

那么也就是说:总货物也是劳动量的函数,也可以用充分就业下的总劳动来表现;换言之,成交量是劳动量的函数,可以用劳动量来表现;总货物、产出总值、总劳动之间,互相存在差别,互相一一对应。

综上,令n=一定劳动人口×t,可以直接构建如下通式:

成交额

=产出值×(n÷n)×成交比

=货物量×(产出值÷货物量)×成交比

=劳动量×(产出值÷劳动量)×成交比

=n份的货物或通货或劳动×(产出值÷n份的货物或通货或劳动)×成交比

即有:n份的市值=n份货物的市值=n份劳动的市值

那么,产出值的量纲是元、万元等,货物的量纲是人天份、人年份等,劳动的量纲是人天、人年等等。

那么,任一产出值、任一劳动所对应的货物是多少?任一时期的各种货物到底是多少呢?假设能够精确统计,已知全社会所供给的大米合计是1吨,那么这是1单位(1吨)的大米,还是1000单位(1000千克)的大米,还是10000单位(10000大碗的午餐)的大米,还是20000单位(20000小碗的午餐)的大米呢?这些都难以回答,但是,任意时间上的任意货物量可以分成n份,用n份劳动量来表达。

总结来说:市值、货物和劳动之间总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成交额、成交量都可以用劳动量来表现。火腿三明治定理也说:任意给定一个火腿三明治,总有一刀能把它切开,使得火腿奶酪面包都被分成两等份。那么如此切下去的话,则火腿即市值,奶酪即货物,面包即劳动,最终都被切割成微粒,1点、1点、1点的一一对应,且各自点数、份数相等为n。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2:08:35

九、价值转形问题

所谓价值转形问题,即两个总量上的关系问题,即:商品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能否成立?如果这两个总量等式同时成立,则价值转形成立,反之则成问题。由前述可知,市值量、货物量、劳动量总是一一对应的,且在份数上都等于n,则价值转形必然成立。

假设:

商品价值总量≤劳动人口×t×就业率≤劳动人口×t

商品价值总额≤总劳动×(产出总值÷总劳动)

生产价格总额≤总成本×(1+利润率总)

已知:

产出总值

=总货物×(产出总值÷总货物)

=总劳动×(产出总值÷总劳动)

=劳动人口×t×〔产出总值÷(劳动人口×t)〕

=总成本×(1+利润率总)

产出值

=货物量×(产出值÷货物量)

=劳动量×(产出值÷劳动量)

=一定劳动人口×t×〔产出值÷(一定劳动人口×t)〕

=产出值成本×(1+产出利润率)

可得:

劳动产品的产出值

=劳动产品×(产品的产出值÷劳动产品)

=产品劳动×(产品的产出值÷产品劳动)

=产品的有关劳动人口×t×〔产品的产出值÷(产品的有关劳动人口×t)〕

=产品产出值的成本×(1+产品利润率)

由于:从任一个体来看,从总体来看,货物、劳动及其市值三位一体,一体二面;即n份的市值=n份货物的市值=n份劳动的市值;即货币、货物、劳动互为价格,互为映像,互相转化;且以上内容涵盖着产品及其劳动等等等;

由此可见:

个别商品价值额=个别生产价格额

商品价值总额=生产价格总额

商品价值总额×成交比=生产价格总额×成交比

由于:利润额=生产价格额×相应占比;剩余价值额=商品价值额×相应占比;n份的市值=n份货物的市值=n份劳动的市值=n份成本加成的市值;

由此可见:

商品价值总额×相应占比=生产价格总额×相应占比

剩余价值总额=利润总额

剩余价值总额×成交比=利润总额×成交比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2:09:48

十、资本的量

利息率=利息量÷(本金×存款或贷款时间),利息量=本金×存款或贷款时间×利息率。例如年存款利息率1%,则200元钱存款1年能得到利息2元,则100元钱存款2年也能得到利息2元。那么可见,本金量和存款量、贷款量是不同的。本金量是存款、贷款的面额或数额,量纲为元、万元等。存款量是本金和时间的乘积,贷款量是本金和时间的乘积,量纲为元天、元年等。那么可见,资本也是这样,也有划分。资本有投入量,有占用量,有其产出量,有其收入量,等等,分别体现资本者在时间上的不同行为。例如,100元的资本额,占用了2年,那么资本占用量是200元年,不是100元,也不是200元。100元的资本额被占用半年,那么资本占用量是50元年,但是资本额仍为100元;被占用0秒,那么资本占用量为0,但资本额仍为100元。

