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0.从电子、光子到偏电荷光子的认识过程
2016.8.27
我在沈阳市和平区三好街居住的时候,楼下不远处有一个路灯,夜深人静时不用开灯也可以看清屋里的大致情况,我开始思考光线的由来。首先想到的就是电、光转化,认为光线是电子受激形成的,写了《2094.光线新解》。后来在书中看到光子是电中性物质,开始想到导线中流淌的可能是正负两种电流。
小时候父亲住院时有一个病友是无线电工程师,帮助爸爸装了一台矿石收音机,很是精致,我和哥哥开始学装起来,同时了解了电磁波与电流的关系,对光子也是电磁波将信将疑,因为它们具有不同的物理属性。前者可以在导线中转化为电流,后者只有通过半导体材料才能转化为电流;前者可以穿墙越壁,后者一块纸板就可以遮挡;前者一往无前,后者可以在棉衣里驻留,单纯一个频率不同是说服不了我的。后来研究原子结构,发现质子、中子可能只有一个电子的差别,读了《奇异夸克》一书之后,开始想到奇异光子的可能,结合“黑洞”现象,想到了偏电荷光子的存在,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对于发现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功不可没。
一次做饭,望着熊熊燃烧的火苗,突然想到它们不就是光子吗!并且是不同于无线电波的光子,它们来自哪里?只能来自化学元素的裂变!碳元素耐高温,在燃烧过程与氧结合转化为二氧化碳,裂变的只能是氢元素,并且是结构最简单的氢同位素“氕”!于是形成正负电荷、光子、化学元素相互转化的完整链条,诞生了物质能量转化守恒定律。我思想中质子与中子的差别也由一个电子的差别转化为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而质子、中子的形成也与电中性光子无缘。
正负偏电荷光子的聚变为什么会产生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我不清楚,因为事实就是这样,并由此产生正反物质的差别和化学元素的不同,所谓“中子星”可能是假说。
一个偏电荷光子的差别与质子,乃至原子的质量相比微不足道,还是固化在原子核内,不能与电子发生聚变反应的偏电荷光子,怎能产生正反物质的相互“湮灭”?所以,正反物质可以“和平共处”,人类登月就是证明,因为月球可能是反物质星球,星系的形成与正负电荷对偶聚集的物理属性密切相关。
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永远不会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我敢于推翻万有引力定律,创立正反物质星球对偶形成说,也就是“星系进化论”,星球“相对论”,源于从电子、光子到偏电荷光子的认识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