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政办发〔2016〕115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兰州新区管委会,省政府有关部门,中央在甘有关单位:
《甘肃省“十三五”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7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甘肃省“十三五”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为进一步促进我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依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和《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二五”期间,我省围绕完成能耗强度和碳排放强度约束性指标,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实施重点节能工程,控制各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以能源消费年均5.23%的增速支撑了地区生产总值年均10.55%的增长,促进了全省经济提质增效,提高了工业、农林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十二五”节能降碳目标超额完成。201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1吨标煤/万元,5年累计下降21.82%,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5%的目标任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降低20%以上,超额完成了国家下达的“十二五”期间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6%的目标任务。2014—2015年全省能耗增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520万吨标准煤以内,能耗年均增速控制在了国家下达的3.5%以内。
——重点工程建设顺利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积极争取中央投资,同时不断加大省级资金投入力度,多措并举支持节能降碳重点工程建设。燃煤锅炉节能环保能效提升、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等节能技术改造重点工程,节能技术产业化示范、节能产品惠民、绿色照明推广等节能技术推广工程,节能监察机构能力、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和绿色政府示范带动等节能降碳能力建设工程,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甘南黄河重要水资源补给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适应气候变化工程建设稳步推进。重点用能单位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吨镍能耗等部分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节能产业有序发展,高效板式换热器等节能产品能效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碳汇建设进展明显,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1.86%,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高。
——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健全标准体系、强化责任考核、淘汰落后产能、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激励约束等政策措施,积极调整优化能源消费结构,煤炭消费比重不断降低、天然气消费占比稳步上升、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显著提高。201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风电、光电装机达到1252万千瓦和610万千瓦,位居全国第2位和第1位。敦煌市、金昌市、武威市入选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
——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稳步提升。节能工作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构建了覆盖省市县三级的节能监察体系,定期开展节能形势分析,建立万家企业能源利用状况报告系统。积极开展了节能量交易试点。建立了涵盖能源活动等五大领域、适应温室气体排放核算要求的基础统计核算体系,实行了重点企事业单位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初步搭建了全省温室气体排放数据信息系统。组建了甘肃省碳排放权交易中心,启动了金昌和酒泉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开展了重点区域各类气象灾害风险评估、未来全省气候变化趋势预测,编制了全省气象灾害高风险区和重点区域灾害风险图集,建设了气象灾害风险信息共享和发布平台。
——组织和政策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研究制定了《甘肃省“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甘政发〔2012〕12号)、《甘肃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4〕14号)、《甘肃省贯彻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实施意见》(甘政办发〔2014〕198号)、《甘肃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甘政办发〔2014〕199号)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对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进行统筹部署。省应对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成员单位信息报送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强化了统筹协调功能。
二、发展环境
与“十二五”相比,“十三五”期间节约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发展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新常态下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新任务。随着经济调整进入转型升级阶段,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全省能源消费需求总量稳中缓增并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未来五年,国家实行能源强度和总量“双控”制度,我省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要求更加紧迫,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作为调结构、转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任务繁重、意义重大。
——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合理设定资源消耗总量控制目标,加强能源、水、土地等战略性资源管控,强化能源消耗强度控制,做好能源消费总量管理。同时,我国向国际社会庄严承诺将于2017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建设,以市场机制倒逼企业开展节能降碳促进发展方式转型。
——绿色发展战略地位进一步确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都将绿色发展作为发展战略。“十三五”期间,我省进一步推进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建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将为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营造良好政策环境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
