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的价值
于德浩
2016.8.9
人际关系很复杂,能否正确适当处理人际关系是判断一个人真正成人的标准。古人云,三十而立。就是说,18岁生理成熟,但大约30岁才心理成熟。有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其实一直“没长大”,“我的孩子都结婚生子了,可我觉的我还是个小孩。”到底应该与什么人结交,怎样结交,礼轻礼重,言语礼貌等等,总是把人搞得一头雾水。“我一直对他那么好,给他那么多东西,没想到他竟然是这样的人!”
人们大可不必为自己是个社交菜鸟而苦恼。战国四公子孟尝君食客三千,当他失势时,宾客离他而去;当其官复原职时,宾客前来依附。其门客冯欢劝他说,此乃自然之常理。不是他们道德低下不讲义气,而是那时跟随你实在无利可图。而现在再回来依附,他们有利可图,同时你也会为此获利。“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朋友就是互相利用,当你没有使用价值时,你自然就不再是他们的朋友。”虽然有失偏颇,但也算一语道破天机。
我想可以从经济学原理上,去解剖人与人的关系,虽然有些残酷,但总能够给出一些人生参考或建议。人与人的关系,基本分为两大类:等价交换和共同消费。而这对应着三种现实的人际关系处理,陌生人、亲人、熟人。
陌生人之间是利益的等价交换。比如,花钱20元买一个西瓜。买家得到一个西瓜,卖家得到10元钱。陌生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实时结清。钱的发明使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最好处理,“三岁小孩自己都可以投币1元去做一次摇摇车”。随着商品经济的繁荣,尤其是各种劳务变成商品,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人际关系的主导。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是“肮脏的无情的利益往来”,其实这是最有效的社会运行方式。用物理学术语表达,实验本底干净,具体表现就是陌生人之间交往不需要“拿捏适度”“说话绕圈子”“废话连篇”。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口中讲的“我有一个同学是……”“我有一个朋友……”,这里的同学或朋友其实是陌生人的关系。
亲人之间的关系是共同消费。比如,妈妈给女儿买了一套高级时装,而自己衣着朴实。很多父母都说,“我自己没花多少钱,全都花在孩子身上了。”错!其实是花在自己身上了。父母的给予本身就是一种消费目标,得到了一种满足感。简单类比,给宠物狗买个铃铛;或给网络游戏的角色买虚拟装备。这都是一样的,都是自己消费,而不是给“别人”消费。亲人关系也是很好处理的,孩子们最擅长。“爸爸,没钱了,给我几百块钱。”“爷爷,给我买个……”“妈妈,你做的饭不如我婶婶做的好吃。”天真无邪,肆无忌惮是亲人之间最原始也是最好的处理方式。只有“至亲”才属于亲人关系,比如夫妻、父母和子女、爷爷和孙子。无话不谈的“铁哥们”或“闺蜜”也属于亲人关系。他和你一起吃饭喝酒玩,是因为他更侧重“和你一起享受”,借钱给你是他侧重“帮助你打心里就高兴”。
熟人之间的关系有时是利益交换,有时是共同消费,有时是兼而有之。这是最难处理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去猜测度量。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熟人之间的利益是赊欠累加的,而且有些“关系”是不能以金钱去替换的。所以试图量化厘清熟人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更令人头疼的是,陌生人、亲人、熟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儿大三分客”,就是指亲人关系已部分转化为熟人关系。比如,“你给你叔姑姨舅买烟酒,你总得给你爸妈带包茶叶吧?”陌生人也可以转化为亲人关系,比如“舍己救人”及“自愿捐款”。
令人欣慰的是,复杂的熟人关系虽然不可量化但是可以分解为陌生人关系替代。比如,我要搬家,可以找几个好朋友帮忙一起亲自动手,然后借此机会一起吃顿饭。实际上,这是搬家、体验久违的体力劳动、聊天情感宣泄、饮酒作乐等几件事合并为1件事。在当今商品经济发达的社会,完全可以花钱找搬家工人、打网球、找陪聊陪酒陪唱陪玩来替代。
在几十年前,商品经济落后,我们的父辈不得不依靠熟人关系。那时候,挣钱很少,而且根本没有搬家、快递、婚庆这些劳务商品,而且娱乐商品也很少。所以,必须有自己的熟人圈子互相帮助,自娱自乐。他们安土重迁,就是因为他们觉得没有熟人就不好办事,而建立熟人关系可非朝夕之功。很多人依然有这些习惯,比如开车违章罚款,他会说,“我认识你们的领导……”也许,最后经过一番折腾,终于免交罚款。可是,在我们现代人看来,“不就是200块钱嘛,何必简单事情复杂化?”
