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微信公众号mfshuoshi
利率市场化
含义:利率市场化指国家不直接制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市场融资利率,而是基于市场供求利率决定,并进行间接调控的变革过程。
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借贷双方将根据市场信息自主决定借贷利率,形成的市场利率能灵敏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状况,国家只是根据货币政策目标和市场资金供求状况,铜鼓调整中央银行控制的利率,并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节市场资金供求状况来调节金融机构利率和市场利率,并且力求形成灵活有效的传导机制。
包含的两个内容:
一是中央银行通过间接调控方式影响利率。一方面,中央银行放弃利率管制后,转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公开市场业务等政策工具间接调控货币市场资金供求,调节市场利率,由此影响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另一方面,中央银行应保留对存款利率上限,基础贷款利率或最优惠利率的窗口指导权。
二是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存款利率的决定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考虑到本行资金的要求和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成本结构、风险结构的匹配等因素自主决定;贷款利率在中央银行规定基准利率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利率的变动,贷款质量、期限、客户状况等因素在一定波动幅度内自主决定。
20世纪80年代全球掀起了利率市场化的浪潮,一方面是由于70年代以来实施的利率管制的弊端日益积累和暴露,另一方面则是希望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发挥利率作为货币资金的价格和货币政策工具的双重属性,即充分反映资金余缺情况和资金使用成本高低的同时,形成利率机制以成为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工具。
进程:
1996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放开了银行同业拆借利率,一年后又放开了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1998年8月,在银行间债券市场首次进行了市场化发债
1999年10月,国债发行也开始采用市场招标形式,从而实现了银行间市场利率、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发行利率的市场化
2000年后,积极推进境内外币利率市场化,特别是2007年,随着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解利率)的正式运行,标志着中国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培育工作全面启动。
在中央银行和市场成员的共同努力下,SHIBOR已初步确立了在货币市场中基准利率的地位。它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
2004年开始推动贷款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是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外币后本币。
2012年6月,人民银行连续两次宣布调整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进一步扩大,并首次允许存款利率上浮。
2013年7月,人民银行又进一步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由金融机构根据商业原则自主确定贷款利率水平。
2014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此次下调贷款和存款基准利率,重点是发挥基准利率的引导作用,促使实际利率回归合理水平,着力缓解企业融资成本高这一突出问题。此次利率调整采取了非对称方式,扩大了存款利率上浮区间,简化了基准利率期限档次,创新了宏观调控方式,推进了利率市场化改革。人民银行将继续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取向,不断完善基准利率水平的政策调整机制。
2015年10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机构等不在设置存款利率浮动上限,意味着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关键性一步。
利率市场化的充分性:
1) 有助于储户获得公允收益,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2) 从长远看,利率市场化银行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产品满足百姓需求
3) 利率市场化使得银行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大自主权和主动权,但也面对新挑战,银行存款定价能力,资产负债匹配能力和流动性管理能力,改善盈利结构,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利率市场化的必要性:
1) 低或负的实际利率影响储蓄率,进而影响经济的货币化和交易效率
2) 低或负的实际利率对贷款需求过多,导致信贷配给的低效率和权力寻租行为
3) 低或负的实际利率扭曲了要素资金价格,从而导致借款人选择资金密集型项目,从而扭曲了产业结构
4) 规避利率管制造成今日脱媒,并使资本外逃压力加大,造成货币当局对货币控制力的减弱。
