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剩女称大龄单身女性,指已经过了社会一般所认为的适婚年龄,但是仍然未结婚的女性,广义上是指27岁或以上的单身女性,尤其是指有一定经济基础的一群人,常见于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都市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剩女是教育部2007年8月公布的汉语新词,指现代都市女性,她们绝大部分拥有高学历、高收入、高智商、长相也无可挑剔,因她们择偶要求比较高,导致在婚姻上得不到理想归宿的青年女性。在西方国家,这种女性被称为“3S”Single (单身)、Seventies (大多数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Stuck(被卡住了)。
“剩女”现象已经成为社会公众、媒体界 (网络)、学术界甚至文学界关注的热门话题。2009年,据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剩女”已突破了55万,而这仅仅是保守数据。《海峡时报》一篇文章称北京剩女数量已达80万,创世界之最。 上海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某公司曾举办大型白领男女公园相亲活动,组织者费尽心机说要平衡男女比例,但是结果官方说法是收效甚微,男女比例3:7。其实根据参会者现场的观察,男女比例仅为2:8,以至于很多大龄上海女在这样的大型相亲会上待一个小时都不见得能和一个男青年交换资料和联系方式。这样类似的活动已经办过两届,前后相隔一年,但是大龄上海女难嫁的问题丝毫没有改变。 而靠近香港的深圳也一直流传着男女比例1:7的说法,可见剩女问题在中国几个一线城市相当严重。
表1-1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不同年龄段未婚人口在城市、镇和农村的分布 (%)
年龄段 男性 女性
(岁) 城市 镇 农村 总计 城市 镇 农村 总计
25-29 46.19 16.13 37.68 100 50.76 15.85 33.40 100
30-34 38.59 14.40 47.02 100 50.53 14.43 35.04 100
35-39 27.90 13.43 58.67 100 51.50 14.08 34.43 100
40-44 21.29 12.91 65.80 100 51.87 14.27 33.86 100
45-49 19.45 12.30 68.21 100 54.24 14.29 31.47 100
50-54 14.73 12.18 73.09 100 56.98 12.16 30.86 100
55-59 9.77 12.43 77.80 100 51.64 12.42 35.91 100
60-64 7.9 13.08 79.02 100 40.23 13.37 46.39 100
≤65 7.77 14.47 77.76 100 21.76 16.03 62.21 100
数据来源:(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表中的数据是以相应年龄段所有男性或女性未婚人口为父母所做的计算。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如表 1-1)。我们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年龄段里,城市和镇的女性未婚人口的比例都大于同年龄段的男性未婚人口,虽然农村未婚女性在相应年龄段全部未婚女性人口所占比重有所波动,但总体趋势是城市“剩女”占比一直保持在 50%以上,在50-54岁年龄段甚至达到了56.98%。
严俊勇给出的“剩女”定义为:拥有高学历、高素质和高收入,相貌出众,但因对配偶要求高而错过了“黄金婚龄”,在婚姻上暂时找不到理想归宿的现代都市大龄女青年。“剩女”现象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稳定,降低了社会幸福指数,造成了社会财富的损失。每个社会现象的背后都隐藏着深刻的经济原因,人类的行为都可以从经济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因此,本文试图从经济学的概念入手利用样本数据分析“剩女”产生的原因。
二、国内外相关综述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剩女现象的研究很多,国内关于剩女的研究,大多集中于社会学、文化伦理学、心理学、经济学等方面,主要分析的是剩女的成因以及造成的影响。外文文献中直接研究剩女问题的比较少,由于国内外对剩女的研究角度不同,所以下面分别进行梳理。
(一)国内相关综述研究
社会学方面的文献主要是运用社会学经典理论来解读剩女现象,包括社会性别视角、择偶梯度、社会变迁、建构社会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理论等,高修娟(2011)分析了剩女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男高女低择偶梯度的影响、社会变迁的影响等,她认为剩女并非一个社会问题,只是一种暂时的失调,不能将剩女视为异类,同时她提出把剩女现象理解为女性的机遇,不仅是对现有性别观念的挑战,也是对现有婚姻家庭模式的新尝试、女性寻求新的生活方式的尝试;
