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地出现第一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之后仅一个月,疫情的发展又迈上新的台阶。
  6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下称世卫组织)宣布将甲型H1N1流感警戒级别提升为最高的第六级。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认为“世界现在处在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开端”。6月12日下午,卫生部和世卫组织驻华代表处为此共同组织新闻发布会。在会上,中国卫生部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由于中国出现了个别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本土病例,并引发二代病例,疫情在更大范围内传播的风险增加。
  毛群安表示,中国将调整防控策略。
社区传播风险增加
  虽然世卫组织提升了警戒级别,但其驻华代表处的韩卓升博士并没有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现得紧张,他认为,大流行警戒系统反映的是病毒传播的地理范围,即除北美的墨西哥和美国,澳大利亚、英国、西班牙、日本和智利等地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群体性传播。但这并不意味着疾病的严重程度有所增加,“到目前为止,北美之外病例的病情都是轻度至中度的”。
  不过,中国内地却面临着新情况。截至6月12日早8时,中国内地共有13个省份确诊了126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其中,在6月11日,广东报告的一例确诊病例和贵州、海南各报告的一例疑似病例,未能确定传染源。这在官方的通报中还是首次。调查显示,上述三名患者都曾乘坐过6月7日从成都到广州的1222/1223次列车,其中一人为乘务员,另两人是学生,且在车上为上下铺。但病毒如何传染给他们、他们之间如何传播,目前仍不明确。
  毛群安表示,中国内地甲型H1N1流感疫情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5月10日出现首个病例,之后输入性病例不断增加;第二阶段是5月29日出现二代病例,并呈现出二代病例不断增多的趋势;第三阶段就是出现了个别感染来源不清楚的本土病例,并引发二代病例。“由此可以判断,我国出现散发的本土病例并由此引起社区范围内持续传播的风险日益增加。”
  此外,毛群安表示,中国内地目前的病例仍以输入性为主;聚集性疫情涉及的病例具有共同的旅行史;病例报告省份集中在航空、陆路口岸较多或对外交往频繁的省份;所有的病例临床症状较轻,没有出现重症或者死亡病例;中国分离到的病原与美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等国家分离到的病原一致。
  中国流感监测哨点监测的结果则表明,2009年4月中旬以来,中国所有流感样病例就诊百分比较2008年同期没有明显变化;23个省份报告季节性流感暴发疫情154起,累计发病7979人,其中89%是中小学生;普通季节性甲型流感占到33.5%,季节性乙型流感占66.5%,没有在监测中发现甲型H1N1流感的疫情。 
中国将强化联防联控
  面对当前的新局势,韩卓升表示,在第六级警戒的情况下,世卫组织有一些一般性的建议,各国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对这些建议进行调整。一方面,政府应密切监督大流行的进展情况,了解疫情水平的升降、病毒的耐药性、病毒的变异情况;另一方面,政府还可对卫生服务系统的运行进行监督,以确保其能连续运转,并做出迅速的调整。
  同时,世卫组织还要求各国对已有的国家大流行预案进行调整,他们鼓励将重点放在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上,而不是试图对疾病进行围堵。
  不过,毛群安表示,中国专家组会评估当前中国内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措施的效果,并加以适当的调整。他称,目前中国内地坚持实施“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的防控策略行之有效,也符合国情。对于世卫组织提升警戒级别,“我们表示理解、支持和配合”,中国将在坚持现行“外堵输入、内防扩散”策略的基础上,将现阶段防控工作的目标定为“减少二代病例,严防社区传播,加强重症救治,应对疫情变化”。
  其具体措施首先是强化各地区、各层级的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建立城市、社区、学校、企业和农村责任制以及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做好密切接触者的追踪和医学观察,控制和减少二代病例的出现。
  其次,中国内地将继续加强监测实力和医务人员的防治能力。例如,近期将把网络实验室由84个扩增到203个,哨点医院由197个扩增到354个,这将覆盖全国50%以上的地级城市;此后,还将再增设网络实验室202个,哨点医院198个,届时将覆盖全国所有的地级市和部分的重点县;联防联控工作机制还将于近期组织一次综合防控的应急演练,强化对医务人员的培训,以锻炼队伍,提升综合防控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政府还将继续加大抗病毒药物的储备,加快疫苗生产研制进程,推动应对第二波疫情的各项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