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离实际的学术研究,面包工厂式的本科教育,没有实践经验的应用科学教育家和缺乏实验技能的学生。这些造成了企业找不到可用人才、学科没有领军人才。写不出有用的研究报告,只有东拼西凑的论文。中国的高等教育严重脱离“产学研相结合”,所以田长霖批评中国的大学只是“大而化之”。问题是,现在的高度行政化的高等教育制度对于教师来讲,要想真正做个沉埋于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乡山老野素心人”也实在太难为了——先生也要考虑“五斗米”的。
1.如果想留在学术圈发展,那么必须保证研究生阶段追随学术界极有影响力的导师,发表高质量的论文。导师有背景,自己有水平,才有可能在学术圈立足。
2.如果希望进入业界,那么必须保证研究生阶段追随擅长应用研究、拥有一定业界关系的导师,求学期间尽可能多学一些业界迫切需要的技术。平时和导师搞好关系,因为毕业时少不了请导师推荐职位。
以上两条路都离不开导师的因素,可是这两类导师都是少数。所以微观的手段恐怕也只能帮到一部分人,多数学子的前途仍会曲折而悲摧。要想从根本上破解就业“冰火两重天”,终究需要宏观的手段——通过顶层设计推动高校教育改革,提高应用研究的水平和地位。
美国斯坦福大学在“产、学、研”结合这方面做得非常成功,可以作为学习的榜样。位于旧金山湾区的斯坦福大学,在计算机技术、生物科学、材料科学等领域,为当地的高新企业输出了大量含金量极高的知识产权。斯坦福大学的许多教职员工在实验室里开发原创性技术,然后通过学校的知识产权中心转移给具体的企业(也可能是他们持股的企业)来运作。教职员工未必具备很多商业知识和经验,身先士卒经营企业不见得是个好主意。所以,教职员工一般通过收取授权费或直接在高新企业持股来获益,而他们的实验室实际上变成了企业上游研发的发动机。“斯坦福模式”既保证教职员工和高新企业均能合理获益,又避免教职员工荒废教学和研究,更使得学生们掌握了对业界很有价值的本领,从此前程无忧。斯坦福大学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都很出色,其成功经验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