悍马CEO吉姆·泰勒全面回应外界质疑,详解与腾中重工接触的幕后细节与双方交易动机
【《财经网》华盛顿专稿/记者 李增新】“想想都吓得要死,当时真的很有可能死掉。”回忆起当初为悍马寻求买家的最后关头,悍马CEO吉姆·泰勒(Jim Taylor)仍然心有余悸。
美国东部时间6月16日,泰勒在美国底特律接受了《财经》驻华盛顿记者的电话采访。由于数月前,美国政府已经为通用设定了6月1日破产重组这一大限。因此,悍马必须在此期限前找到新买家。否则一旦通用汽车破产,悍马就将进入破产清算,前途黯淡。
“这不仅对我们自己,对喜爱悍马的消费者、经销商都是相当大的打击。”泰勒说。
一家来自中国四川的“非知名”民营企业四川腾中重工机械有限公司(下称腾中重工),最终给泰勒和悍马带来了希望。通用汽车宣布申请破产当天,腾中重工与之签署了谅解备忘录(MOU),宣布双方正在就收购悍马进行深入磋商。
签署协议后,悍马公司内部难得地有了不少欢声笑语。但是令腾中重工和悍马始料未及的是,这一消息在大洋彼岸引发了强烈的质疑——“炒作说”“闹剧说”“洗钱说”“冤大头说”“联合做局说”,不一而足。
“(这些质疑)可以理解,腾中重工不那么知名也造成了一些误解。”泰勒说。但他强调,通用选择腾中重工作为买家,是经过了“非常严格和正式的拍卖竞价过程”的。
眼下,腾中重工与通用汽车还在就交易细节进行谈判,悍马能否最终变成“汉马”,结果仍然充满不确定性。但作为卖家代表的吉姆·泰勒,对这场交易的前景很乐观。他强调,一旦有新的资金注入,悍马还会成为一个成功的品牌。而他本人,也愿意到被收购后的“新悍马”继续工作。
为什么是腾中重工?
《财经》:你们是怎么找到腾中重工的?即使是在中国四川,腾中重工也不是很有名,你们挑选买家的标准是什么?
泰勒:可以理解,腾中不那么知名也造成了一些误解。实际上,这与资本市场找买家差不多。通用作为卖方,做出了一份竞价标书(bid document),列明悍马品牌下所有要出售的内容。去年10月左右,花旗银行作为我们的销售代表,把这份文件散发给了世界各地的投资银行。瑞信也收到了这份文件,而腾中是他们的客户之一。审核以后,瑞信找到了李炎先生,问他是否感兴趣。很明显,腾中重工是感兴趣的潜在买家之一。
我们有许多潜在买家,一轮一轮地研究、考察、谈判后,一些潜在买家退出了。腾中重工是最后剩下的几个买家之一。最终我们在6月1日签订了备忘录,因为当天通用申请破产保护,我们需要在那之前与一个买家达成备忘录。
《财经》:整个收购行动中,李炎扮演了什么角色?
泰勒:我们有不同的会议,也有好几个牵头人。但对悍马来说,最主要的联系人还是杨毅。他代表腾中重工与我们一起向取得最终结果努力。在中国国内,他与股东如何互动,与瑞信及其他相关方怎样联系,是他自己的事情,我们不需要也无权过问。
《财经》:你们如何看待腾中重工的融资能力?
泰勒:瑞信作为买方代表,职责之一就是预先审核腾中重工的状况,包括全面检查财务状况,看其是否有可能成为合格买家。瑞信向通用和花旗表明,腾中重工是符合条件的。因此,最初我们很大一部分信息来自瑞信。而瑞信也表示,如果谈判成功,它愿意为腾中重工提供资金以完成收购。
像所有收购案一样,银行介入有两个阶段:首先是评估买方是否有能力收购,如果有能力,银行就会愿意提供资金,但这时只是个意向书(letter of intent)。买方在与卖方达成共识后,就会到银行申请最终批准和发放贷款。现在,腾中重工就处在第二阶段,也就是争取获得银行贷款的最终批准阶段。
《财经》:有一种说法是,你们和腾中重工可能是在联合造势,吸引其他买家。对此你有什么评价?
泰勒:绝对是错的。我们听到很多传闻,但这个是最不可能的。我们进行的是一个非常严格和正式的拍卖竞价过程,随着买家一轮轮减少,最终与腾中重工达成了备忘录。备忘录是一个有法律效力的文件,在现在这个时点上,我们只能与这一个买家谈判,不能同时与任何其他买家联系。
《财经》:如果交易不成功,谁是排在腾中重工之后的买家?
泰勒:在倒数第二轮,还剩三个买家,但我们最终还是决定与腾中重工走到最后。如果无法达成最终协议,我们会再去找另外两家重新谈判,这是完全符合法律规定的。但在与腾中重工谈判失败前,我们不可以同时与其他买家谈判。
《财经》:现在有可能对收购价格做一个预测吗?
泰勒:不能。签署备忘录后,一个主要的谈判内容就是价格,但它随着谈判进展总在变化,直到最后都不能确定。我们已经向对方承诺,在最终交易完成前,不会透露价格。
《财经》:现在双方谈判的最大障碍是什么?
泰勒:我们现在处在一个很复杂的阶段,很多法律和合同方面的事宜需要解决。中美两国的审批程序也很复杂。这不能算是障碍,是这条路上必须经过的阶段。中美两国跨国收购很多,但汽车收购案并不多见,我们有点像是进入了一个“未知领域”。在这个过程中,要让每个监管机构都感觉“舒服”,扫清他们的疑惑,需要多花一点时间。
投资悍马能够赚钱
《财经》:过去三年中,悍马一直在赔钱,主要原因是什么?
