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5299 15
2009-06-16
大话GDP、戏说外汇储备(从"官方数字"看出真问题)“GDP”、“外汇储备”这个两个话题都很大,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在其中理出头绪,对咱研究山寨经济学的人来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想放弃这个课题,转念一想,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似乎也还没搞清楚,机会难得,若不趁他们迷糊之际率先下手,等他们清醒过来,就没咱什么事儿了。

(本人愚见,欢迎拍砖!)
——————

第一章:大话GDP(一)

  2008年是GDP走霉运的一年,混得差不多已经臭不可闻。

  有人说不应当以追求GDP为中心;有人说政府追求GDP增长是“政绩工程”,有人说当前的经济危机是GDP高速增长的后果,也有人说不如干脆不要这个GDP。小邓网友更给他起了了雅号:挤地皮。

  GDP也已经面目全非了。

  有人说不能以GDP作为衡量经济状况的指标,抓GDP是只讲规模不讲效益;有人说内需在GDP中的比重太少了并拿出发达国家的的数据进行比较,果然差了不少;也有人说GDP是增量不是营业额。

  说了半天GDP到底是什么?为何如此遭人愤恨?

  鄙人路见不平,出来说几句公道话,GDP可是个好东西啊,大家不要不识货。

  GDP是什么?我不喜欢搬定义,大伙儿可自行去百度,不过在百度前,最好先看看我汪某人的定义,以免在“摆渡”的半道上翻船,掉到水里呛上一口,搞不清东南西北,定义有时候挺绕人的。

  也许您问了,你不是说经济学家很好当,智商好像也不太高,我怎么会被他们的定义绕住?那你也过于小看他们了,毕竟人家是吃这碗饭的。人家为了定义的完整,必定要把话说得滴水不漏,难免就罗索一点,颠来倒去搞一个来回,就把你整晕了。如果人家认为必要,再添加个公式、模型什么的,就更显得云山雾罩,高深莫测。如此凶险的地方,你若贸然去打探,弄不好连回来的路都找不到。

  要想不被绕,简单的方法就是认死理,这个“死理”就是汪某的定义,鄙人称他为“汪氏广义消费理论”。

  汪某定义道:GDP就是消费。简单不?还能比这个简单吗?探戈就是“趟着走”。

  认准这个死理,就可以去百度了。

  百度云:GDP即英文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也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港台地区有翻译为国内生产毛额、本地生产总值)。通常对GDP的定义为: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值。

  别被绕了!重点是“最终产品”这四个字,重中之重是“最终”这两个字。

  看核算方法,只看“支出法”(其它方法的核心是一致的)这一节最后的公式:

  GDP = 居民消费C+ 企业投资+ 政府购买G+ 净出口(X-M)

  有人要按耐不住了,说:这个构成里面除了居民消费,后面三项都不是消费,你怎么敢武断地说“GDP就是消费”?

  少安毋躁,后面三项本人是这么念的:企业消费、政府消费、外国人的净消费。

  什么叫消费?消费就是花钱买东西(下一段补充)。企业投资建工厂等于花钱买了个工厂,政府建设一条道路等同于购买了一条新路,不言而喻,外国人买了中国的产品也是消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政府和外国人都是消费者。

  前面留了个“重中之重”的伏笔,也就是“最终”这两个字,严格地说,并非所有购买行为都是消费行为,只有最终购买者(可能但不一定是产品最终使用者或者服务的接收者)的购买行为才能算是消费。举例说明:

  1.一个小孩去理发店理发,花五块钱购买了理发这个服务,家长是购买者,小孩子是服务接受者,理发店是服务提供者。理发完成后,“产业链”到此结束,再无延伸,家长的购买行为是最终购买行为,这五块钱当计入GDP。

  2.复杂一点的例子,个人买私家车是最终购买或消费行为,购车款当计入GDP。而汽车厂从国内轧钢厂购买钢板,轧钢厂从国内钢铁厂购买钢坯,钢铁厂购买国内矿山开采的铁矿石的购买行为都不能算是消费行为,都不能计入GDP。

  说到这儿,大伙儿就明白了一个道理,GDP所对应的购买行为通常位于产业链的末端,与进出口有关的购买行为例外。比如宝钢从国外进口铁矿石所支付的货款,是要从GDP中扣除的;而它出口钢材的收入要计入GDP。由于是计算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出口的钢材不是产业链中的最终产品,但产业链的下游在国外,出口钢材位于产业链国内段的最后一节,可视同于它位于产业链的末端,外国进口商视同于消费者。

  上面所举的第二个例子,也许可以化解本人与草根网黄卫东博主有关GDP是“增量”还是“营业额”的争论,最终产品的价格确实包含了产业链所有环节的“增量”,它是所有“增量”的总和。但必须明确两点,第一,“增量”不是利润,第二,GDP是一个国家在某一特定时间内所有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产出或者)消费(汪氏广义消费)的价值总和,它相当于该国的“营业额”。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GDP中所包含的“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的终极内涵都是消费,是对终极产品或服务进行的购买或消费行为。

  大概又有人还看不下去了:我等只关心居民消费,阁下花言巧语说了个半天,硬是把投资和出口也整成了消费,活生生搞出那么多消费出来鱼目混珠,按你的理论,GDP高就是消费高,难道想要用这个奇谈怪论来掩盖内需和消费不足这个事实不成?

