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春节在家闲着无所事事,想把自己这两年考研的经验教训写下来,希望能对后来者一些鼓励或者借鉴。我觉得考研是考验一个人的耐力和毅力,是看谁能在自习室里更耐得住寂寞,更能专心致志的学习。
首先,我觉得每个考研人作为一个特殊的矛盾,具有不同的特点,而考研的时间有限,不同起跑线上的奋斗者应该根据自身的基础和学习特点,尽快的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下是我的情况和两次考研的经历,仅供大家参考。
我的情况是,06年本科毕业,国贸专业,本科学校是211兼985,大四的时候没考研。工作一年后,两次报考人大经济学院。07年7月辞职去北京考研。在上地那里租了个房间,在附近的高校里自习,开始了考研人的生活。可惜第一年由于数学放了太久、学习方法不当,以及时间也有些仓促,第一年总分才321,数学才85,连A类地区的国家线都没过。08年再战一年。这第二次准备是从4月份开始的,当然还是在北京,但是一个人学习总是很散漫,经常不出去学习,在寝室里上网。到五月份,很多高校为保证奥运会的安全,已经不让社会人员进去了。于是我的第二次备考是回母校准备的。
我重点讲一下我的第二次考研,因为我觉得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考研生活。完全是学生的学习状态。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吃住学都在学校,寝室、食堂、教学楼,整天就在这三角之间活动。这种学习状态绝对不是在校外住的人所能比的。这有利于形成健康有规律的生活方式,这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越到后期越能感觉到这点很重要。可以想像如果住在校外,去学校自习得走二十分钟路,遇上雨雪或者很冷的天气,估计就懒得过去了。这也是我第一次考研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总能找到借口不去学校自习。
第二,在学校自习,尤其在原来的学校自习,你在教室里认识的研友基础和你比较接近,甚至有考一个学校相似专业的校友,你会多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团体作战肯定是比单打独斗的效果好。我就在自习室里认识了比我小三届的几个师弟师妹,其中,一共有3个考人大经济学院,一个考中财,大家考试科目基本相同,可以互相探讨难题重点,而且情绪低落时大家相互鼓励,偶尔出去聚餐改善伙食,是件很开心的事情。在此我非常感谢我的一个直系师弟,他和我都考人大经济学院,但我俩不考同一个专业,他在我状态不好时帮我串政治和专业课重点,在我偷懒睡觉睡到下午4点都不愿去自习时鼓励和鞭笞我去自习室,说是做四篇阅读理解马上去吃饭。
第三,各科根据分值和自身的强弱势,有针对性的花时间。比如数学,专业课各150分,肯定是重中之重,政治一般大家的差距不大,英语靠平时积累的慢功夫熬成。而复习前期和中后期每一时期的重点又是可以调整的,大家要审时度势,不断检测自己。但无论哪一科,我认为分数和投入的时间是成正比的,都要规划把教材里的基本考点复习五六遍以上,尤其是文科的东西诸如经济学专业课和政治。我下面分科目讲讲我觉得自己做的比较好的地方。
首先是专业课,复习之前,我给人大经院一位有名的经济学教授发了邮件请教了一下怎么复习。我觉得人大的老师都挺好的,很乐意帮助学生,他当晚就给我回邮件了,这令我非常感动,给了我莫大的鼓舞。我就按他的指导展开复习。我把教材(主要是微观和宏观)以及相关辅导书(包括流派和学说史)看了不下六遍,概念和重点背了三四遍吧,也经常尝试归纳总结一些专题要点。说实话,我不太喜欢政经,一是因为我觉得那个东西在150分钟占50分比较少,二是我觉得那个东西在第一轮复习时把概念及概念之间的联系理解了就好答,而大块头就是靠考前一个多月背背就行了,当然多看看也是好的,因为政治公共课里也有政经,学好了对那边也很有好处。总之,我觉得对于经济学综合这门专业课,前两三轮复习都主要是靠理解,考前40天才开始背已经理解了的重点和概念,那是比较轻松的一件事了。
其次是数学,这门是我最差的一科,也是时间花了最多的一科,当然这次可能又要败在数学上了。我不敢说什么经验,就说点教训吧。我这次把数三的历年真题做了三四遍,每一道都弄明白了。结果今年似乎有些反命题,和往年数三不太一样,哪个害怕哪个来,比如那个摸球问题,条件概率问题。其实是心理素质的问题,今年数三比往年数三容易,只是思路不同,感觉比较接近往年数四。当然,我觉得如果把所有考点都弄明白了,就不管它来什么,你都能答。感觉基础知识一定要学好,把那几本经典的教材(推荐高教版的微积分,浙大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同济版的线性代数)全部都做明白,应付考研真题应该是不太难的,当然后期还要多做套题练手。
