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应建立十大特色产业基地
http://www.cet.com.cn/20050929/GUONEI/200509293.htm
■本报记者 庄琪
“西部特色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要适当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领域和重点区域,使其逐步走上专业化、特色化和集群化的道路,要谨防各地搞低水平重复建设。”
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最新提交给国务院西部开发办的研究报告——《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中认为,应当在西部建立十大全国性特色产业基地。
西部产业布局尚存三大问题
分析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现状,该研究报告认为,主要有五个特点:
一是特色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步发展成为西部经济新的增长点;三是西部地区由南到北形成我国“西电东送”的三大重要电源基地;四是成为我国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和化学工业基地;五是形成了几大特色旅游板块。
与此同时,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依然存在三个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盲目仿效和无序竞争严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各地区竞相发展有“比较优势”的特色农业。不少特色农业项目是政府推动的,按行政地区而建,重复建设较为普遍。
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定位雷同。多数高新区提出要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之间分工不明确,导致开发区之间的无序竞争;高新区的发展也缺乏统一规划,土地批租面积大,开发效率低,不利于高科技产业的良性发展与合理布局。
三是旅游资源开发各自为战,无法形成资源整合效应。长期以来,西部地区各级政府对旅游资源缺乏科学规划,多数地区没有对当地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系统地普查和评价,对整个旅游资源的数量、质量、种类、范围、自然环境、开发价值、客源前景等没有一个全面科学的统计和分析,难以为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和科学布局提供可靠依据。
建立10大全国性特色产业基地
针对这些问题,该研究报告认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布局应当遵循六个原则: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以市场为主导的原则;要依托主要交通干线和城镇进行布局;突出重点和区别对待的原则;强化区域与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原则。
而从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角度看,西部地区亟须建立10大全国性特色产业基地:
一是成渝制造业带。成渝制造业带已经形成了以重庆为中心的重化工业组团和以成都为中心的轻纺工业组团,今后,应选择重点进行新经济增长点的培育,有目标地改造传统产业,在机械电子、生物制药、生态农业与食品加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实现新的跨越。
二是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位于西陇海—兰新线上的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发展目标是围绕集约化农业技术、电子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光机电一体化和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医药技术等重点领域,建立一批相关的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和市场容量大的战略产品,力争建成中国西部的“硅谷”。
三是天山北坡地区。该地区包括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上从乌鲁木齐到石河子一段。基于全疆所提供的资源基础及乌鲁木齐的经济功能,应把乌鲁木齐及其周边地区建设成为西陇海—兰新经济带向西开放的前沿产业基地,我国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战略储备基地、生产供给基地和加工利用基地,以及全球旅游网络上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是银川—兰州—西宁及格尔木地区。该地区是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和呼包—包兰—兰青经济带的枢纽区。应充分发挥银川及周边地区丰富的水能煤炭资源优势,在建设能源基地和高耗能产业密集地区的同时,着力搞好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工基地、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区域性商贸旅游业基地建设。
五是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榆林地区。该地区依托当地矿产资源和国家重点投入,在改革开放之前就已经建成了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和重型制造业基地。改革开放之后,依托农副产品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特色轻纺工业体系。
六是柳州—南宁—北海—钦州—防城地区。该地区的发展目标是以新兴工业起步和传统产业改造并重,形成具有相对较高的产业结构层次和对外开放水平。
七是贵阳—遵义地区。该地区要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构造新型产业结构。首先,要充分发挥该区军事工业的优势,建成我国西部地区仅次子关中经济带和成渝经济区的西部第三大军工基地;其次,在水电开发和铝、磷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建设我国西南地区最大的原材料生产与加工工业基地;最后,将名酒、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有机结合起来,增强旅游业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
八是昆明及周边地区。该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第二大产业集聚区,应以发展与地方优势产业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在生物资源的加工利用和农业现代化的生产与经营方面,增强研发能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程度,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形成我国烟草和生物制品的生产中心,并在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领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继续提升旅游业,带动区域经济的综合发展。
九是攀西—六盘水地区。攀西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基地,目标是联合组建四川钢铁工业,建立以攀钢为核心的西部地区大型钢铁企业集团;六盘水具有丰富的水能和矿产资源,发展方向是我国西南地区的能源、钢铁、磷化工、有色金属等工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生态屏障。
十是西藏“一江两河”地区。西藏“一江两河”及其毗邻地区已发现的矿产有37种,今后应把拉萨建成西藏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以日喀则和江孜为重点,发展农副产品加工和民族手工业,积极发展高原特色的民族旅游业,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
九大措施加快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
为加快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该研究报告还提出了九条措施:
一、尽快制定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建议以国务院的名义下发《关于加快推进西部特色产业发展的意见》。同时,建议由国务院西部办牵头,联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国家旅游局等有关部门,共同编制《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规划》。