  如果来个问答式的对话,大概会是这样的:

  “内需为什么不足?”

  “大伙儿没钱”,“手头紧啊”,“缺钱”。。。。。。

  “那么,大家为什么缺钱呢?”

  “分配不公!”,“贪污腐败”,“公务员工资太高了”,“资本家剥削”。。。。。。

  说得都很有道理,按照理工科的思路,再问两个极端的问题,自问自答:

  问:什么人最没有消费能力?答:没有收入的人。

  问:哪些人最有消费能力?答:中产阶级。

  前一种“没有收入的人”包括新增的失业人员和高校毕业生等,对他们来说,不是如何扩大消费的问题,不是如何分配的问题,而是维持最基本的生存需求的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办法就是让他们就业或再就业。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拉动内需就成功了一大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16 18:18:13
大话GDP(二)
  中国的中产阶级人数所占比例较少,虚拟经济、金融危机又是减少和消灭中产阶级的杀手,全世界莫不如此,如果不明白这段话的意思,看看现在的股市和楼市就知道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拉高股市(这是完全做得到的)没有更“好”更能快速见效的办法,而这个办法本身并不可能长远。原因很简单,因为股市本身并不能创造价值,他的实质是转移财富的赌场。因此,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于如何增加财富总量,而不是如何在股市里面转移财富。解决失业问题,就是解决财富总量增加的问题,失业问题解决了,财富总量增加了,中产阶级的人数自然随之增加,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产阶级这个群体的人数和消费能力自然得到提高,从而从根本上拉动消费和需求。

  本人一向反对空喊口号,不会以为说一句“解决就业问题”,这个问题就自动解决了,实际上现在要解决这个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困难。我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还得追根溯源,看看失业问题到底是如何形成的。

  失业人员不是生来就失业的,他们原先是“就业”的,过去多少是有些消费能力的,是“失业”让他们的消费能力归零的。如果问他们是如何失业的,他们大概会说“工厂裁员”、“厂子倒了”。至于厂子为什么会倒闭,他们至多能回答到没有订单这个程度。他们哪里知道?相当一部分工厂是被我们的经济学家忽悠倒的!当然这一点打死他们也不会认帐:如果按照我们的药方来个收入倍增,工人的消费能力提高了,需求增加订单也就不愁了,多发工资劳资双方都能得益--当然,我谈的是宏观,微观上倒掉几个工厂算什么?死了活该,没有棺材!我们正好产业升级。

  中小企业提供了我国70%以上的就业岗位,多年来他们为保障充分就业、维持社会稳定和内需增长做出了很大贡献,可以说居功至伟。然而在我们的舆论界、在经济学家眼里,中小企业家们不但无功,反而有过,他们是落后产能的代表、环境污染的元凶、里通外国补贴外国人的家贼、残酷剥削工人血汗的资本家,务必要除之而后快。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中小企业的大量倒闭,除了国内外宏观大环境的客观原因以外,更主要原因是那些自以为是的经济学家和其他知名人士,不顾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客观事实,以“产业升级”“劳动者保护”等漂亮的口号误导决策层和广大民众,导致管理层在错误的时间采用一系列错误的调控措施直接造成的。

  在国家不遗余力拯救中小企业以保障就业的时候,难道不应当首先为中小企业正名?难道不应该首先给中小企业家以应有的政治地位?

  本文不想就企业大批倒闭的原因做更多的深入分析,再多说就走题了,只是想说明一点,人民大众的消费能力来自于他们的劳动所得,我们中国人把自己的工作朴实地称为饭碗,只有吃饱穿暖了才能进行更高层次的消费,离开这个前提,奢谈什么鼓励消费、拉动内需,词藻再华丽,推理再严谨,也不过是空中楼阁。

  无论是四万亿的基础设施投入,还是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的措施,都无疑会提高GDP的总量,但不要忘了,这些措施在带来GDP增量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直接间接地带来或者保住了了大量的就业机会,无疑都是非常正确和及时的。

  列位看官:就业就是内需啊!就业就是消费啊,投资和出口也是在拉动内需啊,三驾马车是一不是三啊!GDP的核心就是消费,就是内需啊!

