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改委正在研究制定新一轮东北振兴计划,注入1.6万亿投资130多个重大工程项目,以扭转东北的经济颓势。
东北经济的问题到底出在哪?
与全国的经济状态相比,东北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共性是产业结构严重失衡,现代服务业占比低、增速低、质量低。2015年,辽宁省第三产业占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8.7的百分点,低于上海22.7、北京34.7个百分点;吉林省低于全国水平13.1个百分点,低于上海30.4、北京42.4个百分点;黑龙江低于上海、北京,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2个百分点。
所谓个性是,曾经支撑东北经济的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东北经济的沉重包袱。上个世纪60年代,“沈阳铁西人”是令人羡慕的荣耀。今天,484平方公里的大铁西成为地产投资者的淘金乐园,制造业依然没有重振雄风的迹象。2015年,铁西新区的生产总值、服务业增加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均为负增长。
铁西是东北制造业的缩影。
如果说体量巨大的传统制造业是计划经济留给东北的历史包袱,那么,12年的振兴东北并没有改变这种格局,说明东北改革发展的思路出了问题——东北的急功近利尤甚于其他地区。正因为如此,除了计划经济时期的遗老“僵尸国企”外,又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僵尸民企”。
因为急功近利,在东北一些地区,“开门招商”之后接着“关门打狗”绝非个案,外来投资落地之前“咋都行”,落地之后“咋都不行”,只能伸出脖子挨宰,挨得住的挺着,挨不住的走人。
2004年开始振兴东北,12年过去了,给人的感觉是越“振”越不“兴”。新一轮1.6万亿的强刺激,能拯救东北吗?
事实上,振兴东北需要钱。中央ZF用一定的投入撬动已经板结的东北经济是必要的,更重要的是更遵从市场规律,用市场的力量调动资源配制。
首先,通过立法推动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并以法律保护投资者利益,而不能仅仅靠ZF的行政承诺。实践已经证明了行政承诺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其次,依法制定负面清单。负面清单中,最大限度减少禁止性投资领域,为民资、外资开辟更广阔的投资空间。科学的负面清单将成为优化东北经济结构的杠杆。
再次,整肃政风,以政风带动民风。东北的发展观要刮骨疗毒,要对发展软环境做脱胎换骨的变革,对于吃,拿,卡,要的大小官僚一个不能放过。
拿出当年前辈闯关东的精神,踏实些,再踏实些,东北振兴大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