文化伦理学角度的文献则是从社会文化的变迁以及社会伦理的层面来分析剩女现象、产生原因以及可能形成的影响;
心理学方面的文献则主要关注剩女群体的心理及身体健康状况。
国内运用经济学分析方法来研究剩女的文献则比较少,现有的关于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都是运用基本的经济学原理比如供求关系、价格刚性、信息不对称、搜索成本等来解释剩女现象,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
高丙吉(2010)从经济学中均衡的概念入手提出剩女的成因主要是价格下降的刚性和搜索成本过高,在婚姻市场上的要价过高导致适婚女性的供给相对过剩,搜索成本过高也阻碍了他们建立理想的婚姻家庭。严俊勇(2012)也试图用经济学理论来解释剩女现象,他们用理性预期理论、路径依赖理论、价格刚性理论、成本理论来解释主动性剩女,其中他提出的婚恋市场是一个不完全竞争市场值得注意,如在以居住地、职业等分类的特定婚恋市场中,很有可能出现女性供给过剩的情况,这也就形成的局地的女性婚恋挤压。
(二)国外相关综述研究
外文文献中直接研究剩女问题的并不多,而且集中在对韩国剩女问题的分析上,相关外文文献更多的是研究性别比、婚姻匹配模式、婚姻收益方面的问题,这种情况可能因为剩女的出现跟传统的婚姻观念有很大关系,在欧美国家,并不存在所谓的剩女问题,西方国家在经历了女权主义运动之后,女性早已得到了独立和自由,单身对他们来说已经更多地被视为个人的选择,而并不意味着某种“缺陷”。
三、数据来源和处理
(一) 数据来源
在本次分析中我们分别从世纪佳缘网站和珍爱网两个相亲交友平台里搜索到200个大龄剩女的样本数据,具体包括年龄、身高、学历、颜值、自我介绍、择偶标准、自身收入等七个方面。其中年龄主要是搜集27-35岁之间的未婚剩女,学历为大专以上;自我介绍主要是通过剩女三观包括热爱生活类、真诚待人类、积极进取类、期待真爱类等几个方面来分类;择偶条件主要包括剩女可接受的择偶年龄段、择偶身高段、收入段等。
考虑到各相亲网站的单身女性的资料差异,本文以世纪佳缘网和珍爱网两个相亲网站平台作为控制变量,以剩女自身条件和择偶条件之间的差异作为变量,其中剩女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其余作为解释变量,来找到影响剩女存在的原因以及剩女存在对社会、职业、个人成长以及家庭的影响。
(二)数据处理方法
数据处理的方法主要是采用编码赋值的方式,主要赋值的变量有收入差、学历、颜值等;还有变量采用的是简单运算方法,例如年龄差、身高差、剩女程度等。需要简单说明的变量如下:
(1)年龄差:年龄差是指剩女年龄与最低可接受择偶年龄之差。
(2)收入差:根据女方与择偶标准男性收入不同,分别将其分成六个收入阶段,由于在婚恋网站上搜集的收入资料中,男女双方的收入划分方法不同,所以分开赋值,其中女方收入赋值如表3-1所示:
表3-1 剩女收入赋值标准
剩女样本收入 赋值标准
3000元以下 1
3001~5000元 2
5001~8000元 3
8001~10000元 4
10001~20000元 5
20001~50000元 6
择偶收入赋值如表3-2所示:
表3-2 择偶收入赋值标准
择偶样本收入 赋值标准
3000元以上 1
5000元以上 2
8000元以上 3
10000元以上 4
20000元以上 5
50000元以上 6
(3)身高差:身高差是指剩女身高与最低可接受择偶身高之差。
(4)学历:由于本文是探究优质剩女存在的经济学现象,所以选取的样本是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样本,具体学历情况分为四类:大专、本科生、研究生、博士,学历赋值表如表3-3所示
表3-3学历赋值标准
剩女样本学历 赋值标准
大专 1
本科生 2
研究生 3
博士 4
(5)颜值:满分为10分,最低分为5分,三个人同时打分,最后取平均值。
打分基本标准如表3-4所示:
表3-4颜值打分标准
长相类型 评分档次
长相惊艳、五官基本无瑕疵 9
五官基本无瑕疵、有较强美感但不惊艳 8
五官端庄、长相较好 7
五官有些微缺陷,长相一般 6
五官有明显缺陷,长相不好 5
(6)剩女自我介绍:由于在搜集样本时,剩女自我介绍部分是叙述性描述,无法用计量软件衡量,所以需要对其收集整理进行量化,经过处理,将剩女自我介绍分为四类,分别是:热爱生活类、真诚待人类、积极进取类、期待真爱类。针对这四个变量分别用A~D这四个变量表示,每个变量中有某种表现的标为1,没有某种表现的标为0。
表3-5 剩女自我介绍编码表
剩女自我介绍 介绍分类变量 分类编码
有 无
热爱生活类 A 1 0
真诚待人类 B 1 0
积极进取类 C 1 0
期待真爱类 D 1 0
(7)剩女程度:用剩女年龄减去剩女划定最低标准即27岁后所得数值来作为判定依据,即剩女程度=剩女年龄-27(岁),用所得数值作为剩女程度的赋值数,数值越高说明剩女年龄越大。
四、 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设定
分析数据可知,采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分析,回归模型设定如下
设被解释变量为Y,解释变量分别为X2、X3、X4、X5、X6、X7、X8、X9……
