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住建部联合中国建行发布《关于推进商业金融支持小城镇建设的通知》,以加大金融对特色小镇、重点镇和一般镇建设的支持力度。此举无疑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参与小城镇建设领域的热情,特色小镇升温持续。
不过,特色小镇的建设也暴露出诸多问题,特别是旅游类小镇占比过大。未来要避免盲目投资,脱离产业发展旅游地产,否则将成为下一个郊区大盘或者空镇、鬼镇。

2016年10月,第一批共127个中国特色小镇公布。其中,旅游类特色小镇为64个,占比超过50%。例如,广东入选的6个特色小镇中,有三个是以旅游为主要发展方向,其他三个也在培育和发展旅游产业。
特色小镇的核心要素是必须要有特色产业支撑,但很多地区缺乏其他产业发展支撑,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成为不二之选和发展捷径。旅游类特色小镇的建设不仅外部政策环境受欢迎,旅游产业发展本身的门票收入等属性也为特色小镇发展的融资问题带来解决方案。
然而,从实际市场运营的大数据的分析来看,旅游类特色小镇的成功项目仍是少数,绝大多数处于处于盈亏平衡或亏损状态。这与文旅产业投资的长周期、重资产的特质有很大关系,另一方面也是同质化、扎堆现象造成的,排行在后的项目难以形成品牌效益,前景堪忧。
特色小镇发展旅游产业并非不可取,但需分清主次。如果旅游是当地支柱产业,确实可以观光游、休闲游和特种旅游为主发展特色小镇;但以制造业、种植业等主的特色小镇,不要贸然加大投入发展旅游,而应该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等待时机挖掘旅游潜力。
换句话说,打造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态仍是特色小镇的根本,在规划时就必须确定主打产业,培育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单打冠军”,以避免小镇“空壳化”和千镇一面。
因此,特色小镇应以高科技产业或高端制造业为主,部分有当地独特资源的地区可以搞特色产业,并结合金融资源、教育资源,以及良好的基础设施、物流体系和服务业态,进行系统性的打造,摒弃纯粹的旅游地产开发。当然,对于旅游类特色小镇来说,真正的旅游地产不可或缺,还应该是主体化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