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3770 31
2016-08-15

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是“直接法”批判体系



关键词:  直接法体系   辩证唯物主义  批判



研究证明,马克思的《资本论》体系建立在他伟大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基础之上,表现的形式就是“直接法”。由于这个伟大著作并没有最后完成,他的光辉思想生前并没有充分展现,所以《资本论》问世一百多年来一直处在严重的误解之中,严重的阻碍了这个体系的发展进步和历史的成熟。走出误解,科学经济学才能取得迅速发展。



“直接法”的科学思维方法是马克思《资本论》体系的最根本最重要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线索。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序言》中指出,他在创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之前,就写下了他的《导言》,那是他长期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结果。而他的核心著作《资本论》正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全面展开和继续。《资本论》就是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副标题问世的。并且在《资本论》第一卷的《序》里,马克思已经明确指出,前书(指《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内容已经概括在《资本论》的第一章内。



  当然,马克思的伟大著作是在全面吸取前人的科学成就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许多科学的观点并不是他历史第一次提出的,例如,劳动价值论,就是李嘉图首次提出的,又如关于生产领域是生产价值的地方的观点就是由萨伊和重农主义思想家魁奈历史的首次含蓄提出的,等等。但是这些经济学家最后还是没有、并且也不能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马克思把这些批判对象中有用的东西吸取过来,是批判者的本来任务。一个思想家如果不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批判着前进,那又是什么呢?到过新大陆的人,并不等于发现了新大陆,只有到过新大陆,又明确指出,“这就是新大陆”的人,才是发现者,因为只是这时,才可以朝那里移民,人类才可以得到这片土地。马克思不但是前人科学思想的检出者,肯定者,而且是他的继承者拓展者。在前人手里,直接法只不过是一个含蓄的概念,而在马克思手里它却是一个伟大科学体系的思维方法核心。他的伟大体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我们有什么理由说,直接法的思想方法,不是马克思的伟大创造呢?





Chrysanthemum.jpg


6f061d950a7.jpg

资料来源:

觅古寻今_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91a34170100s41j.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6-8-15 15:12:05

马克思的科学体系吸取前人的成就,批判前人的思辨发展起来了。他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首要位置和大量篇幅来阐明“直接法”表明了他的辩证思维方法;他指出古典经济学“三段论法”是肤浅的。


他在《导言》第三节所表明的“具体——抽象——具体”的方法中,前一个“具体”就是人们可以看到的具体,就是具体实物或者事物的个别和特殊,即“实际”,这些事物共性规律性的概括和总结就是抽象,则是唯物论,(历史唯物主义和现实唯物主义)表明了按照他“直接法”思想方法展开思维的基础和前提;然后是抽象——具体,即将抽象规律用于具体,检验规律是否正确;即辩证法。最后他分析社会,分析生产,生产关系和分配关系等等,都证明“直接法”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最根本最重要的思想线索,是《资本论》的思维方法核心,是《资本论》总的框架,展开逻辑推理全部过程贯彻始终的纽带,同时也是跨进《资本论》理论宝库的大门的鈅匙。为此可以说不懂“直接法”就是从根本上不懂《资本论》,就是《资本论》的门外汉,就是从根本上不懂他的科学经济学,就不能全面认识他的整体,就不能全面的把握和运用这个体系。



马克思的科学经济学是批判的科学,是在批判前人的思辨理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批判的方法本身就是直接从社会经济的实际具体观察和分析出发,从唯物论的理念出发,从大量具体实际的观察认识,以极致的悟性,揭示规律的抽象,然后从抽象的规律出发,回到现时的具体,如此反复,来认识“总体具体”和“具体总体”的全面规律,认识和剖析社会经济生产、消费、分配和交换,流通等等的全面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5:13:45

《导言》首先批判了古典经济学的“三段论法”,指出他是肤浅的。



古典经济学把社会生产分为三个阶段,生产——分配和交换——消费。生产是起点;分配和交换是中间环节,消费被当作生产过程之外的东西,除了他会反作用于生产之外,似乎与生产莫不相干。