——经济发展任务重。我省人均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居于全国末位,以能源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重型工业结构特征明显,要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速、强化节能减排低碳,实现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环境约束进一步趋紧。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速发展阶段,扶贫攻坚任务重,同时我省依托能源资源优势、能源产业基础,建设国家综合能源基地过程中,为就地消纳配套能源,陆续建设的高载能项目较多,“十三五”期间对资源能源和环境容量的刚性需求较大,国家对资源环境政策日益强化,实现“双赢”难度愈来愈大。
——能源利用效率偏低。2015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11吨标煤/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70%,我省统计监测的26种主要耗能产品中,有17种产品单位能耗高于全国平均值,仅有9种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体用能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明显差距。
——能源消费结构尚待优化。我省煤炭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大,天然气消费占比少,风、光、生物质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情况与资源拥有量有较大差距,能源战略通道建设较慢,现有清洁能源利用水平不高。
——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难度大。我省气候类型多样,地质地貌条件复杂,一些地区地下水位下降、湿地减少、草原退化、土地荒漠化、洪涝和地质灾害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点多面广,工作难度较大。
——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基础仍需加强。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统计、监测、分析较为薄弱,重点企事业单位能源审计和温室气体排放报告报送等基础性工作滞后,培训宣传教育工作尚需进一步加强,全社会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和理念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和强化。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遵循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领域节能降碳和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积极应对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确保按期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碳目标任务。
“十三五”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节能降碳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立足省情,统筹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能源消费强度和消费总量“双控”机制,积极探索碳排放权和用能权初始分配制度,在保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和碳排放控制目标。
——坚持深化市场化改革与创新驱动相结合。以市场化改革和创新驱动为基本动力,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和科技创新,积极建立、健全节能量交易、用能权交易、碳排放权交易等市场化机制,增强科技的支撑能力。
——坚持控制增量、优化存量并重。认真执行国家能源消费总量、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碳排放配额、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制度,从结构、技术、管理三个方面深入开展节能降碳,优化存量,实现管控结合。
——坚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结合各地区(领域、行业、企业)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布局、能源利用水平、资源环境状况、发展条件与潜力,坚持统筹兼顾、分类施策,合理下达节能和碳排放指标,确保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有序推进。
——坚持继续深化体制机制。积极营造政府引导、企业主动作为和公众积极参与的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良好社会氛围。
二、主要目标
“十三五”期间,能耗强度和碳强度指标稳步下降,能耗和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建成全省规范统一的碳市场,重点行业企业碳排放权交易工作运转良好,为尽早达到碳排放峰值打好基础;能源消费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取得明显成效;节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关键技术创新与推广应用取得重要进展;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基础支撑能力不断夯实;节能低碳意识在全社会普遍形成。到2020年,实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14%、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能源消费总量不超过8951万吨标煤目标。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良好,年均增速达16%以上;非化石能源稳步推进,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气消费有序推进,天然气消费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达到10%以上。
重点领域节能降碳不断深入。积极推进工业领域节能降碳,到2020年,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50%;深入推进绿色建筑行动,到2020年,新建建筑30%达到绿色建筑标准;不断强化公共机构节能降碳,到2020年人均综合能耗较2010年下降12%。
碳交易市场建设稳步推进。积极推进碳交易体系咨询核查管理,形成适应省情、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机制;森林碳汇有序发展,森林面积比2010年增加60万公顷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10年增加5000万立方米左右。
表1“十三五”全省节能和应对气候变化指标体系
类别 | 指标名称 | 单位 | 目标值 | 总体指标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 % | 14 |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降低 | % | 17 | 2020年全省能源消费总量 | 万吨标准煤 | 8951 | 结构调整指标 | 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20左右 | 天然气消费量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 | % | 10以上 | 节能环保产业产值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 | % | 3 | 重点行业指标 | 全省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下降 | % | 17 |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 | % | 50左右 | 公共机构人均综合能耗下降 | % | 12 | 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水平下降 | % | 10 | 公路单位客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 | % | 5 | 公路单位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 | % | 13 | 铁路单位运输工作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 | % | 15 | 民用航空单位客货运周转量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 | % | 11 | 碳汇指标 | 森林覆盖率 | % | 12.58 | 森林面积比2010年增加 | 万公顷 | 60 | 森林蓄积量比2010年增加 | 万立方米 | 5000 |
第三章 主要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