  这就是“GDP就是消费”这一“汪氏广义消费理论”的重大意义所在。

  您说:GDP到底是不是个好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6 18:18:53
戏说外汇储备(一)
如果您觉得还有那么点意思,请往下看,咱么再说说“外汇储备”,这个有点长,您得有点耐心……

————

  外汇储备这个话题很大,涉及的因素非常多,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要在其中理出头绪,对咱研究山寨经济学的人来说,几乎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本想放弃这个课题,转念一想,那些主流经济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似乎也还没搞清楚,机会难得,若不趁他们迷糊之际率先下手,等他们清醒过来,就没咱什么事儿了。

  好在有些理工科的功底,讨论问题前先把讨论对象搞清楚,先搬几个定义出来吓人:

  什么叫外汇储备?严格地说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的央行或者货币当局持有的外国货币和债券的总和。

  这个定义简明扼要,吓不着人,不过很有用,最起码咱知道了,个人和企业持有的外汇仅仅是外汇,不是外汇储备,只有央行持有的才算。这么一定义,一段时间以来精英和草根们吵吵嚷嚷指责央行“用外汇储备购买美国国债”的说法本身就有毛病,因为美国国债也是外汇储备的一部分,用汪某人的念法,就成了“用外汇储备购买外汇储备”。怎么样,有人冒汗了吗?定义就这么重要!

  在国外人们通常说的外汇储备,还把一国持有的黄金储备和在IMF中所占的股份也包括了进去,其实这个概念已经超出了定义的范畴,按照专业术语,严格地说应当叫做“官方国际储备”,或者就叫“国际储备”。

  也就是说一个国家的“国际储备”等于它的外汇储备加上黄金储备再加上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出资额。且按下不表。

  前面谈了外汇储备“是谁”的问题,接着谈外汇储备“从哪儿来”。也许您说了:“这不废话吗?外汇储备是外国货币加上外国债券,当然是从外国来的!”,对啊!既然都知道它是从外国来的,不如直接谈它是“怎么来的”,搬个计算公式过来:

  外汇储备余额=经常项目结余+资本项目结余

  当然专家们会鄙夷的说:“这么小儿科的东西,还在这儿卖弄!”别急啊,咱不是在“科普”吗?就算是“小儿科”吧,相信还是有很多普通读者看到专业术语要晕,咱有的是耐心,专业版的不灵,换一个山寨版的公式:

  外汇储备余额=外贸顺差余额+非贸易性质的资金净流入

  好像还没完全摆脱专业版的影子,看样子专业难,“山寨”更难!简化公式先这样定型,凑合着用吧。

  内容尝试用大白话解释一下,外贸顺差余额很容易懂(别忘了它是GDP的组成部分,顺便复习《大话GDP》),后面一部分有点费劲,还是列个公式:

  非贸易性质的资金净流入余额=国外持有国内资产的余额-国内持有国外资产的余额

  也许有人说了,什么资产不资产的?不懂!看来还是不灵啊,继续解释。什么叫“国外持有国内资产”?再列个公式:

  国外持有的国内资产=外商直接投资+国外“投资组合”类投资+国外其它投资

  完了!越说越离谱,居然整出个彻头彻尾的“专业版”,愣是说不清楚,真是邪了门了。我说什么来着?专业难,“山寨”更难!

  事到如今,只好干脆来个痛快的,看不懂的就“把前面那段掐了”,拿出本人的“必杀技”,也就是举例说明。不过在这以前,得先把本人压箱底的“完全山寨版外汇储备计算公式”拿出来。

  外汇储备余额=外贸顺差余额+(对外长期负债+对外短期负债+外商直接投资+外商权益类投资+其它)-(对外长期债权+对外短期债权+对外直接投资+对外权益类投资+其它)  注:括号内的项目都是指它的余额。

  厉害吧?看公式长度就知道了!括号内的项目一一举例说明:“对外长期负债”,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政府对华的三十年期日元贷款,据报道目前未偿还的余额由三千多亿美元;“对外短期负债”,如国内的外资和合资银行为补充资本金从国外短期借款的融资行为;“外商直接投资”,如外商投资办厂或控股行为;“外商权益类投资”,如QFII等;“其它”包括来自国外的捐赠和投资收益等。

  也许有人说了,你啰嗦了半天,列出这么长一个计算公式,有什么用啊?

  当然有用,本人正是根据这个公式匡算出我国境内的热钱数量非常可能低于1500亿美元,甚至低于1000亿美元。这还是在数据不全的情况下匡算出来的。(说明,这里说的是“流入”部分,国内资本和贪官污吏的赃款不同渠道或者不同名义购汇流出部分不在其中。)如果数据齐全,鄙人完全可以将计算误差缩小到500亿美元以内。

  看看“专家”意见:“专家们的估计是在3000亿——1.5万亿美元之间,即使取其中间值,也有8000亿美元之多。”(见草根博主张庭宾的新作《外汇储备净减暴露中国金融安全重大隐患》)。专家们就是这么玩的,这样的估计有什么用?倒不如直接“估计”成0-1.9万亿,岂不是万无一失?

