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是一个较为笼统的大概念,所有不载人的飞行器都可以归为“无人机”。“无人机”按照不同的维度可以划分出不同的类别。
表1:无人机按照不同维度分类

图1展示的是一个四轴无人机的结构图,无人机大体由以下组件构成:(1)通信系统,包括长距低速率无线电以及高速率无线电;(2)传感器:速率陀螺仪/三轴陀螺仪/气压仪/GPS/电罗盘/摄像头/声纳;(3)动力系统/储能装置:电动机与螺旋桨,电池;油箱,内燃机等;(4)任务载荷:光电类数据收集,投放类以及获取类的物理载荷;(5)机体;(6)中央控制电路:包括无人机飞控的软硬件。
图1:无人机简单结构拆解

无人机可按照用途分为军用和民用两类,而民用无人机还可以分为行业应用类无人机和消费级无人机。目前军用无人机的市场规模依然占绝对主导地位(IBIS World预计2015年北美无人机市场总量为33亿美元,其中非军用市场仅占3.8%),但军用技术发展的外溢性促进行业应用和消费级无人机高速发展。
美国金融服务机构Oppenheimer总结了一些第三方研究机构对无人机市场现状与未来的预测,见表2;各家机构的预测差异较大:
表2:不同第三方研究对无人机市场的预测

虽然以上统计和预测有一些相互矛盾的地方,但总体上对这一市场偏乐观的观点居多。对于中国市场,易观智库认为2015年中国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3亿元人民币,并在未来几年保持超过50%的增长率,在2018年超过100亿人民币:
图2:中国无人机市场规模(亿元)和增长率

在拍摄,数据收集等商业应用中,无人机具备优势,商用化前景广阔:无人机航拍的综合成本在载人直升机的成本的千分之一以下;小型无人机能够在很多载人飞机无法接近的场景中飞行;载人飞机和直升机的安全性远不如无人机。
目前在民用无人机已经在一些行业投入了商业应用。美国FAA(民航管理局)自2014年5月起开始为无人机颁发商业运营执照。至2015年9月共批准了超过1000份商业运营的申请。首批获得申请的行业应用的情况见下表:
图3:FAA批准的首批无人机商业应用所在领域

在FAA统计了其首批批准的商业应用无人机的性能,见表3。从中可以看出这些商业应用无人机绝大部分还是平均重量5KG(11.02磅),续航时间30分钟左右的轻型无人机,这一类无人机的特性和消费级无人机非常接近。
表3:FAA首批批准的商业应用无人机的性能统计

FAA还统计了首批商用申请表中使用无人机的生产厂家和型号,其中大疆以70%的占有率领先,排名第二的3DR市占率仅10%,而昊翔、SenseFly等厂家的市占率小于2%(见图4)。大疆精灵3、悟空1、精灵2占据申报型号占有率的前三位。从以上的统计可以看出:消费级无人机与商用无人机不存在绝对的门槛;中高档的消费级无人机就能够胜任很大一部分商用航拍任务。
无人机商业应用较为成熟的领域之一是日本的农业植保无人机。但日本植保无人机并未在美国广泛推广,因此也未列入上述FAA统计。日本无人机在美竞争力相比农业轻型载人飞机较低,主要是由于两国国情差异:日本多山地形限制了农业轻型飞机,而美国大平原适合农用轻型飞机作业;美国轻型飞机产业和民间飞行员储备保障了农用轻型飞机作业成本较低;
日本最流行的植保无人机为YAMAHA的RMAX型无人机,其特点是使用燃油发动机、类直升机单桨结构、载荷较高。根据日本农业无人机协会(Jap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ssociation,JUAV)2015年的统计,日本目前保有约2000多架农业植保无人机,每年销售约220余架。主要供应商雅马哈无人机业务年营收为4100万美元,仅次于消费级无人机整体市场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