资本投入量相当于本金量,是一次性投入行为的发生量,可以用成本,用平均投入速度来表达。平均投入速度=当期累计形成成本÷当期时间,资本投入量=累计形成成本=平均投入速度×当期时间。资本的平均投入速度好比说,在当期每一个时刻上都发生一笔投入,数额相等,共有t笔。

资本占用量相当于贷款量,是连续性占用行为的发生量,是平均投入额和占用时间的乘积。平均投入额=当期各个时刻上的成本额与1时刻乘积之和÷当期时间,资本占用量=平均投入额×当期时间。资本的平均投入额好比说,自始至终只发生了一笔投入,这唯一的一笔投入占用了t时间。

资本收入量相当于广义利息量、收益量,是一次性收入行为的发生量,可以用平均收入速度来表达。平均收入速度=累计发生收入÷当期时间,资本收入量=累计发生收入=平均收入速度×当期时间。资本的平均收入速度好比说,在当期每一个时刻上都发生一笔收入,数额相等,共有t笔。

那么也就是说,资本的投入、占用、产出、收入,都是行为过程,都是时间过程;成本额一定前提下,时间越长,则资本耗费越大,效益越低;时间一定前提下,为了谋求收益、增殖,避免入不敷出,需要收入速度≥投入速度,等等。

引入任意时间t后,有如下关系式:

资本者收入

=平均收入速度×t

=平均投入额×t×(1+利润率资t)×成交比资

=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其中,利润率资t是资本占用量上的相应利润率。

根据:

成交比资=(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总)÷〔成本资×(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代入可得:

资本者收入

=劳动人口×人均劳动收入×就业率×利润率总×(1+利润率资)÷(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整理可得:

资本者收入

=平均收入速度×t

=平均投入额×t×(1+利润率资t)×成交比资

=劳动人口×就业率×t×(人均劳动收入/t)×利润率总×(1+利润率资)÷(利润率资-利润率总)

其中,人均劳动收入/t是人均劳动收入速度;劳动人口×就业率×t是实现的总劳动,可以看成劳动人口×就业率的一些人口,分别在t时间上进行了标准工日的连续劳动。

当t=1单位,时间可看成1,则时间往往被省略了,或者就被忽略掉了。此时在数值上来说,平均投入速度与平均投入额相等。

当把上式简写成:

资本者收入

=平均收入速度×t

=平均投入额×t×系数k

=劳动人口×就业率×t×系数h

则直观可见:投入、收入是时间的函数,是劳动的函数。

由于资本、成本是时间量,则成交比是很重要的,积压过剩是很重要的,也大大简化了有关分析。

例如说,100元1年没有还本付息,显得问题不大。那么,同样是100元,仅仅是100元,10年下来都没有还本付息,问题可就严重多了。

再例如说,设今年成本90万元,产出100万元,销售了90%,积压过剩10%,结转明年。设年年如此,10年下来也就是:100万元×10%×10年=100万元年。那么,100万元年的产出被积压过剩,就好比10万元钱连续10年没有还本付息。不仅如此,这还好比每10年当中得有1年不应再投产投资,得销售累积的积压过剩;这相当于10年当中平均闲置1年的资本;相当于9年的投资、供给在10年里销售;如果年年投资照旧,则加剧过剩,加速降低效益。根据总收入=投资支出÷(1-r),当投资支出下降,则消费支出下降,则资本者收入更是加速下降、加倍下降的趋势。

由于资本、成本是时间量,也表明资本者的投入、收入依附于生产及生产周期,依赖于劳动时间。由于投入、收入是劳动时间的函数,则表明:任意时间上,劳动者收入是资本者收入的来源和增长动力;收益来自成本额×时间的耗费,不来自成本额;效益在于收入速度,在于收入速度和投入速度之比,不在于利润额,不在于利润最大化;客观的要求是,劳动者收入速度≥资本者收入速度≥资本者投入速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2:10:36