二、构建我国资源保障与支撑体系。在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对资源实行保护性开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资源环境保护,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要通过科技支撑强化对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具有西部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模式。
三、重点建设10大特色产业基地。
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营造良好的软环境。目前制约西部地区软环境的主要因素有市场化程度、政府效率、社会信用、法律规范几个方面,西部各省区应下大力气清除“中梗阻”现象。
五、加大国家对西部特色产业的支持力度。国家应采取投资补贴、贴息贷款、税收优惠、加速折旧等措施,鼓励国内外民间资本进入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六、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要利用好各种资本市场工具,筹集社会资金,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和有潜力的产品。
七、依靠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一是加快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核心是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二是围绕发展特色经济的要求,在社会信用制度和要素市场建设、改革投融资体制、科技教育体制、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体制创新。三是适应加入WTO后的新形势,探索涉外经济体制方面的创新。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八、吸引人才,服务于西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九、加强西部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勘查。加强西部公益性、基础性地质调查工作,为西部大开发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和先导性资料。
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蓝图”乍现
http://www.cet.com.cn/20050929/GUONEI/200509292.htm
■本报记者 王海坤
《西部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指出,今后,西部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2005—2010年):壮大规模与结构调整并举阶段。其发展目标为:壮大产业规模,形成规模效应,力争到2010年,初步形成一批有一定竞争力、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的机械、有色、盐化工、电子、医药、食品等专业化生产基地,使西部各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国同行业的比重达到10%以上,部分重点行业达到15%以上,西北特色优势产业占地区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西南则达到55%以上;第二阶段2010年以后:产业升级阶段。特色产业以产业升级、提高自我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已形成的专业化生产基地基础上,逐步形成若干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以众多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特色优势产业群。这些产业群应初步具备国际竞争能力,拥有一批优势拳头产品,使得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在西部和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
六大战略勾勒西部产业发展“蓝图”
关于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该研究报告指出,应实施六大战略,即资源转化战略、竞争力提升战略、结构升级战略、创新支撑战略、产业集群化战略和融合发展战略。
“资源转化战略”要求西部在新形势下,要发展自身的资源深加工项目,把加工附加值留在西部,首先要发展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有色金属深加工等,实施电冶、电化结合,延长产业链条;其次,发展新材料产业是西部今后的工作重点,西部的稀土、钨、钛、钼、钽、铌、钒、锂等储量丰富,是发展新材料的重要原材料;第三,发展中医药产业的深加工,使之成为西部资源产业的新增长点。
“竞争力提升战略”首先应在“特”字上作文章。不仅政府要引导企业将分散的小企业和工厂整合,形成规模优势。而且要用先进的技术装备来武装特色优势产业的生产。再配合以相应的现代化管理。
“结构升级战略”首先应处理好发展传统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存量资产,强化其竞争力,同时产业结构升级要同西部的实际相结合,使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相结合,可以发展投资少、见效快的项目。
“创新支撑战略”是当今世界落后地区赶超先进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西部地区今后应在条件较好的中心城市,如西安、兰州、重庆、成都、绵阳、贵阳等地,依托大学和科研机构,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
“产业集群化战略”要求西部地区围绕其资源和产业优势形成一批具有特色的产业集群。
“融合发展战略”是在今后西部开发的过程中,国家投资的大型企业与西部地方经济融合发展。
产业重点凸显“特色农业”和“优势矿业”
面对西部地区独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和独特的资源优势,该研究报告认为,西部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应该首先放在“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和“能矿资源开发及高耗能产业”上。具体来讲,今后西部的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方向应为: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特色医药产业和某些省(区)特有的优势产业。像西北的内蒙古、新疆应是发展畜牧业及其相关加工业的重点地区,并且依托畜牧业的发展,重点发展毛纺业、奶业、肉食品加工业;而西南的重庆、四川是我国重要的生猪生产地区,在两地区发展猪肉的深加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整个西部,药用植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也应大力发展。
在“能矿资源的开发及高耗能产业”领域,有色金属和钢铁是首当其冲的发展重点。西部有色金属的重点发展地区集中在西北有色金属工业带和西南有色金属发展带上。
在西北,有色金属应重点发展以包头、银川、金川为中心的稀土、有色金属深加工基地;宁夏的钽、铌、铍加工生产基地;金昌镍钴生产基地、铂族贵金属提炼中心。在西南,有色金属发展带主要集中在四川南部、云南、贵州、广西一带。今后应以四川的攀枝花为中心,发展钒钛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新材料的开发;以贵州的遵义为中心,发展钛、锰及合金等材料的产业化;以贵阳、百色和平果为中心发展铝资源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以云南为中心,重点支持铅锌资源和锡矿的综合开发和利用。
与此同时,要加强对西部有色金属资源的开采和管理力度,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同时对冶炼企业进行整合,尽可能地搞冶电联营。最后还要坚持可持续原则。
西部钢铁工业为西部重要的优势产业,但西部钢铁工业今后发展的优势不在于其规模,而在于其具有的特色和区位优势。从资源优势及发展潜力看,西部未来的钢铁产业应主要集中在包钢和攀钢。由于西北地域辽阔,以包钢为龙头整合西北钢铁工业的可能性较小,搞好自身发展,将是包钢未来的主线。西部钢铁工业发展的另一重点,应是攀钢,攀西地区铁矿资源丰富,煤铁资源组合良好,在当今煤炭、铁矿石资源价格不断提升的条件下,这一组合为攀钢今后的发展提供了特殊的竞争优势。西部第二层次的钢铁企业,由于规模小,被大型钢铁企业兼并、重组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西南地区的钢铁企业,被西部之外的钢铁企业(如武钢、首钢)兼并、重组的较多,而攀钢重组的较少,效果如何,尚待时间的检验。此外,搞战略联盟、整合西部钢铁资源以及调整品种、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对于西部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极为重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0 10:17:51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