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下】(接续上)
当前大学本科毕业究竟算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
现在的情况是:师范毕业的没有教书资格;法律学院毕业的没有律师资格;工科四年之后还当不了工程师;医科五年苦读拿不到独立行医的许可,即便是继续读到硕士毕业……而这在过去国家保分配的时代里根本都不是问题,如果出现上述情况当属于本科没有毕业,是要发给肄业证的。
难道是现在的教学水平和目标下降了?当然不是。现在大学里的教学内容一直都在与时俱进,以往的不少大学课程现在都下放到了高中,而高中的则下放到了初中,小学课本里的不少内容原来都是初中的课程,小学的奥数题目让数学家看了都直摇头。早期的大学毕业生拿着现在的高考试卷都直发怵;在职的老大学生要不断地充电和接受“继续教育”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因此看来,我们不能说我们的高等教育是今不如昔,而是在不断的提高着。
显然,我们没有理由责备一个国家不断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目标,这是一个国家科技进步的标志。那么,为何不断提高的高等教育水平却培养不出能够独立工作资质的毕业生?不能达到独立工作的水平也能算是毕业?只能解释为:社会需要的人才的目标提高的更高了,这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标准的不断提高也是理所当然的,我们同样不能去责怪社会要求的这种提升。
显然问题是,社会需要的人才的标准和学校培养的人才的标准明显分离了。那么反过来,我们不禁要问,为何“社会需要的人才”和“高校培养的人才”这两个标准要分离呢?是什么原因促成了这种分离?为何不能够把教师资格考试和师范学院的毕业考试合并?为何不能把全国司法统考和法律专业的毕业水平挂钩?而这种合并和挂钩过去就是实践事实,难道在这方面也有个“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规律?在一个商业的社会里,客户的要求就是企业的目标,在这个一切为了客户的商业时代里,商业化的高校为何不主动跟上社会需要这个目标的步伐,而是要自设一个和社会需求脱节的目标呢?既然社会需要一个师范毕业即可以登上讲台的教师,为何师范学院要给还不能登讲台的学生发放师范毕业证呢?
面对高考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有人支招儿说中国的高校要向国外学习,要搞“宽进严出”,彻底解决高校高门槛、门外护城河上一条独木桥的问题。但是,中国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如果中国的高校如果真的采取“宽进严出”的策略,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这个后果就是届时的“宽进严出”将会毫无疑问地变成“宽进宽出”,解决的是表面上的高等教育普及程度问题,而带来的是更严重的手持高等教育文凭的失业大军。
此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贵州师大“罗彩霞”事件说明,现在高校就是一个生意场,是一个以“大学”名义下的综合消费市场,一个学生就是一个消费者,从衣食住行,到书本娱乐,每招一个学生,就意味着多了一个消费者,大学的资源和相关产业就会有更好的销路。如果招不到学生,就意味着市场萎缩生意清淡,因此,从中学到大学、从国立教育到民办教育都在争夺生源也就顺理成章不足为怪了。因此,贵州师大在招生过后一个月之后,在“不浪费学校的名额资源”的理由下,从湖南省点名补充录取了一个假的“罗彩霞”。
也就是说,产业化的教育本身具有无限“宽进”的原始欲望,取消高考,拆掉独木桥,不仅仅是一些家长学生的愿望,实际上更是高校自身的愿望,几乎是一个皆大欢喜的主意。
但是,高校显然不具有“严出”的自主欲望。“宽进”之后那个“严出”的局面很难形成。究竟有几个人相信“自查自纠自律”这种约束机制?可以想象,为了标榜自己的教学水平,高校都在培养更多的“人才”,如果自己那些宽进的学生将来都拿不到毕业证,何以标榜自己的教学水平?现在的高校都在标榜自己培养了多少硕士博士,已经出现“博士满街走,硕士多如狗”的情况,这就是预演和前兆。
如果这个问题读者你想不清楚的话,就把现在的高校当做一个餐馆看待就容易明白了。餐馆老板都希望顾客盈门,但是,当顾客点好菜之后,老板又希望食客尽快吃完走人,以便腾出房间餐桌接纳更多的顾客。餐馆老板就是这种看似矛盾的心态,没有人进门他愁,有人占着桌椅闲磨时间他也愁。
当然,如果有旅客愿意在旅馆常年住店,“店老板”肯定也是欢迎的,但是,在高校这个大旅馆里,这种“顾客”主动要求“严出”的情况似乎还没有存在的理由。
而在一些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民办学校,宽进早已是现实,而且入校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被一缩再缩,有的甚至是半个入校手续就直接让学生拿着毕业证去一个干不了几天就会自动辞职的企业去“就业”,“宽进”与“宽出”已经是无缝接轨了。
就业问题,也就是劳动力市场上的问题,是经济社会的问题。在市场机制下,我们的教育目标已经显得非常尴尬。
如果农民种粮是自己食用,就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事情。谷贱伤农,伤的其实是那些把粮食当做商品的农,而不是种粮自己吃的农。现在,教育产业化之后,毕业即失业的情况形成,就会出现类似谷贱伤农的“人贱伤教”。谷贱伤农之后,受伤的农就对农失去了兴趣;如果“人贱伤教”,受伤的教育同样会不知道该教育的目标指向何方,导致教育的衰败。
过去那种包工作分配的高教制度,现在已经不断被走出校门即失业的大学生们想起,也被他们曾经享受入校即就业的父母怀念。但是,包分配当然不是市场的做法。因此,在人才需求方面,也应该区分一下必要需求好市场需求。国立教育应该把目标放在非市场化的教育领域,如办公务员学院、基础科研院校、类公务员性质的师资培养的师范、培养国防军事人才的军事学院等等。这些院校一定要采用“严进严出”的策略,目标就是为国选材。这些院校一定是要包工作分配的,入校就是就业,在校期间的学习不过是工作前的上岗培训。这些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都姓“公”,这样就和学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接班人”的这个说法一致起来了。
如果劳动力完全市场化了,那么国立教育的目标就不应该再与培养劳动者联系起来。制造“劳动力商品”的事情,市场自己会搞定的。市场会自动培育或者打压这个产业,这个产业会自动把就业率等指标当做最真实的“文凭”和招生招牌。究竟是“宽进”还是“严进”,是“宽出还是严出”,一切都可以交由劳动力市场自己决定。以培养劳动力为目标的高校,不过是(劳动力)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罢了。(完)
阅读链接:
视频资料《2009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
http://video.sina.com.cn/finance/china/dfjj/20090611/154618231.shtml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