十一、资本的波动

保本比=平均收入速度÷平均投入速度=收入÷成本=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就是说,保本经营是资本者最起码的目标、任务,保本比表现了保本的程度、速率,对应着亏空率。

保本期=平均投入速度÷平均收入速度=成本÷收入=1/(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也就是说,按照上述保本比,至少需要1期/保本比的时间来实现保本。

可令:成本资×ei=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资本者收入,其中i=ln(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任意多期之间来看,各期都有成本、i的数值,各自或有不同,呈现为指数分布。而成本、收入与劳动是函数关系,与时间是函数关系。那么,可构建一个三维坐标系,分别为货币轴、人口轴、时间轴。货币轴标记平均投入速度、平均收入速度、人均劳动收入速度等数值;人口轴标记劳动人口、就业率(部分劳动人口)等数值;时间轴标记行为时间、运行时间。将各期的这些数值标记下来,并且取基期数值为水平,或者取跨期平均数值为水平,或者取某一标准为水平,就可以看到各期的保本比、保本期及其变动等等,看到投入、收入、劳动的波动和周期。

任一当期内部来看,资本者收入是个体收入之和,资本者成本是个体成本之和,可以分解到个体,各个资本者分别有自己的成本、i的数值。进一步说,个体的成本可以分解为1元成本之和,个体的收入可以分解为1元成本上的收入之和;或者,把资本者成本、收入均分成t份;或者,把资本者成本、收入,均分成劳动人口×就业率的等份,等等。分别分解后,可以把个体收入按照从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形成一系列数值的数列。而个体成本也形成另一数列,并与收入数列对应。分别分解后,个体之间也呈现为指数分布;引入劳动人口×就业率×t作为背景,也可以构建上述三维坐标系;取保本比等于1的情况为水平,等等,则在任一当期和任意各期上,也可以看到个体的保本比、保本期,看到个体自身的波动和周期,看到个体之间的波动和周期。

任一当期内部来看,分别分解后,在投入、收入的数列当中,有的保本比大于1,有的等于1,有的小于1大于0,有的等于0。保本比等于0的情况,要么是尚未开展销售,要么是开展销售了但未有售出,等等。那么,笼统来说,保本比大于等于1的,有继续投入、追加投入的趋势;保本比小于1大于0的,其继续投入的意图较弱,其继续投入的能力较弱,有投入停滞的趋势;保本比等于0的,有清算退出的趋势。那么,整体来看,在指数分布的局面下本来就有两极分化的可能性,如果其中保本比小于1的情况所占比重较大,则整体呈现投入停滞、收入下降趋势;反之,整体呈现继续投入、收入增加的趋势。那么,任意的各种各样的趋势如果保持下去,或进或退,或增或减,这些如果稳定化,如果长期化,则形成惯性,则将化为常态化的现实。

可以认为,上述体现了基本情况、主要趋势。当然,新的投入者,新的投资领域,都是有可能出现的。而且,无论是减少投入、停止投入,还是继续投入、追加投入,也都是有多种原因的,等等。

前面仅仅考虑了保本经营,这是起码的,也过于宽松。考虑到资本的增殖必要,可设:资本最低增殖率=平均贷款利率,资本一般增值率=2*平均贷款利率,等等。即有:

保本增殖比=收入/成本*(1+利率)

保本增殖期=1期/保本增殖比

进而,可以按照前述方法,继续进行观察、分析。当引入保本增殖比、保本增殖期,情况会更加鲜明,趋势会更加突出。

前面仅仅讨论了资本的波动,初步的大体的讨论了资本的波动。当然,整个社会经济都有波动问题,任一市场(例如证券市场,进出口市场等等),任一市场主体(例如劳动者等等),都有周期问题。而且,国家、公民等等,既是市场的主体,也是社会的主体,更是管理市场的主体,这些都引起社会经济的波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2:12:42
说明


1,论坛上排版不方便,例如,以上当中:

成本资×ei=成本资×(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资本者收入,其中i=ln(1+利润率资)×成交比资


其实是指:

成本资,是成本加下标的资,表示资方的成本。成交比资,是成交比加下标的资,表示资方产出的成交比。

成本资×ei,是e加上标的i,即e^i

诸如此类。


2,另外,

资本收益,资方收益,两者并不等同。
例如说,劳动人口当中也有房租、地租等广义资本收益,也有炒股、持股的收益等等,也有利息收入。
本帖当中,有时候为了简便,笼统称呼为“资方”、“资方收益”等等。



3,本文没有文献综述,没有参考文献等。

综述,参考文献,一是标明引用,注明各自的原创性。二是标明思考的线索,引导进行相关的思考和讨论。

综述,参考文献,并不能用于其他目的,例如标明博学,权威,专业等等。

请大家侧重于本文的逻辑性,自洽性。


4,本文没有所谓的中心思想。

换言之,本文各段落、各句子,自成中心,都是中心。

再换言之,本文的中心思想,核心论题,就是围绕着社会经济的总体,做一些相关探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7-30 12:22:13
大家不喜欢看拙作,看的人很少。看的人当中,有的看上一眼,有的看上几眼,有的可能从头到尾看了一遍。

假设大家很多人来看,耐心细心来看,从头到尾来看,其中有所肯定、有所表扬的人,猜测也非常少。

那么这说明拙作有许多问题。

另外,

抛开以上来看,兄弟我写点东西,经过了很多很多年的探索,反复探索思考,各种各样的探索思考,其中“理顺”、“解决”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和细节。
因此,或许能有所启发、借鉴的意义。也可能存在合理、有力。也可能错误、偏差,但是可能有启发、借鉴的意义。

总之,请大家多看上几眼,抽空看一看。反正,看什么都是看,大家所看的信息资料也并非全是一流顶尖的,其中也有各种其他等级档次的信息资料。
耗费、浪费半小时的时间,还是可以的吧。


我觉得,写一篇文章,基本上需要10年到更多的时间,至少6年以上,不排除个别人例外。
言出行随,我觉得,自己也做到了这点。

那么花费这么多年,写一篇文章,是很喜欢有人来看的。写文章,就是想让人们来看。不然的话,自己去想就可以了,何必动笔写作。
人一辈子能写几篇文章呢?

大家各有各的看法。能被看一遍,就很好了。能有许多人来看,更好。看了之后能表扬,更好。能批评,更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2 15:26:08
交换总值
=产出总值×成交比
=总收入
=总支出
=投资支出/(1-r)
=总成本*(1+总成本的加成率)*成交比
=劳动人口*就业率*人均劳动收入*(1+总成本加成率)*资本成本加成率/(资本成本加成率-总成本加成率)
=总成交额
=总成交量*平均单价
=N份的成交额
=N份的社会通用货物*人份的平均单价
=N份的社会劳动*(人份的平均单价/t)
=N*t*(人份的平均单价/t)


其中,
N=劳动人口*就业率=M*就业率
N*t=N份的社会劳动=当期实现的社会总劳动=劳动人口*就业率*t
平均单价=人均劳动收入*(1+总成本的加成率)*资本的成本加成率/(资本的成本加成率-总成本的加成率)
平均单价/t=单位总劳动、单位总货物在时刻上的平均市值




另,

以上关系式,对十九世纪等等的经济学思想做了一些概括、表述。

以上关系式,将货物、劳动、货币、资本、价格、时间等等融合在一起。

借由这些关系式等等,或许,经济学能有所的初步的达到十九世纪自然科学学科的档次。

这些表述,也证明了劳动价值论的正确性、合理性、必要性,但是,还没有直接证明劳动价值论的一些相关内容。

上述关系式,也证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所谓的价值转形问题,是天然成立的,是不成问题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2 18:04:51
徐生 发表于 2016-7-20 18:17
请点击下载
不错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3 00:49:04
1993110 发表于 2016-8-12 15:26
交换总值
=产出总值×成交比
=总收入
N份的成交额
=N份的社会通用货物*人份的平均单价
=N份的社会劳动*(人份的平均单价/t)
=N*t*(人份的平均单价/t)
当t=1期的时候,仅在数值上来看,人份的平均单价=人份的平均单价/t

