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1250 2
2009-06-23
  不到两年的时间里,26岁的梁静自设“售楼处”,盗卖40多套回龙观的经适房,揽财1400余万元。上当的40多位购房者装修完新房入住一年多后,才获悉自家房屋的钥匙是梁静骗出来的。近日,这起本市最大的经适房诈骗案在市一中院开审。
  近年来,以能够购买经适房为由头的诈骗案数量可观,此类犯罪,也被称为继高考诈骗、办理进京户口诈骗案之后,犯罪分子诈骗的新“卖点”。纵观梁静案全过程,走出的还是类似案件基本相同的轨迹,譬如犯罪分子精通业务流程,充分利用行业内的各种制度漏洞,诈骗过程轻松自如,几乎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骗局之所以能被戳穿,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偶然发现。显然,借梁静案反思当前的经适房体制,防止下一个梁静出现十分必要。
  最显而易见的一点,经适房问题频发,源于资源短缺。一方面,近年来房价的非理性上涨,导致很多有购房需求的人买不起房,价格相对便宜的经适房就成了市场追捧的对象。另一方面,经适房又有严格的准入资格,不要说没有资格的人,就是达到申购条件的人,也未必能弄到房号。于是,地下通道洞开,潜规则大行其道。按北京经适房申请标准,三口之家年收入不超45300元,试问这起案件中的那些受害者,有多少人真正符合条件?
  照理说,越是资源短缺的地方,越是要加强监管。这不仅因为住房是最基本的民生问题,与民众的切身利益关涉重大,更在于作为分层体制中的重要一环,经适房本身就有保障中低收入者有房住的政策指向,因而政府部门有监管的当然之责。但事实上,经适房管理一直不尽如人意。
  经适房处境尴尬。现行制度安排下,政府并不出资,而是拿出一块地,交给开发商承建,因而相应的主导权也就落在了开发商手中。对开发商来说,经适房有价格限制,利润空间相对稀薄,自然也就不愿再付出多少管理成本。鸡肋心态下,不需要多么高超的骗术,一个肥皂泡般的谎言也能吹上两年。
  监管失控下,比诈骗还要恶劣的是附着在经适房上的各种腐败。譬如各地不时曝光的经适房摇号丑闻,炒卖经适房资格借机套现牟利,以及发生在资格认证、申购环节的各种怪现象。这些都以潜规则的方式存在,随时都在蚕食着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前不久,经济学家茅于轼曾公开表态,经适房效率低下,还创造了贪污腐化的机会,应该赶紧停下来。经适房该不该停建还有待论证,但这一声提醒确实值得深刻反思。(吴龙贵)
文章转自:http://bbs.jinku.com/thread-132277-1-1.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3 14:45:41
那里没有潜规则?还我们房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4 12:55:34
这是一个潜规则的大时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