  算不清楚热钱的规模,被热钱搞得风声鹤唳,一会儿要反击热钱,一会儿要挽留热钱。盲人瞎马,无所适从。

  本人曾发帖认为,即使热钱大规模撤离,中国的外汇储备下降的下限在1.5-1.6万亿美元之间,没什么大不了的。看把“专家”们紧张的!

  这会儿您该看清楚了,到底是专家小儿科,还是“山寨”小儿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6 18:19:42
戏说外汇储备(二)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一下外汇储备的定义,以及外汇储备的构成及计算方法。看完以后大伙儿大概能明白,原来我国1.9万亿的美元储备不全是咱们的,我可以告诉大家,那里面属于贸易顺差部分大约1.2万亿美元,剩下的绝大部分是由债务堆积起来的。而传说中的热钱,主要隐藏于“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商权益类投资”这两个项目里面。

  看到这里,不少人要坐不住了,搞了半天,原来外汇储备里面有一大半还指不定是谁的呢!咱们本来就不缺外汇,还自找麻烦,借来更多的外债把外汇储备搞那么大,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干嘛?放在那儿看啊?放在那儿贬值啊?说不定有 人要开骂了。

  先别吵,肃静一下,这个问题后面谈,别把在下的思路吵乱了。

  在前面说过的外汇储备定义里面,本人故意留了个漏洞,以便到这里打“补丁”,目的是加深印象。不知道各位看出破绽没有?

  这个“破绽”就是“外国货币和债券”这几个字,从字面上看凡是外国钱和外国债券都能作为外汇储备,细心的朋友要问了:给你点越南盾,还有阿富汗、津巴布韦这些国家的货币,你们收不收?能不能作为外汇储备?

  当然不能!原来要想让各国央行接受一种货币作为外汇储备,是有先决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央行用作外汇储备的货币,必须是所谓的“储备货币”。

  这里隆重引入“储备货币”的概念:所谓储备货币是被很多国家大量持有,通常是国际商品市场的定价货币并且被广泛应用于国际贸易的那些币种。

  细心的朋友也许看出来了,汪某这里给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留了个伏笔,人民币要想做到真正国际化,首先要取得“储备货币”的身份。

  引入了储备货币的概念,就可以把外汇储备的性质和作用做一个较为完整地描述,有人早就等不及了。

  外汇储备是一个国家央行的资产,它通常包括不同种类的外国货币,这些外国货币叫做“储备货币”,如美元、欧元和日元等。央行持有外汇储备的目的,是用来支持它的负债,这些负债包括它发行的货币以及政府或者金融机构存放在 央行的准备金。

  先郑重声明:上述外汇储备的作用或者目的,目前尚不完全适用我国的情形,只有当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的时候才基本适用。

  再小儿科一下,防止有人被“资产”和“负债”整迷糊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说明,比如你本来有50块钱,又向别人借了50块,这时候你有了100块钱的“资产”,同时你增加了50块钱的“负债”,就这么简单。

  回到外汇储备的作用,当一个国家的本币在资本项目下可自由兑换(也就是自由地以钱换钱)的情况下,外汇储备可以支持该国货币的汇率稳定,必要时央行可以通过“干预”的办法调整汇率,这个“干预”就是在市场上买入或者抛出 本币,让汇率朝他们的调控目标靠近,日前日本央行就是这样干预日元汇率的。

  不知不觉中,又一个“重大理论发现”出炉了!原来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后,充足的外汇储备已经取代黄金储备成为支撑一个国家货币价值的坚强基石。

  真是太神奇了!这一重大发现足以让本人兴奋得睡不着觉。我早就说过,经济学的浆糊是很好捣的。照这个势头,一个月不整出十个八个“重大理论发现和突破”,简直就对不起观众!

  这一理论发现完全可以解释本轮金融危机时,韩国、越南以及俄罗斯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而人民币和日元能够维持强势这一现象。

  一个国家的汇率是否稳定,关键就在于外汇储备的充足与否!

  本来想把储备货币的问题一口气谈完,由于让苹果砸中了脑袋,精力一时无法集中。剩下的内容只能留到下回分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6 18:20:14
戏说外汇储备(三)
 第二部分导入了储备货币的概念,简述了外汇储备的性质和作用,原计划将成为储备货币的好处等相关内容一并说完,不料半道上被一个“重大理论发现”所迷惑,竟然忘乎所以,夜郎自大起来,自斟自饮喝了个烂醉。

  一觉醒来,才发现了自己的浅薄,那么点小小的“发现”算得了什么?至于这么得意忘形吗?本人历来害怕表扬,怎么今天反而给自己灌起迷魂汤了?于是在心灵深处闹了场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把自己批了个服服帖帖。

  只好老老实实地继续干活,干不完加班。

  前一部分说到了外汇储备的作用是稳定本币的汇率,还说这一条目前不适合中国的情形,因为中国还没有完全放开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自由兑换。那么目前人民币的汇率是如何形成的呢?