另外,仍旧从数值上来看,人份的单价=人份的单价/t,仅量纲有所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3 13:49:29
从新剑桥增长模型到新卡莱斯基增长模型

https://bbs.pinggu.org/forum.php?mod=viewthread&tid=4781286&page=1&extra=#pid38337087


------一些相关的讨论,请见上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29 20:14:02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9-26 09:21:38
我的回答和教科书完全不同或者有所不同,仅仅是个人的看法:

全社会的计划支出之和=总需求

全社会的实际支出之和=总支出

全社会的计划供给之和=总供给

全社会的实际供给之和=总产出



总供给≥总产出

总产出≥总支出

总需求≥总支出

总支出=总收入=总产出*成交比



注:此跟帖这里的定义,和前面的定义,有所不同,有小的差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1:59:22
打印下来仔细看看,需要仔细思考,第一印象是佩服楼主独立、认真的精神,很难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2:04:03
另,很少有人看,不代表不好,社会节奏太快,纯学术的东西必然是小圈子的事情,得一二知己讨论足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5:21:41
zzggxb 发表于 2016-11-13 11:59
打印下来仔细看看,需要仔细思考,第一印象是佩服楼主独立、认真的精神,很难得


谢谢了,费心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5:25:26
zzggxb 发表于 2016-11-13 12:04
另,很少有人看,不代表不好,社会节奏太快,纯学术的东西必然是小圈子的事情,得一二知己讨论足以


大哥所说极是!

不过,也是大道理吧,不一定适用于兄弟我个人。

兄弟我写的东西,大家不爱看,更谈不上愿意花费时间来交流了(包括批判指教)。
-------只有极少的网友,才看上一看,等等之类。


所谓不爱看,一是看都不想看,二是看上了几眼,就不爱看了。

那么,这肯定是有原因的,很大概率上来说,是我写的太差之类。只有很小的概率上,是确有真知灼见之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5:33:10
zzggxb 发表于 2016-11-13 12:04
另,很少有人看,不代表不好,社会节奏太快,纯学术的东西必然是小圈子的事情,得一二知己讨论足以
谢谢了!

仅仅在目前来说,暂且来说,我个人自己来说,
我觉得这个帖子还是很好的,逻辑上是严密的,思维也是相当缜密的,再一点,也经过了很多年的长期的反复的思考,不少于十年八年。
这个帖子,提供了另类的另外的概念、思路、框架。
这个帖子,题材内容,也是基础理论,纯理论。
后续问题,正在继续推敲和探索,应该也很好。

以上仅是目前、暂且的看法。



当然,同时有以下可能,完全可能:

1,大家看了这些帖子之后,根据各自的学识,很可能持否定性的态度。
--------但,这些想法看法,这些感觉和判断,及其背后的广泛的深厚的道理,兄弟我还不知道,即便知道了可能也缺乏理解能力,还明白不了。

2,以后说不定哪天,我个人能够发现自己的问题,缺陷,
-------自己也否定自己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13 15:52:00
zzggxb 发表于 2016-11-13 11:59
打印下来仔细看看,需要仔细思考,第一印象是佩服楼主独立、认真的精神,很难得


兄弟我考虑问题,确实很独立,很认真,很广泛,很缜密,很长期,很反复,会琢磨一切,怀疑一切,并且坚持一切,又分裂又融合,
在正式写作上,又追求尽量地最简单,最朴素,最直观,最天真。



但,具体做得好坏,做到了什么地步,很不好说。
所谓差之毫厘,就谬之千里。
何况我的各种偏差,一厢情愿,孤陋寡闻,是各种各样,许许多多。
有一点不明白,不知道,不懂得的,想不开的,想不到的,跑偏了的,就全错了。


