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为萧条忧心忡忡时,”哈耶克曾写道,“不幸的是,萧条早被大部分人抛到九霄云外去了。”当然,他是正确的:设想一下,如果2004年的时候,你告诉一个炒房人,房产是一个巨大的泡沫并且马上就要破灭,将会发生什么?客气的话,他会礼貌的一笑而过,然后扭头就去数他刚赚的钞票去了。
就像我们刚刚经历的那样,在人们还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一个人为的、不可持续的繁荣已经严重摧毁了我们的经济。但这个时候,他们才不愿意倾听或关心什么呢。
另一方面,既然我们已经处于萧条之中,很多人就愿意倾听了。这才是奥地利学派的经济学家需要加倍努力地重要原因,不管是通过写作、公开讲话、媒体或者获得其他机会,从正确、自由市场经济的角度告诉人们正在发生的一切。对于那些不断重复市场失败陈词滥调的噪声制造噪声者,知道真相的人需要站出来,给他们一个明确有力的回击。
在这方面,罗伯特·P·墨菲干的棒极了。危机期间,他在Mises.org网站上的文章增加了很多,而且他的博客也总是很值得一读。除此以外,他还挤出时间写作并于最近出版了《关于大萧条和新政的政治误读》一书。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和墨菲就经常通信,交流对对方书的看法。他意识到作为一个经济学家,他在写一本历史书;而我,一个历史学家,正在写作一本经济书(崩溃),从奥地利学派角度解释现在的经济危机。但是他非常适合这样的研究。尽管很多经济学家都对历史一无所知,但是很多历史学家也对经济知之甚少,几乎都是一些初级的谬论,仅有很少例外。美国历史中的这一情况需要一个仔细认真、学识渊博的优秀经济学家的长期关注——遗憾的是,这样的要求在克鲁格曼时代更是一个讽刺,不是吗?
不仅仅官方历史学家和左翼经济学家需要澄清。即使是关于大萧条和新政的自由经济学者对于美联储的立场也过于软弱——他们告诉我们,美联储的失败在于没有能够向经济中注入足够的货币。墨菲可不这样认为。
例如,芝加哥学派就一直对美联储持批评态度,但是却说错了原因:当货币供应一直减少时,美联储却没有制造出足够的货币。这根本就不是自由市场的观点,但是(真是让人吃惊!)这却是主流劳神费心认可的唯一看法。事实上,在1929年股灾爆发以后的近两年中,美联储实行了当时历史上最激进的降息计划。(这与美联储在1920——1921年间经济下挫期间的升息政策形成鲜明的对比,危机很快即结束了,但是在芝加哥学派看来危机应该更严重更持久。)墨菲总结道,米尔顿·弗里德曼和安娜·舒尔茨撒了一个大谎,称美联储呆呆的袖手旁观,任由经济走向灭亡。这一谎言和赫伯特·胡佛无所事事,看着经济萧条横行的谎言一样——继续推动着今天的错误政策。
墨菲还在本章用一段文字讨论了通货紧缩,如果没有付出极大的热情和精力,几乎不可能发现这个被掩盖的真相。把大萧条的原因归结于货币供应的减少显然是走错了方向。而且,1839年——1843年间货币的紧缩程度和1929—1933年的相仿,但是随后真正的消费和GNP就强劲恢复了。本章非常重要,在墨菲放大镜的扫描下,那种所谓的通缩恐惧的不刊之论就不攻自破了。
很自然地,墨菲花费了很多精力在赫伯特·胡佛的干预主义上;只要人们听说过胡佛,他们就很容易联想到自由放任。例如,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看法,“面对严重衰退时,联邦ZF试图平衡其预算。”墨菲回应道“如果不是撒谎,人们对于胡佛政策的认识不可能这么荒谬。”在1933财政年度,从1932年中期到1933年中期,联邦ZF的赤字达到了26亿美元——而当时的联邦税收只有20亿美元。被克鲁格曼描述成原始税收减免的财政赤字实际上比当年整个ZF全部税收还要多。莫非认为,2007财年的3.3万亿美元的财政赤字相当于当年的1620亿美元。
1933财年的预算中确实包括一些小的预算削减方案,但是胡佛的这些毫无意义的削减方案只是在前些年财政支出巨额增加的情况下出现的,并且随着大萧条的不断恶化,其作用也石沉大海了。墨菲的书上有全部的数据。当胡佛准备取消后来所谓的凯恩斯主义财政政策时——取消的方式为小付削减开支、大幅提高税率——失业率已经高居20%以上了。