5) 利率市场化有助于促进金融创新。一方面,利率市场化赋予银行金融产品定价权,客观上为商业银行开展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使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又对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增值、保值提供机会。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影响及对策:
影响:
对于以利差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传统银行来说,利率市场化改变了货币资金价格的形成机制,会直接影响银行的资产负债业务,并引发银行的业务转型。
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可能会扩大信贷投放规模,甚至可能放松信贷标准,为提高贷款收益,银行还倾向于更多地涉足高风险、高收益领域的贷款,从而加大了信用风险。在风险管理能力没有相应提升的情况下,资产质量下降的隐患。
其中,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盈利有直接影响。在存贷款利率都管制下,存贷款利差是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只要扩大负债规模就可以新增贷款规模,盈利就相应增加。利率市场化对于习惯靠息差生产的银行是巨大的挑战。与此同时,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市场、流动性、操作风险都将大幅度提升,各类风险之间的关联度亦将大幅增加。
利率市场化能够缓释“金融脱媒”,存款机构吸存能力削弱的问题得到了缓解,同时贷款业务占比也逐渐上升,即银行业的资产负债结构得到改善。同时改变负债结构及存款期限结构,使得资金成本上升,促使银行倾向于发展较多的高利率贷款以取得更大的利润。
净息差是银行净利息收入和银行全部生息资产的比值。存贷利差、资产负债结构变化及其他相关因素的共同作用,会对代表银行资产收益情况的银行净息差造成影响,但其在利率市场化的各国也表现为不一样的趋势。
对策:
1) 结合我国商业银行自身特点,商业银行应从市场定位、商业模式、产品创新、金融服务等方面入手,巩固和强化核心竞争力,避免新一轮的“同质化经营”。
2) 商业银行需要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升主动负债占比
3) 不断加强以中间业务为主的非利差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比重,不断扩大利润来源,包括资产规模较大,资本实力较强的大型银行可以尝试开展综合化经营。
利率市场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不仅对商业银行有着重要影响,而且对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以及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都产生深远影响。
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有助于股票、债券等市场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促进直接融资的快速发展。利率市场化有助于推动其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创新,从而提高其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但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会给资本市场带来很多风险,而且银行系统的风险也会转移到资本市场。利率的频繁波动,也有可能导致资本市场上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经营风险增加,并将直接挑战其产品定价能力和风险管制能力。
利率市场化将使股票价格能更迅速、有效的反映宏观经济的变动,更真实地反映市场预期,提高资本市场的配置效率。同时,利率市场化将使股票价格能更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从而有利于股票市场的长期持续、健康和稳定发展。但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上升可能会产生“资产组合替代效应”,分流股市资金,同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自由波动,将使投资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股票市场的波动性进一步加大,从而对我国的股票市场产生一定的冲击。
相比较而言,利率市场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大债券市场的风险,但更多的是将给债券市场带来发展机遇。债券市场上,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市场波动可能会使债券市场的风险增大,但同时利率市场化使债券利率能够反映资金供求关系,充分体现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加合理的收益率曲线,有助于债券市场健康、快速发展。
利率市场化后,外汇市场也将受到很大影响。外汇波动性增加,风险加大。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是相互影响的。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利率自由波动,可能导致外汇市场的波动性增加。同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推进,境内外的利率市场和外汇市场的联动性不断加强,这在加速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风险在国际间的传播,从而使得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相关金融市场的风险及波动性增加。然而,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外汇市场波动客观上有助于外汇市场交易品种和业务的创新,有助于推动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从而有利于外汇市场的长期发展。
