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330 1
2009-06-23
( 2009-06-22 18:02:10 )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6版  
  
    提到无家可归的流浪汉,人们习惯把他们与邋遢、懒惰和放纵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受金融危机冲击,恪守本分、辛勤工作的美国中产阶级也难逃厄运,出现无家可归者。勤劳、健康、生活作风良好的流浪汉开始现身街头。
无家可归
    在北卡罗来纳州夏洛特市,一名穿着得体、外表整洁的女士站在人来人往的人行道上。如果不是她胸前的牌子,人们很难想到她是在乞讨。牌子上写着:“我有3个孩子,失业,即将无家可归,请帮帮我吧。”这名女士不想让孩子知道自己在乞讨,因而不愿透露姓名。她说,她来自坎纳波利斯市,自丢掉营业员的工作后一直没能找到新工作,因此乞讨成为她惟一的生路。
    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部20日报道,在美国,越来越多低收入者也和这名女士一样,虽然他们辛勤工作,安分守己,依然不敌金融危机冲击,惨遭裁员,面临入不敷出甚至无家可归的窘境。
    来自新泽西州帕特森市的帕特·胡拉多和她不愿透露名字的丈夫又是一例。夫妇两人有3个孩子,虽然过去两人都有工作,但合计16美元时薪的微薄收入让这个五口之家捉襟见肘。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夫妇俩眼见周围同事纷纷下岗,决定举家迁往夏洛特市另谋出路。可惜梦想破灭,他们在夏洛特市并没有找到出路,沦为无家可归者。
千方百计
    随着无家可归者数量猛增,流浪汉收容所在全美各地出现,流浪汉帐篷涌现西海岸,慈善机构纷纷伸出援手。
    “新兴”流浪汉也想方设法四处求援,捱过难关。
    一些无家可归者通过与别人合住,或干脆睡在车里,暂时找个安身之所。
    与其他无家可归者相比,胡拉多一家算是幸运。他们刚到夏洛特市时,寄宿在亲戚家。不过由于亲戚家空间有限,10个人只能挤在一个只有3张床的房间里。之后,他们一家得到当地慈善机构“孩子之家”的救助,能在一间双人卧室免费住半年,条件比收容所要好得多。
    另外,一些“新兴”流浪汉住进按周收费的汽车旅馆,暂渡难关。阿德里安娜·卡罗瑟斯就是一例。她是一名有3个孩子的单身妈妈,因当教师助理的12美元时薪承担不起房租,被房东逐出公寓。而等待公共住房又遥遥无期,自3月起,她带着孩子搬进了汽车旅馆。
往日不再
    虽然中产阶级从来算不上大富大贵,但他们过去至少生活稳定,吃住无忧。金融危机改变了一切。面对如此大的落差,许多中产阶级人士难以适应。
    帕特·胡拉多说,她从没依靠过慈善救助或政府救济。“我从19岁就开始工作,现在33岁。这还是我第一次失业达半年之久,”她说。
    卡罗瑟斯同样难以接受现实。尽管生活不富裕,她从没想过会无家可归。不久前她被告知下学期不再续聘,可眼下她只找到一份暑期临时工,时薪仅8美元,还不够付汽车旅馆的房费。
    当记者问及下一步的打算时,卡罗瑟斯说:“我不知道。你要问我担不担心,我当然担心。我没有一天不担心……我看不到出路,所以有时我会因崩溃而哭泣。”
    (叶圣琳)据新华社特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3 15:50:50
如果美国也有城管,怕是这些不幸的人们连流浪街头的权利都没有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