  简单地说,人民币目前采取的汇率政策是“盯住美元”,人行确定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并允许一定的小幅度浮动,设定涨跌幅,是一种以政府定价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汇率形成机制,中间价每日由央行授权对外公布。人民币对其他主要外汇的汇率(中间价),是根据当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中间价和美元与其他外汇的汇率折算得出,并对外公布。

  西方发达国家的货币间汇率,则像其他商品的价格一样,完全由市场的供需状况决定,也就是所谓的灵活的汇率制度或称自由汇率制度。虽然这种制度在新自由主义着眼里完美无缺,实际上所谓的供求关系决定论已经破绽百出,早就成了操纵市场的投机分子的遮羞布甚至帮凶。

  这里不多比较“计划价”与“市场价”之间的优劣,只说一点,那就是在汇率主要由货币当局决定的情况下,外汇储备支撑本币价格(汇率)的作用没有自由汇率制度下的作用那么明显。

  也许急性子的朋友们会发问:既然咱们还没有完全放开资本项目下人民币的自由兑换,人民币的汇率尽在掌控之中,要那么多外汇储备干吗?太多了!吃饱了撑的……

  先耐住性子,这个问题暂时放一放,以后再谈,要不然今天晚上觉都睡不成了。不是有很多人说人民币要“走向国际”、成为储备货币吗?今天能把这个问题谈完就不错了。

  人民币国际化听上去很时髦也很诱人,据说国际化以后不但能够把美元挑下马,解了咱心头之恨,还可以空手套白浪,到国外去收“铸币税”,那多来劲?好日子先过,先谈这个!

  按照本人迂腐的习性,当有人把某种东西说得天花乱坠的时候,总是先用怀疑的目光把这件东西仔仔细细审视一遍。这种习惯常常会扫别人的兴,故而很不讨人喜欢,没办法!改不了了。只好照老规矩,按部就班地走下去。

  一般来说,成为国际储备货币至少有两个好处,一是发行国进出口商的交易成本比非发行国的商人要少。举例来说,在当前强制结售汇的制度下,中国公司从国外进口商品,需要凭外贸单证到银行购汇,而购汇价格是当日的现汇卖出价,同理中国的出口商到银行结汇只能以现汇买入价卖给银行,进出口业务都会被银行雁过拔毛。可别小看了外汇买入价与卖出价之间的那一点差额,如果用它来乘以进出口的总额,每年下来就是一笔惊人的数目。而如果人民币成了商业****上面的计价货币,这笔费用自然就被省下来了。第二是国际储备货币的发行国能更容易地从国外借到钱,原因是外国央行持有该国货币作为外汇储备的时候,往往会购买该国的国债以便获得利息收入。

  我们来看一下已经国际化的主要货币的境况,看看它们在全球储备货币中的地位。

  根据IMF的统计资料,2007年几种主要储备货币占全球储备货币总量的百分比为:美元63.9%,欧元26.5%,英镑4.7%,日元2.9%。

  从这些数据里面看出什么来了吗?至少应该看出三点:一、美元“一支独大”,占据大半壁江山;二、目前对美元地位最具威胁的是欧元;三、人民币如果成了储备货币,首先要赶超谁?好像不是美元吧?

  欧元对美元“最具威胁”,威胁它什么了?您也许会回答,威胁它老大的地位。那我再追问一句:是没错,那什么叫美元的老大地位?再往下回答也许您的底气就没那么足了。

  我这么问是有原因的,原来占据储备货币老大地位的储备货币有个专业名词,叫做“统治性储备货币”。

  要把这个名词解释清楚,还得再引入一个名词,叫做“网络效应”或者“网络外部效应”,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技术领域并被引用到经济领域。1908年贝尔电话公司的西奥多·牛顿·韦尔(Theodore Newton Vail)最早提出这个概念:

  一位使用者对某种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会对该商品或者服务的使用价值产生影响。

  又开始绕人了,别慌,举例子的办法管用的很。就以电话为例,装电话的人越多,电话的使用价值越大,因为你能联系到的人越多。假定某地新出现了一个电话公司,他们的电话如果不能与老的电话公司的网络互通,即使再便宜,恐怕有装电话需求的人还会选择原有的电话公司。这里面隐藏着“先入为主”和“强者恒强”的道理。

  这样的例子在经济领域不胜枚举,比如新房装修时,人们会跑到大的装饰城去买东西,那里的东西齐全,价格还便宜;比如大资金会选择大的市场进行交易,因为那里便于大资金进出;再比如银行系统、快递公司、航空公司、班轮公司等等,总是网络越密集,能吸引到的客户越多,反过来吸引到的客户越多,又让他们的网络更发达,服务更完善,单位成本越低。