特别地,利率市场化必然为衍生品市场带来很大的发展契机。在西方的衍生产品市场中,利率相关的衍生产品占了相当大的比率,是管理利率风险的非常有效的金融工具。中国利率市场化之后,从套期保值和投机的角度来看,利率相关的衍生品的需求必定会大量增加,衍生产品市场也必然会大幅度发展。由于中国对场外金融衍生品的法律监督不够严密,我国应重点发展交易所交易的衍生品,这样将利率衍生品的创新纳入正规的交易所平台,利于风险控制。当然,交易所利率衍生品的发展,也需要金融管制减少为前提。特别是在相关金融产品审批时,有关部门应加快审批进程,放宽一些不必要的行政限制。
其中,利率市场化影响股市的定价。利率是所有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系,利率的变动影响到无风险收益率,利率的细微变化都会导致股价的显著变化。
各类银行理财产品其实就是利率市场化的产物。基金管理公司开发的各类固定收益类产品(货币基金和债券基金)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存款的替代物。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以往资金以存款的形式大力淤积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删,银行并不能完全运用出去,就在银行间市场以较低利率水平拆借给其他金融机构,货币市场利率就会较低,借入资金配置债券的套利空间是十分可观的,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存款转化资产管理产品,银行存款开始紧张,资产管理产品中的资金会主动配置在各类资产上,因此,货币市场会推动越来越多的资产进入债券市场,收益率离散化将成趋势。
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类金融机构处在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起跑线上,避免制度歧视效应;利率市场化加速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法制化、规范化以及国际化,使得信托机构更加贴近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以商业银行为首的金融机构因利率体制红利快速弱化乃至消失的过程,也就是信托公司为首的金融机构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先发优势得以逐步彰显的过程。
一般意义上的利率市场化对信托业发展当然是利好因素。当然,从微观角度或者某一个时点的角度,信托公司肯定也会因为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和严峻的挑战。可以想象,诸多“大鳄”级的商业银行绝不会坐视既有市场份额白白流失,面对利率市场化,必然会高招迭出,届时在中国投融资市场和资产管理市场都会迎来一场“革命”式的巨大变革,而孰成孰败,目前尚难以定论。
一旦我国利率制度实现全方位市场化改革,包括存款利率放开,肯定会给信托公司现有的业务模式和盈利水平带来巨大的挑战和压力。
首先,各商业银行如果出于同业竞争以及消除存款利率与CPI倒挂等各种目的和压力,大幅提升存款利率,则必然出现两种效应:一是挤出效应,即部分信托资金流出,转向银行储蓄存款;二是蚕食效应,即信托资金成本水涨船高,蚕食掉部分信托公司利润。
其次,伴随银行存款利率的提升,银行的理财产品资金成本也必然会随之提高,其显性形式就是商业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收益标准也会较现有水平大幅提升,从而缩小其与信托理财产品收益的差距,使得两类金融机构理财产品的市场界限进一步模糊和交叉,最终削弱信托理财产品的竞争力。
再次,全方位的利率市场化,必然包括存款利率上限的全面放开,因此,商业银行的债权类业务也完全可以采取“高来高走”随行就市的模式,如此,诸如房地产、矿产能源产业等高收益、高风险领域也有可能成为未来商业银行表外理财产品甚至包括表内储蓄存款涉足的领域,而无论是从客户质量、资金规模,还是营销能力,特别是社会公信力各个方面,与商业银行相比信托公司显然不占优势。
当然,不可否定的是,利率市场化之后,在相当时期内,伴随资金供求关系的变化,宏观经济金融政策的调整,广大投资者资产管理理念的更新,存贷款利率标准也可能出现全面走低的格局。但即使如此,上述关系依然相同。
利率市场化后,信托公司应积极应对:
第一, 从经营理念上,要更加强化市场化经营的经营理念。特别是一些政府部门和大型国企控股背景的信托公司,要牢牢树立市场化经营的原则,在公司治理、人力资源、薪酬激励、市场拓展、投资决策、产品创新、同业竞争、战略规划等诸多方面,以市场化原则为唯一的宗旨和导向,紧密贴近市场,构建公司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 第二,在业务模式上,要逐步弱化和压缩银行同质性竞争的债权贷款业务,特别要减少那些“点对点”的项目融资型的贷款业务。从而扬长避短,发挥信托制度的特有有事,以基金化的集合资金信托业务和高端、机构客户单一资金信托业务作为信托公司突显信托本源业务的两个基轴,引领公司信托主业的发展。
第三, 第三,在经营模式上,不同信托公司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专属资源,不断打造自身的经营特色和业务特色,逐渐走上专业化经营的模式,最终成为某个领域或行业的一流专业化投资理财机构。避免盲目从众,利润导向,追逐热点,急功近利,避免不顾自身具体情况盲目追求所谓“金融超市”,“无所不能”,照搬“大而全”的经营模式,最终使得公司风控能力、决策能力、专业团队能力与公司业务结构严重失衡,导致经营风险。
第四, 第四,在产品创新上,信托公司应当制定具有前瞻性的发展战略和目标,要有长远眼光,发挥主动管理的功能,重点运用投资手段、证券化工具以及制度设计和法律关系安排等专有的信托优势,创新开展资产证券化信托业务、私募股权投资信托业务,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业务、个人财富管理信托业务、基础设施信托基金业务、年金基金管理信托业务等,进而与其他金融机构形成差异化定位,在未来中国深刻的市场化改革和激烈竞争的资产管理市场中独树一帜。
聪聪love 发表于 2016-8-31 15:25
转自微信公众号mfshuoshi利率市场化含义:利率市场化指国家不直接制定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利率和市场融资利率, ...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