以前是“多一个朋友多一条路”,现在是“尽量减少无谓的社交”,因为商品经济越发达,社交的成本就越高。现在人们都感慨,“现在是比过去有钱了,生活更方便了,但是感觉人越来越疏远了。”熟人关系并不能由陌生人关系完全替代,整体并不等于部分之和,或者说还有一部分人们还未充分认识。比如,亲人之间的面对面交流,目前来看还不能用钱去买卖。可视电话或视频聊天是一个技术突破,但感觉还差很多。
个人财富的增加主要是陌生人关系,利益等价交换往往是双方共赢,而且“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关系简单直接。王健林就说,“我们是做市场,不是发展关系。据我所知,凡是依赖关系的企业都做不大。”“做市场”就是指开拓陌生人关系。在商品经济发达的今天,很多关系的价值越来越小。比如,“多亏了他叔,费了那个好劲,才给他安排一个工作。”什么工作呢?就是某企业的一个职工,一个月两千块。这是帮大忙呢,还是断送一个年青人大好前程?我们的父辈也会估量各种人际关系的价值,我从小就被教育,“咱没啥硬关系走后门,你只要好好学习,考上大学,跳出农门。你就不需要求爷爷告奶奶,一样会过得很好。”
熟人关系是个人的一笔天然资本,但是必须要用好。用好了,就是事半功倍;用不好,就会出现“杀熟”或“好心办坏事”。“杀熟”的本质其实是“杀生”,一般出现于熟人转介绍,其原因在于,“碍于情面”自动屏蔽“货比三家”,使自我信息闭塞。在信息发达的当今社会,“杀熟”现象会越来越少。而“好心办坏事”却是吃力不讨好,好朋友为了给你省钱,亲自张罗,大费周折;而你本来就不想省钱,只想省时间。
“好心办坏事”的危害有时很大,所以很多人选择办事时“尽量不用熟人”。“举贤不避亲,任能不避仇”是很高的艺术,很少有人能运用自如。
亲人关系,有时处理的难度其实更大,正是“清官难断家务事”。亲人和睦的唯一方法就是“妥协退让”。 在处理陌生人关系时,我们有三种选择,这件事找这个人或那个人或干脆不做。而亲人之间没得选择,“这件事必须一起做”。比如,放假这几天是去长白山还是去桂林?其中必有一方要妥协,而且必须陪伴。一种类似逃避的处理方法就是,“分开”。婆媳关系怎么处理最好?只要她们不住在一起,啥事都好办。能有啥事?全都是鸡毛蒜皮可有可无的事。
无论处理哪种关系,其实信息的有效沟通交流才是处事根本。在处理陌生人关系时,人们会很自然的比较理性的“就事论事”权衡利弊。而处理亲人关系时,“交流沟通”会被中断,比如,“我是你妈,所以你得听我的。”“我活了60岁,啥事没碰到,就按我说的这么办。”“再和我争,我就去死……”
熟人关系,最好是能分解成陌生人关系和亲人关系。“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就是把熟人转化为亲人。“乐乎”的不是因为朋友带来了多么值钱的礼物,而是可以自导自演一部期待已久的精彩故事片的续集。如果这个朋友隔三差五总来拜访,那么就必须以陌生人关系来对待,“有事说事,没事别来烦我。”
狐朋狗友,也具有很大的价值。从经济学上讲,娱乐也是要花钱的,朋友只是吃点酒肉而已,并没有按小时收费。就像电视剧里所演,“我不想再听你哭诉了,心理医生的收费是1小时100美元。”实际上,“真朋友”也是大约80%的时间只是发挥“酒肉朋友”的作用。减少无谓的社交,不是说这些朋友没用,而是花那么多时间“侃大山”实在太奢侈。
真正实质有所帮助的是陌生人关系,这是自己的按需索取,请记住上文王健林那句话。好朋友和亲人确实不遗余力的想帮你,可是他们没有恰巧合适的时机和你所需要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