  回头再看美元,它是不是也具备了这样的条件呢?回答是肯定的。它的网络发达的很,几乎和所有国家进行贸易,对方都可以接受用美元结算,而你和印度人做生意,他们不大会接受用欧元或者日元结算,与欧盟做生意,他们不大会同意用日元结算,同理,与日本做生意,他们也不大会同意用欧元结算。

  看出美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地位的厉害来了吗?如果这些还不足以动摇你把美元拉下马的决心,就再给你一记重击,可千万要挺住!下面来谈石油美元,谈谈“石油美元战争福利”。

  “石油美元战争福利”这个概念最早是由 威廉·克拉克在他发表的同名书籍(Petrodollar warfare)中发明的,该书提出这样的假设,由于很多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而国际市场的石油用美元计价交易,这就迫使这些国家建立足够的美元储备以保证国内的原油供应,而一旦美元储备建立起来,又因为美元现金没有收益,他们必定要购买美国的国债以便获得些许利息收入,这样一来,美国就可以用很低的利率向外出售国债,从而低成本获得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维持美国高消费的生活方式。同时也由于石油美元的模式,美元汇率可以同美国经济的基本面脱钩,而美国的外贸逆差也是“可持续”的。

  这就是基辛格“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国家”这名言的奥妙所在。只要石油定价权掌握在美元手里,所有缺油国都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去挣美元,买美元,建立美元储备,购买美元国债,为美国的“石油美元战争福利”打工。

  石油用美元计价对美国的另一个重要正面效应是,美国市场上的成品油价格是全球最稳定的,原因在于只有美国才能避免汇率波动对油价的影响。

  美元有“网络外部效应”和“石油美元战争福利”这哼哈二将守卫,请问欧元、日元哪个是对手?谁能动摇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地位?

  汪某人列出上述论点,目的并不是要彻底摧毁大家的信心,而是要让大家充分认清形势,在美元的优势中找到弱点,找到可借鉴、可以为我所用的地方,这可远比喊喊慷慨激昂的口号难得多。

  如果您看懂了本文以后,仍然信心十足,那在下佩服!因为您心里一定有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16 18:23:05
戏说外汇储备(四)
第三部分的一开头,本人就在灵魂深处闹了场革命,对自己翘小辫子的行为进行了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本来只想做做样子,不料竟然入戏了,还矫枉过正,弄得心情过于压抑,没照镜子也可以想象,在后面的写作过程中自己一直板着脸,好像全世界都欠了姓汪的两斗米没还似的。

  在这种心情下,写出的文章是很难出彩的,难怪本人后来上看下看,左看右看,愣是没找着什么可圈可点之处,重大理论发现就更别提了!指不定人家又要说了:我没看见老汪有什么理论!我这里答词都想好了:汪某自己都没找着,您上哪儿看去?

  就当是没有功劳还有苦劳吧,出于对本人无成果劳动的尊重,这个系列还得延续下去,做事情总得有始有终嘛。

  前文说了成为储备货币的好处,说了目前美元的“统治性储备货币”的地位。提到人民币要想真正国际化,首先要成为储备货币,还谈了目前中国和西方的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同,说现在中国的汇率实际上是政府制定的。看了这些,读者一定会提出这样的质疑,即使人民币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恐怕也用不着这么多外汇储备,更何况人民币还没到那一步,我国也还没有完全放弃汇率控制,外汇储备稳定汇率的作用还没有西方国家那么大,就更不需要那么多的外汇储备了,更何况在强制结汇的情况下,美元储备意味着央行要相应地增发大量的人民币,会造成严重通货膨胀的!人家佛里德曼说了:通货膨胀是印钞机现象。

  人们心中一直有个挥之不去的阴影,就是咱们抱了这么多美元在手里,美联储那头三班倒加印钞票救市,咱们美元再多,也架不住这么稀释,早晚要变成废纸。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但贬值未必会来那么快,本人先前有个山寨版的理论,说通货膨胀和紧缩都是价格现象,与货币总量没有必然的联系。决定通胀和通缩的因素是商品和货币的“有效供需”变化共同作用形成的(可参阅《警惕通货紧缩风险》),美联储向市场注入资金,被一些美国人形容为“迎风吐痰”,吐出去以后又被风吹了回来(够恶心的),形不成货币有效供给。

  有关外汇储备的管理和使用,这里先把话题提出来,以后再仔细研究。本文重点讨论中国外汇储备的形成及其影响。

  要把这个问题分析透彻,还得按笨办法把它分拆解开来一项项研究,看看这么大的外汇储备是怎么建立起来的。长话短说,根据本系列的第一篇,外汇储备由几个部分组成,现在咱们来挑几个主要的研究一下:

  一、经常项目顺差或外贸顺差

  这一点很好理解: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出口大于进口,顺差于是产生并不断累积。《大话GDP》中说了,这一块属于GDP的组成部分,还说GDP就是消费,就是就业,这里咱们稍微绕个弯子,研究一下外贸顺差的优劣。就从“汪氏广义消费理论”出发,对两个国间的贸易差分别对两国就业的影响做些分析。