他指出: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因此形成一个正规的三段论法,生产是一般,分配和交换是特殊,消费是个别,全体由此结合在一起。这当然是一种联系,然而是一种肤浅的联系。生产决定于一般的自然规律,分配决定于社会的偶然情况,因此它能够或多或少的对生产起促进作用,交换作为形式上的社会运动介于两者之间,而消费这个不仅被看成终点而且被看成最后目的结束行为,除了它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起点,并重新引起整个过程之外,本来不属于经济学的范围。”这就是古典经济学的最重要的思想方法纲领。



古典经济学家的三段论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图式: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生产(一般)      

                                           分配   交换  (特殊)

                                                                                                              消费(个别)


劳动者人身物化

                                                                                                               物质产品人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5:16:00
三段论法是古典经济学对生产过程思辨形式上的理解,是把思维观念上的联系代替经济过程中的阶段,就是说,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这些本来是统一在同一个生产过程中的事项,被分割成了联系中的不同的被认为时空上或者其他某种概念上相互隔开的阶段,好像分配交换消费等等离开生产很远,处在“生产一般”之外,因此也就没有必要对它作辩证的证明。在现实的生产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生产过程直接是生活过程,生活过程直接是生产过程,这个相互隔开的所谓“阶段”是不存在的。这种思想方法本身就是思辨的,不符合逻辑的。三段论法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不成体系的表现,思辨形式上的作茧自缚。

马克思的“直接法”体系就是在批判“三段论法”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全新的,完全革命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体系。



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生产。它不是抽象的生产,而是一定社会的生产,例如资本主义的生产,他以资产阶级的征服为前提。



1.征服者按照一定的征服意识分配历史积累的财富;征服者也规定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为了维持这种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的意识形态,法律和道德概念等等。为此,在生产之前就有了资本和工资雇佣制度的分配规定,它也贯穿在整个生产过程之中,由此就规定了劳动工资和利润。很显然,在生产之前已经有了分配的规定;有了征服者对历史财富的社会分配,有了资本的所有权和劳动的对立,决定了工资雇佣劳动制度和这种形式的分配,;在劳动的过程中,资本家和劳动者各自所得份额已经经验的确定,有了契约的预期,为此生产过程直接也是分配过程。


2.生产的过程则直接表现为消费的过程。他直接消费生产资料;要消费活劳动;而劳动者要劳动首先要吃饱肚子、穿上衣裳、有病要看医生、受教育等等,连劳动者的家人的消费也直接是在劳动者的工资上实现的,连生产资料也是劳动者生产的。很显然,社会的生产过程直接包含着两种消费,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他们都是在直接的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实现的;


3.货币分配引起交换,交换使产品实现为消费的对象,形成产品的流通。为此生产过程直接是生产和消费、分配和交换、流通的一致过程,它们直接统一在生产过程的“流”的运动中。为此,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他们只是再生产运动或过程 “流”的要素在思想观念范畴上的差别。他们虽然可以当作相互两立的观念要素来认识,观察、理解、和辨别,但是他们的相互两立,并不排斥他们的直接统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5:16:50
马克思在“结论”中指出,当然我们不是说生产,消费分配交换等等是同一的东西,而是一个统一体的内部差别。在这里我们决不能认为马克思否定了自己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性的基本观点,而是说把这些要素综合起来已经不能再用 “同一”的概念来概括了。其中生产和消费一方直接就是他的对方,他们本来就是同名的,可以公约的东西,而其他要素则必然不同,不过他们却仍然可以是从这个“同一性”出发的概念。这是确定无疑的。
马克思的“直接法”建立在资本运动的“具体”即实践上,因此它是唯物的;把社会经济各种概念的分析建立在“直接法”上,建立在运动过程对立统一的客观基础上,为此他合乎实际,合乎辩证法,能够对再生产过程进行最为透彻的理解和认识。他的科学经济学理论大厦就是在“直接法”上建立起来的一个批判的理论,批判的体系。一切伪科学的理论,思辨的理论,无不在他面前显出原形。古典经济学“三段论法”把观念范畴思维上的联系当作再生产过程中相互隔开的阶段,显然是离开实际生产过程的一个思辨理念,它好像对生产过程的认识不是从实际进入教科书,而是由单纯的思维概念产生的,是意识的产物。显然古典经济学等等一类经济学家对经济社会的认识是肤浅的和片面的,是不能成为科学的。

