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体验式感悟式思维模式。
这种思维模式的好处是,由于思维的结果是来自生活经验和历史经验, 往往比较容易理解, 也容易获得共鸣。
这种思维的缺陷是缺乏逻辑性和一贯性,经常会犯错误,常常是似是而非的,以偏概全的,经不起推敲和检验,这是一种比较原始的落后的思维模式。
似是而非是中国人思维的第一个重大缺陷
比如说,中国人有一句俗语,叫做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孔子也把孝顺作为考察臣子的一个核心标准。
这个事情,其实是不符合逻辑的,一个人做忠臣,往往有很多种理由,并非单一理由。做孝子也有很多理由,并非单一理由。忠臣未必一定是孝子,孝子也未必就一定是忠臣。
当然忠臣与孝子,往往有精神上一致的东西,那就是服从性强。 但是这一种单一的一致性,并不能构成孝子必然是忠臣的充分条件,因此逻辑上是不成立的,但是由于两者具有一定的联系, 所以经验上常常是管用的。
中国人思维的第二个缺陷,是碎片化以及由碎片化带来的模糊性。
你看论语,一句一句的,前一句跟后一句内容上没有什么关联。而且你仔细看论语, 有很多地方是自我矛盾的,有冲突。
比如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又说,富贵如可求,岁执鞭之士,吾可为也。中国人的思想,你找不到西方人那种煌煌巨著,往往讨论的就是一个问题。
中国人的思维就是这样,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是缺乏系统性和条分缕析的论证,你怎么说都有理,你可以引述论语,证明君子贫穷的合理性,也可以引述论语,君子贫穷的不合理性。
文革的时候,红卫兵打派仗,双方都用同一本红宝书,引用同一个人的话。这就是思维碎片化的一个表现,这种思维的结果,说起来头头是道,做起来无所适从,实际都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废话。
中国人思维的第三个缺陷,是比较感性,不够理性,顺推下去的结果就是绝对化。
比如中国人讲究忠君,什么才叫忠君?有一句俗语说的很具体,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讲孝顺也是这样,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
这种感性化绝对化的思维模式,造就一批披着道德外衣的假道学骗子和一个蠢猪样的知识分子阶层,假道学比如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是他提倡的,但是跟侄女通奸,跟儿媳妇爬灰,跟朋友抢妓女,这都是他干的。
这种感性化绝对化的思维,还造成皇帝们普遍残暴无度,普遍荒淫无度。所谓仁君那是极端罕有的生物。
用马克思的话来说,中国人的思维,还处于儿童阶段, 现在这个儿童阶段应该过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