  以中美贸易为例,中国的巨额贸易顺差是好是坏,长期以来争论不休,由于我们的商品便宜,常常听到国内很多人说这是在补贴美国人,是利益输送的卖国行为,以至于“中国越制造,美国越富裕”。我们很少听到美国那边的声音,其实那边很多人也在骂他们的政府,骂中国抢走了他们的就业机会。虽然老甘反对,但当今世界谩骂政府“时尚”得很呢!尤其是在所谓的民主国家。

  那么到底谁骂的有理呢?我们从“理论”角度分析,根据GDP的构成,外贸顺差是它的增量,而逆差则是它的减少量。

  2007年中美贸易顺差为1633.2亿美元,这一年美国的消费因为这个因素减少了1633.2亿美元,中国则增加了同等数量。而两国消费的增减是通过就业机会体现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下面这个结论:

  出口商品等与进口就业,进口商品等与出口就业。郑重命名为“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掌声)。

  趁热打铁分析一下郎咸平先生的非常6+1理论,每次谈到这个理论,郎先生总喜欢举芭比娃娃的例子,比如有一次他这么说:“要从单纯的制造转移到6+1产业链环节上去。所谓6,包括产品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以及终端零售。这六大块能创造的价值应该是90%,制造创造的价值应该是10%。拿芭比娃娃为例,制造是1美元,最后终端零售市场是10美元,那么这9美元是怎么创造的呢?就是通过六大环节创造的。”

  郎先生的6+1产业链升级的演讲,非常具有鼓动性和误导性,常常让在场的企业家听得如痴如醉,按本人的看法,如果那些企业家如果照单抓药,必定死得很难看。有人会问,阁下不知天高地厚,郎先生何等人物?你凭什么说他的理论具有误导性?

  那好,我们就用本人自封的“广义消费理论”和“就业进出口理论”这两个山寨经济理论来剖析一下,就用芭比娃娃举例:

  假定一个中国工厂生产了一批共10万只芭比娃娃,运往10个国家销售(芭比娃娃本来就是全球销售的),每个国家1万只,到岸价都是1美元一个,零售价都是10美元。这批娃娃玩具给中国带来的GDP为10万美元,同时那10个国家分别产生了(10-1)x1万=9万美元,进口总价需要从GDP中扣除,是这个道理吧?

  按照“汪氏广义消费理论”,这10万美元GDP增量给中国增加了10万美元的消费,这一点通过巴比娃娃的生产带来的就业机会而得以实现。而那10个国家分别带来的9万美元GDP……

  相信不少人在这儿等着看笑话呢!吹,接着吹啊!吹不圆了吧?你说中国带来了10万美元的就业机会,好啊,就用你的矛戳你的盾。这批芭比娃娃还给10个国家每家带来9万美元的就业机会,总共90万美元呢。这叫自相矛盾,哈哈,你那套山寨“就业进出口理论”还是趁早收起来吧。

  笑话不是这么容易看的到的,只要那些国家有芭比娃娃的市场,那90万美元的就业机会就是人家的存量而不是增量,区别在于芭比娃娃是哪里生产的。换句话说,如果那些国家自己生产那些玩具娃娃,他们就无需从中国进口,无需从他们的GDP中减去10万美元(每家1万)。

  结论是,由于中国生产并出口了这10万美元的芭比娃娃,中国增加了10万美元的就业,那10国家则直接减少了10万美元(制造业的)就业。完全符合“汪氏就业进出口理论”!

  这里再简单谈一下朗氏6+1理论的“误导性”,根据他的理论,每只芭比娃娃中国只产生1美元的价值,而国外“创造”了9美元的价值,看起来我们吃了大亏。而根据前面的分析,那9美元的“价值”是人家的存量而不是增量,而我们的1美元却是从人家手里拿过来的,是增量。其实6+1理论的误导性远不止这一点,最误导的是“价值”两个字,它非常容易被人误解成利润,以至于认为外国人从我们头上赚了大钱,而我们最多只赚了一点蝇头小利。

  这里涉及到“利润率”和“利润总额”这两个概念,一般来说,批发生意的利润率总是比零售生意的利润里要低得多,但不能据此认为批发商赚的钱一定比零售商赚得少,实际的情形常常相反,这里面有一个量的因素,我们经常听到做生意的人说要“走量”就是这个道理。

  我并不是在暗示芭比娃娃的产业链中,我们赚得比别人多,只是在这里帮郎先生澄清“价值”的概念,它是营业额,是GDP,决不是利润。

  我们大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GDP不等于利润,但等于消费,等于就业;利润对于资本家更有意义,GDP对工人更有意义。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理论发现”!(热烈掌声)