不好意思,太麻烦大哥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11-30 18:58:38

关于一般均衡,


1,主流经济学对一般均衡的定义,表达,刻画,证明,仅仅是一种,是众多当中的之一,之二,之三。并不是全部。
比方说,奔驰汽车,宝马汽车,是名牌之一,之二,但,不是汽车的全部。你不能拿着奔驰宝马,当成汽车的唯一,当成汽车的全部。
再比方说,芭蕾舞就不是全人类全世界舞蹈的全部或唯一。那你不能一说舞蹈,一听说舞蹈,就只想到芭蕾,拿着芭蕾硬套。


2,主流经济学的定义,刻画,证明,至少是存在拙劣和歪曲。


3,理论上,仅仅在理论上,一般均衡是存在的。


4,现实当中,特别是资本主义当中,一般均衡不会存在,是不存在的。

例如说,只要利润率大于0,一般均衡就不会存在。

反而,所谓计划经济的国家,更趋向一般均衡,经济增长相对更快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9-27 11:06:1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7-12-30 14:16:02
产出总值和交换总值
上述可以改为,应该改为:国内供给总值,国内成交总值。

亦即,产出总值改为国内供给总值,交换总值改为国内成交总值。


另,

国内产出总值,即国内生产总值,即GDP。


国内产出总值,是每一个人产出的个体性货值之和,即每一个人提供的货物市值中自身本身产出市值之和。

国内供给总值,是每一个人产出的群体性货值之和,即每一个人提供的货物市值中各个环节产出市值之和。


国内产出总值=国内供给总值-重复计算的那些中间品的货值

国内成交总值=国内供给总值×成交比例


在这里,为行文简便,不考虑往期库存、转入当期等情况,仅考虑任一当期本身的情况。


国内供给总值,表现货物货值供给的规模,有重复核算,

国内产出总值,表现货物货值发生的规模,无重复核算。

市场上各有货主的那些货物、货值(其中往往含有其他环节的中间品的货值),这些,都属于国内供给总值的范畴。

这些,不属于GDP。GDP,能直接核算,能单独核算,不能单独买卖,不能直接买卖,不市场,不生意,不直观。

例如,面条铺里,就不能只卖自己的“面条”,不能单卖自己的“面条”,必须“兼卖、倒买倒卖”面粉厂的面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8-1-29 13:55:39
1993110 发表于 2017-12-30 14:16
上述可以改为,应该改为:国内供给总值,国内成交总值。

亦即,产出总值改为国内供给总值,交换总值改 ...
xwu622 发表于 2018-1-29 09:14

2003年,受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委托,联合国、欧盟委员会、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五大国际组织发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8》,成为目前SNA最新版本。世界各国的GDP基本都按照SNA2008计算。

中国的GDP计算并非完全符合SNA2008。例如,张三住自有住房,邻居的房子出租,租金为每年2万元。则按SNA2008,张三的自住房也应计入2万元GDP。中国的GDP统计不计入张三的2万元。

以上转帖。

从以上转帖来看,在实际工作当中,GDP的核算范围很广,不限于严格意义上的第一二三产业了,不限于狭义和广义的产物劳务了,甚至是无所不包,大体相当于市场当中的市场里面的总货值、总市值,
但是,不能重复核算。
而且,这有可能偏爱统计已经生产、已经发生、已经入库、已经上市、已经成交等等的那些“已经的”货物。
而且,各国各地之间不是很一致。
而且,理论也比较随和实务,比较迁就实务。
而且,GDP的定义不是很明确很具体,统计范围不是很明确很具体,有关逻辑也不是始终如一、贯彻到底的,有关标准也是摇摆不定的,存在双重标准。

那么也就是说,
前面各个跟帖的有关说法是错误的偏差的。前面把GDP,误会成:不重复核算的所有货物的所有货值。
因为,GDP的具体内容、具体范围比较飘忽不定,所以,前面有关跟帖的有关说法是错误的偏差的。
那么,重新表述如下:
国内供给总值,是指当期用于交换(已经上市或者将要上市)的所有货物(包括二手货等等任何货物)的所有货值,其中也包括各种重复核算(例如面条这种货物当中,包括面粉的货值)。这其实是人们所见市场、货物的全貌。
国内成交总值=国内供给总值*成交比例
国内供给总值,大于国内生产总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