泰勒:这里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很多人以为,通用出售悍马是因为悍马赔钱,但这是不对的,悍马是赚钱的。出售悍马的原因很简单,通用现在的财务状况,不足以支持旗下所有品牌推出新产品。
汽车业的规律是,如果长时间不出新车型,最后这个品牌会死掉。我们最终的判断是,通用应当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放到高销量品牌,如雪佛兰、卡迪拉克上面。因此,通用计划将北美的九个子品牌削减到四个。这才能解释,为什么有人想买悍马——因为悍马能赚钱。
《财经》:去年悍马的销量是3.7万,今年前五个月只卖出5000辆,这么低的销量也有利润吗?
泰勒:这是个有趣的问题。我们的盈亏平衡点——虽然我不能告诉你具体的数字——非常非常低。因为我们与通用其他车型共享工厂、部件供应和组装平台,即使很低的销量,我们依然挣钱。作为通用的一部分,广告和其他成本几乎为零。这也是潜在买家看中悍马的原因——盈亏平衡点很低,即使是销量很差的年份,即使亏损,也不至于威胁到生存。
《财经》:悍马的低成本,是建立在共享通用平台的基础上的。出售以后,通用没有义务再替你们承担成本,这时候悍马还能保持如此低的盈亏平衡点吗?
泰勒:别忘了,通用剥离悍马时,所有成本,债务、固定资产投资,都仍然由通用承担。悍马与通用整体不同,没有结构性负债,我们只有大概100名雇员。当然了,悍马出售以后,可变成本将会较高,因为广告、聘请工程师的设计费用等,都需要由新公司承担。我认为被收购后的最初几年,即使市场不好,悍马也不会面临太大困难。随着投资到位、新产品推出、市场回暖、固定成本逐渐变大,公司更像一个新成立的企业时,产品的销量可能已经上升了。
《财经》:你认为收购后的新悍马最快能在多长时间内“复出”?
泰勒:肯定在五年以内。几个月前,由于悍马品牌可能消失,消费者不敢购买,这对销量来说是雪上加霜。但是完成出售后,新悍马回到市场,在中国建立起销售网络,销量会上升;而当下一代产品问世,销量会上涨更多。最可能的是,在两年到三年内,悍马就能够扭转局势。
完全变“汉马”的可能性很低
《财经》:通用承诺为腾中重工代工生产H3车型到2010年,代工生产H2车型到2012年,但是这以后呢?
泰勒:过了那个时间,如果买方愿意通用继续为它生产,那么可以重新签订代工协议。当然另一种可能也存在,买家决定不在路易斯安那的Shreveport工厂生产悍马了,而搬到美国、欧洲或其他地方生产。这是未来买家需要做出的决定之一。
《财经》:腾中重工有没有可能在中国复制一条新的悍马生产线?
泰勒:从法律上来讲,买家可以决定在任何地方生产悍马。作为品牌成长的表现,如果悍马需要在中国建厂,那就应当建,这与其他品牌是完全一致的。最初我们从美国出口卡迪拉克到中国,但是当中国市场变得更大以后,我们就根据接近产地的原则,与上汽在中国合建工厂。
不过,劳动力成本在汽车整体成本中只占很小的部分,更重要的是资源、物流、设计策略和整合,这是全局的考虑。现在有很多猜测,好像悍马一下子就会全部在中国生产了,这太乐观了,不现实。
《财经》:你有没有想过,悍马被收购后最终还是不行,品牌消失;或者悍马赚钱后,通用又要买回来?
泰勒:实际上,我们已经面对过失去悍马的情形了。因为6月1日通用就要破产重组,悍马要在这之前找到新买家,我们想想都吓得要死,当时真的以为很可能就要死掉了。不仅对我们自己,对喜爱悍马的消费者和经销商来说,这都是个相当大的打击。还好,我们在6月1日和腾中重工签署了备忘录,悍马里面有不少欢声笑语,还有庆祝活动。
但即使新悍马市场表现出色,通用也不太可能再把它买回来。我们现在最关注的是,通过更有效的商业模式,去争取市场和利润。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财经》:假如悍马完全中国造,美国消费者还会购买吗?
泰勒:这个问题上不能按所谓的国家主义、民族主义来理解,这是纯粹的生意。如果认为中国造,美国人就不会买,那肯定是错的;但完全中国造,我觉得可能性非常低。我们现在谈论的焦点主要是制造策略、新产品策略、市场策略。我们在南非有工厂,主要是为了满足欧洲和南非市场。如果三年到四年内,悍马在中国受欢迎,我认为最好的配置是美国厂覆盖北美,南非厂覆盖欧洲非洲,中国厂覆盖亚洲。
《财经》:腾中重工收购悍马后,是否可以在其重型机械甚至其他户外装备上使用悍马标识?
泰勒:可以,这也是收购的好处之一。通用过去已经在这么做了,比如在玩具上,在欧洲手机上。今后用于其他新产品,也是新悍马的选择之一。我个人希望能够随悍马到新公司工作,可以推广品牌优势。当然选择在什么样的产品上使用悍马商标,需要仔细研究。
《财经》:你个人如果到新悍马,能够从过去管理凯迪拉克的经历中,带来哪些经验?
泰勒:我是有这个意愿,腾中重工也有,现在正在讨论具体细节。
卡迪拉克和悍马有很多不同,但相同的是,都不是销量特别大的车型。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管理。在卡迪拉克,我们经历过类似情形。1998年,卡迪拉克车型老旧,款式过时。后来我们投入了一大笔钱,建立新平台,设计新车型。三年到四年后,突然一下子市场又打开了。资金充足以后,我们就不断推出新车型,良性循环就开始了。相比1998年,现在悍马的情势还要好一些,唯一缺乏的是推出新车型的资金。我相信有了资金后,三年到四年内,悍马还会成为一个成功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