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现在得出了一套全新的新兴市场理论。多年来,我们曾相信过“脱钩(decoupling)论”。去年经济形势恶化之时,我们又转而相信带有极端色彩的“伟大的再挂钩(recoupling)论”。如今我们得出的,似乎是“伟大的再脱钩(re-decoupling)论”。
然而,与一年前刚结束的上次新兴市场热潮相比,这次热潮似乎大为不同。这一次,市场的确是来真格的了。
我们先了解一些术语。“脱钩论”是对某类观点的一个统称,这类观点认为,不管发达国家情况如何,以中国为首的新兴市场大国都可实现自身的长期增长。这一理论据说为2002年至2007年新兴市场股市连续5年的大幅上涨打下了基础。在中国需求的拉动下,大宗商品价格亦随之上涨。
但图表显示,新兴市场的表现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样。相反,新兴市场相对于发达国家的优异表现,与发达国家的表现直接相关。
发达国家表现得越好,新兴市场的表现就愈发胜过发达国家。反之亦然,就像新兴市场去年的下跌所显示的那样。
这与根据“脱钩论”本应出现的情况完全相反。如果新兴市场确是规避美国和欧洲问题的避难所,那么当发达国家表现糟糕时,新兴市场的表现本应更为优秀。
然而,2002年至2007年新兴市场的上涨,似乎是由发达国家的乐观情绪驱动的一次投机热潮。但在去年10月,就像图表显示的那样,情况发生了变化。在此次金融危机最黑暗的日子里,新兴市场触及了底部,并在其它各类高风险资产反弹的数月之前就开始反弹。根据富时指数(FTSE),自新兴市场股市触底以来,其累计涨幅已超过72%;而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自那时起却一直持平。这并不是“再脱钩”。市场似乎第一次开始真正相信“脱钩论”并照此行事。
到底发生了什么?这里面似乎存在两项推动因素。尽管很多新兴市场大国多年来一直得益于正统的财政和货币管理,但去年10月之时,它们似乎要遭遇比西方还要严重的金融危机。资金逃离了这些国家,推升了举债成本,推低了它们的币值。
从墨西哥到巴西再到韩国,各国企业突然之间纷纷破产。主权债务违约和本币进一步大幅贬值似乎都有可能发生。
但美联储(Fed)出手干预,向巴西、墨西哥、新加坡和韩国提供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多边机构也伸出援手,(亚洲和拉美、不包括东欧)的担忧情绪终于消退。
事实证明,在美国打喷嚏时,新兴市场可能不会感冒,这对“脱钩论”是个有力的支持。
另一项推动因素来自中国。去年11月初,中国出台了大规模的财政刺激计划,远比发达国家出台类似举措的时间要早。有明确迹象(尤其是发电量下降和进口急剧下滑)表明,中国经济正在收缩,这几乎是件不可想象的事。
由于政府释放出海量资金,中国已显露明显的复苏迹象。而海外市场的表现也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复苏。
最近几周,投资者一直在将资金从欧美基金转移到新兴市场。在新兴市场内部,他们现在更加青睐某些行业——例如金融服务业——的中小型公司,这表明投资者的信心比上次热潮时更为高涨。
工业大宗商品是从经济增长中受益最大的,其价格已见飙升,铅价和铜价在3个月内上涨逾50%。而可对冲通胀影响的黄金,其价格却几乎未见上涨。
总的来说,全球市场的表现明显基于这种假设——中国令世界避免了萧条——甚至直到上周五美国就业报告的强劲整体数字出炉之前都是如此。市场的表现是正确的吗?
这里存在着两种观点。乐观的一方认为,“中国正向大陆型经济转变”:与19世纪末的美国一样,通过建立与内地的联系并释放其购买力,中国可以变成一个经济大国。该观点是由英国《金融时报》的金奇(James Kynge)在5月15日当周提出的。
悲观的一方则认为,中国将大量资金投向公共部门,只会造成产能过剩。对工业金属的巨大需求可能是人为造成的。
与去年同期相比,中国今年的发电量有所下降。采购经理指数(PMI)显示,中国的出口订单几乎没有增加。因此,或许中国只是在粗劣地效仿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出钱让一些人挖洞,出钱让另一些人把洞填平。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股市的上涨可能很快就会遭遇另一场可怕的“再挂钩”。无论上述两种观点哪种正确,中国经济的健康都是现阶段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