1926年,时任商务部长的胡佛在一个讲话中指出,美国人民比世界其他人享受着更高的实际收入和生活标准。然而,就像很多其他人一样,胡佛把繁荣错误的归结为高工资的结果,而与其他毫不相干。(亨利·黑兹利特戳穿了这一谬论,指出高工资能促进繁荣是因为它能让工人“有足够的钱去消费“。)美国人工资所带来的高购买力反映了美国工人的高生产力:由于美国工人的人均资本投入高,所以他们能生产更多的物质财富,而物质财富的丰富使得他们的腰包更鼓了。”“除非他们首先付出努力去生产商品(和服务),”墨菲写道,否则面对空空如也的货架,即使收入在丰厚,也无商品可买。如果美国生产的产品比墨西哥多,很明显,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工资政策“,美国人也会有更高的生活标准。
正是这样的荒谬理论导致了后来胡佛灾难性的高工资政策,而后来[罗斯福通过全国产业复兴法使其成为了法律,最终剥夺了无数美国人的工作。
墨菲认为新政本身是毁灭性的。看像布拉德·帝龙讲解ZF经济复苏方案的伟大之处,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让我们看一下:把美国工业卡特尔化(或者组成产业联盟)、限制生产、通过国家复兴局强制执行极高的最低工资、销毁农作物以维持高价格、付钱给那些农民让他们减少种植面积、以“创造工作”的名义在一些毫无用处的工程上一掷千金、增税——这还仅仅只是其中一部分。这一政策组合被认为能够使美国富强——千万别提反对意见,否则你就成了无可救药的极端分子。鲍勃谈论着所有这些以及很多其他东西(包括社会保障和劳动立法),提出各种证据证明,如果每一本美国历史教科书上关于这些问题的标准诊断方法不够清晰明了,你的软耳朵根就不会倾听。
墨菲无情的揭露了关于新政项目大肆宣传的本来面目,还收集了一些有价值的证据,更重要的是用经济学理论明确的证明了新政毁灭性的、阻碍增长的本性。特别是,他埋葬了(温柔的)最近所谓罗斯福拯救了大萧条的论调,失业率的统计数字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而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他大肆掠夺私人部门的资源然后源源不断地浪费在毫无价值的东西上。
读者还会非常喜欢墨菲对大萧条期间银行业的诊断,因为我们总是被告知罗斯福对这一奄奄一息的行业的治疗取得了完美的成功。实际上毫无疗效;他根本没有解决那些潜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在几十年后一直不断恶化。而州ZF对于银行业的衰落也功不可没,它们屈服于一些小机构对“单独银行制”的要求,立法禁止银行开设分支机构。这些法律使得银行通过多样化经营来分散风险的努力变得更加困难。在大萧条期间,数以千计的银行中的大部分都在单独银行制法律的打击下走向了灭亡。而在没有单独银行制的加拿大,当年破产的银行的数字却是零。
尽管,至少很多读者能够给大萧条和新政起几个响亮的名号,但是我却不得不坚持认为没有书能像这本优秀。我还没有发现有那本书既能涵盖20世纪20年代到二战期间的故事,还可以从始至终的讲述优秀的经济学理论。穆瑞·罗斯巴德的《美国大萧条》仍然是无法超越的,但却仅仅讲述了1932年以后的事情;那些批评新政的书只是简单的重复了芝加哥学派对于美联储的立场,毫无新意。
经济危机期间,正是人们重新思考他们对于经济所思所想的好时机(例如美联储是一个伟大的稳定器),而鲍勃·墨菲却写下了一本通俗易懂、说服力强的书,从奥地利学派的观点描述了美国历史上重要的一段时期,而大部分美国人只是通过那些蛊惑人心的宣传了解这一时期的。他理应获得广泛地称赞。你应该随时随地的阅读和宣传这本书。(Thomas E. Woods, Jr., is a senior fellow at the
Ludwig von Mises Institute. He holds a bachelor’s degree in history from Harvard and his master’s, M.Phil., and Ph.D.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e is the author of nine books, including two
New York Times bestsellers)
Link for 《关于大萧条和新政的政治误读》
http://mises.org/story/3500
http://video.google.com/videoplay?docid=-595044297421846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