接下来,我想具体说一下政治和英语。我原来是学文科的,可我不太愿意背东西,结果第一次考的不好,客观题42分,主观题24分。我第一次备考时报了海天政治的全程辅导班,因为看全程优惠最多。结果后来疲于坐车、上课,搞得精疲力尽,累得半死,效果也不好。我觉得当年考试大纲出来以后的政治强化班(或叫秋季基础班)的作用是最大的,它有助于你理解记忆概念和重要知识点。后面冲刺、模考、点睛一类的班次,我和几个师弟的感觉都是不仅浪费金钱,更是浪费时间,甚至在天寒地冻的地方出去一趟反而得了感冒,更是得不偿失!至于最后押题班就更别信了,总结两次考研经验,我觉得辅导班押中题目的概率和自己押题中的概率差不多,甚至更低,因为涉及到反押题及常规思维VS逆向选择的问题。我第二次备考时就总结了上次的教训,没有报政治辅导班,买了任汝芬的序列一至四,以及一些模拟题。把序列一(是教材,内容覆盖大纲解析,但更有条理,更易记忆,强烈推荐)看了五遍,到最后一个月背了四五遍吧,我也不记得了。序列二是选择题为主,做了两三遍吧。当然第一遍是用铅笔全做,然后把做对了的擦掉,做错的做标记,第二第三遍只做上次错了的题,这个方法不是我创造的,是任汝芬在它的书里介绍的。序列三是时事和重难点归纳以及一些主观题,里面的时事归纳的比较好,出的题也还不错。序列四是四套模拟题,感觉一般吧,反正到考前半个月,书店里的冲刺模拟押题资料铺天盖地,感觉都差不多,我喜欢做集大成者,就是把各大辅导班的最后几套题收集到一起,划出重复点中的考试点以及不重复的考试点,还复印或者买了启航的《20天20题》,导航的《最后三套题》海文的《最后三套题及18金鉴》。我的客观评价是大家不要去背题,背不完心里还慌,而且那些人归纳的东西不一定适合你背诵,你应该在你看了好几遍的教材上找到这些相关的知识点,然后再去理顺。另外可以拿几套题来模拟检测一下自己学的效果,当然我觉得主要目的只是测试你的答题速度以及能写多少字,因为答政治一定要多而全,字多不一定代表你有水平,但是字少你绝对不能得高分,而只能得低分,这也是我第一次考研政治大题得低分的主要原因。总之在前期看教材,做练习题,加上后期归纳各家信息,模拟演练后,我第二次去考政治时下笔洋洋洒洒几百字是很容易的事了,题目下面的空格我都写满了,当然最后一个字写完,发现时间是11点28分,而这次选择题仅花了不到30分钟。所以大家时间要掐好,不然大题有可能写不完。
英语是我的强项,主要是指笔头英语,因为我的也是聋哑英语。我的方法主要是针对已经过了英语六级的人可能比较适合。比较六级和考研英语,我的感觉是考研没有听力,阅读比六级难一些,词汇量大一点点,作文要写的有点高度才行。我第一次考研英语73分,但是花时间几乎是四门里最少的,方法就是坚持每天背单词和做阅读理解,考前一至两个月模拟了8套英语试题。背单词不是捧着词汇书不停的看。我买了本星火的词汇,那种小本带光盘的,好像叫分频记忆吧,感觉它的比较全。而词汇的MP3我装了两个版本的,一个是星火配套的,是按list来的;我另外下了一个好像是新东方大禹考研英语词汇,是按字母排序的。而且我的方法是第一遍只花一到两周时间,每天花一个小时左右每天跟着MP3读,快速的过一遍,把生词、难记的、不太会的留下,会的去掉。然后再花一两周时间细细的把留下的词汇好好啃,还是每天一个小时左右。后面就不再特地捧着书看了,而是每天收拾东西或者泡脚的时候边听按字母排序的单词MP3边做事,在耳朵里天天重复,差不多三天可以过一遍。遇到不懂的一定要搞明白。而阅读对于考研英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几乎全都和阅读相关,包括作文也和你的阅读能力有关,看得多才能写的好嘛。我第一次考研的时候从7月中下旬开始每天做四篇阅读理解,一直做到考前。第二次,从6月底开始做,结果把石的220篇做完了,也把张锦芯的200篇也做完了。到考前一两个月时,做了几套模拟题。第一年是朱泰祺的8套题;第二年还是做了朱泰祺的8套题,就作文有些变化,其他部分变化不大,还能记住一些答案,于是又买了周固的8套题,稍微难一点,做了五六套吧。做模拟题的目的有,一,培养状态;二,练作文;三,检测准确度;最重要的目的,检查不足。 作文到后面两个月还是应该一周练一两篇,哪怕是抄一下范文再默写一下也行。不用暑假就开始背,几乎是浪费时间。
以上就是我关于考研各科学习方法的一些经验总结。后面我还将贴出一两篇关于考研的帖子。希望能对后来者有所帮助。如果有不妥的地方也请大家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