  从与自身利益直接相关的角度来看,最应该关心利润的是资本家,是老板;而普通职工最应当关心的是工资收入、是就业机会。我们目前看到的现象有些错位,很多人对资本家利润的关心程度好像远高于对就业问题的兴趣,这个问题点到为止,有机会的话再展开讨论。

  这里还想补充一点,根据国家外汇管理局(SAFE)的资料:2008年上半年,我国国际收支保持较大顺差,经常项目顺差与同期GDP之比为10.4%,比2007年下降0.9个百分点。

  这个数据反映了目前外贸顺差在我国经济总量中所占的份额,反映了外向型经济在我国就业或消费中的真实地位。

  外贸顺差就谈到这里,结论是外贸顺差有利于就业和消费,有利于拉动内需。

  二、外债类

  一般来说,外债按照期限结构进行划分,一年期以内(含一年)为短期外债,超过一年的叫做中长期外债。

  截至2008年9月末,我国外债余额为4419.52亿美元,比上年末增长18.29%,其中,中长期外债余额为1619.09亿美元。目前我国有中长期债务主要投向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及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从债务类型看,登记外债仍以国际商业贷款为主。2008年6月末,国际商业贷款余额为2188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78.5%,所占比重较上年末上升2.8个百分点;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余额为600亿美元,占登记外债余额的21.5%。

  在2881.52亿美元的登记外债余额中,国务院部委借入的主权债务余额为345.50亿美元,占11.99%;中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1082.15亿美元,占37.56%;外商投资企业债务余额为932.14亿美元,占32.35%;境内外资金融机构债务余额为472.94亿美元,占16.41%;中资企业债务余额为45.02亿美元,占1.56%;其他机构债务余额为3.77亿美元,占0.13%。

  三、外商直接投资

  按国际收支统计口径,2008年上半年外国来华直接投资流入801亿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撤资清算等流出60亿美元,增长36%;净流入741亿美元,增长27%。

  从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部门构成看,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772亿美元,金融部门吸收外国来华直接投资29亿美元。

  外国来华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略有变化,农、林、牧、渔业受到外资青睐,房地产领域实际利用外资增长减缓。2008年上半年,制造业外国来华直接投资资金额比上年增长24%;房地产业增长1%;社会服务业增长59%;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增长38%;交通运输和通信业增长6%;金融保险业增长19%;农、林、牧、渔业增长66%。

  二、三两节引用了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发表的《2008年上半年中国国际收支报告》大量资料,从中可以看出,我国的中长期外债主要投向了实体经济,而短期外债借款人主要是国务院部委和中资金融机构,而短期外债集中于中外资金融机构和外商投资企业,两者合计占53%。而外商直接投资则绝大部分投向了实体经济。

  总体上来讲,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者两块基本上都直接或间接地投向了实体经济,当然这里面很大一块流向了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不但服务于实体经济和个人消费,他们本身也属于服务业,他们提供的服务所产生的增值部分也要计入GDP。

  看到这儿,又有人会问:看你的意思,好像是说外汇储备增加得有理有利,是越多越好啦?倒也不尽然,刚刚不是说了这里面存在问题吗?

  如果要归纳中国累积出这么大的外汇储备的原因,我想有这么三点:

  一、最主要的当然是改革开放和加入WTO,使得外贸顺差、外债和外商直接投资比较容易产生并逐步累计,这是增量因素。

  二、中国对于汇率的控制,资本项目未完全开放,汇率不能按市场供求关系定价,这一点本人认为对中国非常有利,但遭到了外国政府、企业界和中国的精英分子乃至草根学者的一致批判,人家那边说中国政府“扭曲”汇率低价倾销,咱们这边说我国用血汗工厂的廉价商品补贴外国,一唱一和,配合默契。而且国内的嗓门好像比国外还大,也更放得开,至少人家没有真凭实据,还不敢乱用“补贴”这个词汇,他们难道不知道“补贴”的分量?那可是直接违反WTO规则的!要能抓住把柄,人家早就去控告了。

  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不过这年头怪事多,见怪不怪。不久前还有人和老外“一致认为”此贷危机是咱们中国惹的祸。

  正由于人民币汇率没有按照“市场规律”进一步大幅升值,才使得我国企业的“出口冲动”得不到有效抑制,进口需求的胃口没有完全放开,外贸顺差得以维持。增量不减,减量不增。这一条可以称为“汇率原因”。

  三、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能力非常低,要么不敢出去,要么“出门遭雨”,刚走不远就被雨淋得像落汤鸡,狼狈不堪地退回来,以至于畏首畏尾,不敢投资。我认为这是外汇储备居高不下的最主要的原因,有钱不会用,不敢用。当然,如果总是一用就赔,还不如老实点在家呆着。

  日本有三万亿美元的海外资产,与此相比,咱们那点外汇储备算得了什么?换句话说,如果我们的企业有日本企业一半的海外投资能力,咱们的外汇储备就剩不下多少了。
    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多乎哉?不多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