马克思在批判“三段论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直接法”是《资本论》最根本的思想方法,是政治经济学历史的革命——宣告了思辨经济学的破产,和科学经济学历史地诞生。

首先,有了“直接法”就有了社会产品和劳动价值的来龙去脉。

人类要生活就要消费,要消费就要生产,生产了的东西只有消费了才表现为价值,人们是在总价值的消费中完成生产的,也是在总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消费的;要问社会生产了多少价值,它们又都变成了什么,流到哪里去而消失了,那就是:总生产生产了总价值,它又消失到总生产过程中去了,因而维持了人类的消费和生活。从根本上揭示了劳动价值的来龙去脉。为此认识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包含着对再生产过程最根本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质的理解。为此,在这个基础上把分配、交换、流通、等等要素考察进来,用一个简单的价值量的变动来概括,就可以考察这个过程多样性的全面统一,许多规定的全面综合了。因为任何影响经济运动的要素的作用,无不可以最终化为一个价值的量,商品化劳动时间的量,它的平均货币价值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6-8-15 15:17:53
为此有了“直接法”也就有了把社会这个庞大而又复杂的理论体系当作一个可知的,可以认识的外在对象或者客体主体进行把握和认识了。

有了“直接法”的总体,就能进而认识他的具体,从而认识总体具体和具体总体。例如,总生产是由总消费形成的,为了满足总消费的需要而引起的,那么,总生产中的每一个具体生产,也都是无不有他的具体消费所构成、以满足一定的消费需要为目的,等等。为此,马克思的再生产表式行列式就是建立在他的直接法之上的表式。


有了“直接法”的思想方法就有了社会经济、正常运行健康发展的尺度和平衡标准,就像医生把握人体脉搏,辨识疾病的方法,因为经济社会无论任何失衡状态无不首先出现在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性的偏离上,因为消费过程是价值的消灭过程、运动过程,然而他又是价值再现的生产过程。分配、交换、流通、任何过剩和阻塞无不首先表现在生产和消费对立统一的分离上。表现在劳动总价值的自变形式上。总价值一个部分不能流通,也就是它不能进入消费,因而不能被购买,就过剩了。为此把握了直接法,也就把握了科学经济学最根本的思想方法线索。


把握了“直接法”也就把握和理解了马克思生产、非生产两大范畴的思想,因为人类的全部社会劳动无不指向消费的目的,生产过程也是消费过程,生产的消费,生产资料消费,那也不过只是为了生产消费品的目的而消费,而把消耗对象变成消费品。在这个意义上“生产”也只不过是人类消费的一个方式,把消费的对象普遍还原为服务性质的劳动,不同的消费目的就生出不同的对象差别,我们也就得到了“劳动一般”的规定;生产劳动非生产劳动,它们都是生产人们的消费对象的劳动,生产对象的方式,都要通过商品“类”商品的即“商品一般化”的形式流通,都是一定劳动强度和时间长度的劳动日,这样,对于他们的价值性质也就有了一般的理解。人们的消费过程直接消费着生产劳动又消费着非生产劳动,同时也生产着产品和劳务。劳动是人类消费唯一的价值对象,但是他们又有产品和服务劳动的区别,有不同的性质特征,因而有不同的范畴,不同观念意识上的价值规定。


把握了直接法我们也就把握了一切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因为人们的生产无不为着消费的目的,为此一切过剩和危机无不产生于生产和消费的分离。例如,一个国家的危机,当然是他本身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性的破坏和分离,那么,贸易范围扩大了,市场突破了国家限界,继起的经济危机又是何原因?很显然,那就是在一个扩大了的生产范围内的生产和消费直接同一性的破坏。


那么,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大众还很不富裕,怎么产品就过剩了,没有销路了,就经济危机了,它生产和消费的直接同一性是怎样被破坏了的?


那是由分配关系决定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