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利润最大化和收入最大化
产出总值=含有利润产出值+不含利润产出值,总收入=投资支出÷(1-r)=总成本×(1+利润率)×成交比=产出总值×成交比。在总供给、总需求一定的前提下,在投资支出和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对于含有利润产出值的货主来说,特别是对于其整体来说,只有2个选择方向,只有2个行为倾向:要么是当期利润的最大化,要么是当期收入的最大化。
追求利润最大化,就是在总成本一定的前提下(总成本可设为100),尽量追求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在成交比的降低速度>利润率的提高速度之前提下,利润率×成交比的轨迹是随着利润率的提高而上升,到达顶点之后,随着利润率的继续提高而下坠。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大约就达到或超越顶点了,之后再提高利润率容易适得其反,或者容易陷入萧条。当然,这里所说的利润率,是全社会总产出之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成本加成利润率。
那么,比方说,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对应的成交比是在80%以下,容易是70%、60%等等。这意味着,包括含有利润的产出值在内,全社会的产出总值整体上只能成交70%、60%等等,从而产出总值整体上有30%、40%等等的相对过剩,亦即产品有积压,产能有闲置,有大量呆账坏账,有大量亏损破产,还有大量的失业人口等等,呈现出鲜明的滞涨局势或萧条态势或者危机趋势。
不仅仅如此。站在资方等含有利润产出值货主的立场上来看,对当期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当期实现收入的降低。而资方等等是否赚钱,能否收益,需要考虑成本、投资,需要跟成本、投资相比较,所谓将本求利,保本盈利。对资方等等来说,利润是钱,收入是钱,成本是钱,投资是钱,手心手背都是肉,钱都是一样的,多多益善。
当利润率=0的时候,全社会的总收入最大,有最大的总收入=总成本。换言之,利润率越高则总收入越低,越来越低于总成本这个基准。总收入随着利润率的提高而降低,其中资方等等的收入也随之降低,大体如此。当然,两者的降低速度并不一致。
那么,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20%的时候,资方实现了当期利润最大化。假设,此时资方当期实现利润=15,资方当期实现收入=75,资方当期成本=100。如果单看实现利润,这是资方当期的利润最大化,是当期的最优。如果再看资方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则在资方当期成本的意义上来说,在本钱上的意义上来说,资方在当期是亏损的,无盈利的,亦即75-100=-25。资方空有最大化利润,不能保本,吃老本。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资方仍旧是亏损趋势,一直是亏损趋势。
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5%的时候,资方当期实现利润=5,资方当期实现收入=100,资方当期成本=100。如果单看实现利润,这不是资方当期的利润最大化,不是最优。如果再看资方当期收入和当期成本,则在资方当期成本的意义上来说,在本钱的意义上来说,资方在当期不赔不赚,没有亏损也没有盈利,也就是100-100=0。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资方其实是盈利的,因为:资方可以从各个当期实现利润5当中再拿出一部分,亲自购买自己的相对剩余产品,用于增加个人消费,而拿出的这部分钱又回到了自己的手里,转化为资方收入,增加了资方收入及利润;或者,资方可以从各个当期实现利润5当中再拿出一部分,用来增加奢侈品生产等等,而拿出的这部分钱会被劳动者等等用于购买资方的相对过剩产品,还会回到资方的手里,转化为资方收入,增加了资方收入及利润。这样来看,资方会有盈利,会有资本收益,至少,能够在本钱不赔不赚的基础上,赚到了奢侈品消费和必需品消费等等。
以资方为例来说,假设总成本意义上的平均化利润率取值3%的时候,资方当期实现利润=3,资方当期实现收入=103,资方当期成本=100,亦即103-100=3,那么,这直接就盈利了,当期就保本盈利。假若一期一期持续下去,如此这般照抄照搬下去,则除非有各种大大小小的意外情况,资方将一直稳步经营下去,盈利下去,并且长期来看,呈现指数式的发展趋势。
继续以资方为例来说,其实,资方必须使得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要么在任一当期实现,要么在跨期、长期上尽快实现,否则,至少面临2个不利的问题:一个是生产周期、投资周期问题;另一个是货物积压过剩在各个当期上的叠加问题。这2个问题一体二面,各有侧重点、突出点。
仅就后一个问题来看,简单来说,假若对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的趋势,那么资方至少面临着货物的积压过剩问题,且只有3个选择:一是减少投资,缩减再生产;二是投资不变,简单再生产;三是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
资方如果减少投资,缩减再生产,则一方面直接减少了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另一方面扩大了失业,减少了需求,降低了成交比,加剧了货物的积压过剩。
资方如果维持投资不变,简单再生产,则一方面难以改进各当期上的成交比,也难以改进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另一方面,往期货物的积压过剩会逐渐累积,货物的积压过剩越来越加剧。
资方如果扩大投资,扩大再生产,则一方面增加了需求购买力,同时增加了供给产出值,从而成交比大体不变,赢利机会和盈利可能在大体上不变;另一方面,在往期货物积压过剩逐渐累积的同时,加速发展了积压过剩。
那么,资方其实只有一个合理选择,只有一个最优目标,即当期资方收入≥当期资方成本,亦即收入的最大化。换言之,就是在成本一定(可设为100)的前提下,尽量追求总收入或者资方收入之(1+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
那么,在成交比的降低速度>利润率的提高速度之前提下,(1+利润率)×成交比的最大化,就是尽量追求平均利润率的最小化,亦即尽量追求成交比的最大化。这是资方整体在短期、中期和长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
其实对资方任一个体来说,收入最大化也是唯一最优选择,且是当期和跨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任一资方个体的利润率,可能较低或较高,甚至很高。任一个体产出的成交比,可能较低或较高,甚至很高。即便如此,无论如何,都必须尽量追求当期个体收入≥当期个体成本。在个体成本不变的前提下,个体的当期收入(而非当期利润)越大越好。任一当期收入越是大于当期成本,就越是有真正的盈利,就越是有更快的盈利,就越是有持续的盈利,任一时期上的任一投入产出也就越有真正意义上的尽可能的最大化利润。
总结来说,对资方等等的整体和任一个体来说,在任何时期上的唯一最优选择是收入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