线性回归模型形式:
Yi=β1+β2X2i+β3X3i+β4X4i+β5X5i+β6X6i+β7X7i +β8X8i +β9X9i +……+ui
Yi代表被解释变量
β1代表常数,βi =2、3、4、5……
Xi代表解释变量
(二)数据分析过程
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将颜值、收入差、身高差、年龄差、学历、剩女自我介绍作为解释变量,将婚恋网站作为控制变量,将剩女程度作为被解释变量。然后用SPSS软件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1 描述性统计
为了文章研究的需要,我们对变量进行了一个简单的相关性分析,主要分析各个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相关程度,即年龄差、收入差等与剩女程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如表4-1所示:
表4-1 自变量与剩女程度之间相关性
相关性系数 显著性(双侧)
年龄差 0.433 0.000
收入差 -0.002 0.982
身高差 -0.127 0.072
学历 0.388 0.000
颜值 -0.188 0.008
热爱生活类 -0.067 0.343
真诚待人类 -0.043 0.542
积极进取类 0.058 0.411
期待真爱类 -0.067 0.346
由上表可以看出,自变量中的年龄差和学历对剩女程度有正向相关,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剩女所接受择偶的年龄差越大即剩女比较倾向于选择比自己年龄大的配偶,由此也可说明剩女选择男性的可选择范围变少。颜值对剩女程度有负相关,说明颜值越高的女性剩女的年龄较小,可能原因是颜值越高的女性容易受到男性青睐,更容易脱单。
2 回归模型建立
根据上节的相关性结果,我们主要建立两个模型,其中回归结果如表4-2:
表4-2 样本回归结果
自变量 模型1(剩女程度) 模型2(剩女程度)
年龄差 0.696**(7.211)
学历 0.854**(6.417)
常数 4.128**(5.604)
颜值 -0.278**(-2.692)
模型拟合情况
R2 0.328 0.035
F 48.138 7.247
P 0.000 0.008
注:表格中第一个数值表示的是系数,括号里的数值表示的是t值,**.表示在在0.01的水平上显著。
上表中模型的拟合情况表明模型1的拟合优度较高,相对而言模型2的拟合优度较低,但是仍符合管理经济学对模型的要求,F值表明两个模型都具有统计意义。根据上表建立具体的模型如下:
(1)
(2)
其中,y1表示的是剩女程度;
x1表示的是年龄差;
x2表示的是学历;
x3表示的是颜值。
模型1告诉我们年龄差和学历对剩女程度具有比较显著的影响,剩女年龄差是指剩女年龄与可接受的择偶对象最小年龄之差,剩女年龄差与剩女程度有正相关关系说明剩女择偶时相对不愿接受比自己小很多的择偶对象,这种情况可能就是引起剩女“剩下”的一方面原因;学历是指剩女接受教育的程度,学历与剩女程度也呈现正相关关系,即学历越高剩女剩下来的可能性越大。
模型2告诉我们颜值对剩女程度具有显著影响,但颜值对剩女程度具有负相关关系,即颜值越高,剩女程度越低,剩女的年龄相对越小,这也符合现实现象,颜值高的女性可选择的配偶较多,更容易找到理想的对象而脱单。
通过对样本数据的分析可知剩女的自身条件很好,具有高素质,高学历和高收入,相貌也出众,但因对配偶要求过高而错过了“黄金婚龄”,在婚姻上暂时找不到理想归宿,这些都市大龄女青年就被定义成了剩女。
五、剩女现象分析
(一)自身条件优异,要求较高
部分女性特别是自身条件优异的女性,在选择另一半时也会要求很高,有车有房无负担是必需品,可这些必需品在大多适婚的男子那里却是奢侈品。价高则需求少,无人敢问津。而这部分剩女对理想恋人主观预设标准的固化,使她们坚持择偶的宁缺毋滥,却不掉价。 《2009 年中国人婚恋调查报告》 显示:有 4 成女性坦言自己的择偶标准很高,超过4成的女性坚持不会主动调整与降低择偶标准。
(二)满足需求的女性供给明显比男性供给多
从表5-1中可看出,仅从数量上讲中国目前是男多女少,不应该有“剩女”出现。但这种现象却大量地出现在各大中城市,这就需要从需求的特质上进行分析。从满足需求的特质上来看供给,其实女人是远远多于男人的。从女子法定结婚年龄20岁起,20-24岁的男女比例基本持平,男女比为100.84%;25-29岁阶段则首次出现了女比男多的情况,男女比为99.67%;30-40岁阶段女比男多的趋势更加明显。
表5-1 按年龄和性别划分中国人口数(2009年)
年龄 人口数(人) 男 女 占人口比重(%) 男 女 性别比(=100)
总计 1164986 591871 573115 100.00 50.80 49.20 103.27
0-4 60158 33140 27018 5.16 2.84 2.32 122.66
5-9 63000 34705 28296 5.41 2.98 2.43 122.65
10-14 73359 39749 33610 6.30 3.41 2.88 118.27
15-19 83516 44170 39345 7.17 3.79 3.38 112.26
20-24 87637 44001 43636 7.52 3.78 3.75 100.84
25-29 75481 37678 37803 6.48 3.23 3.24 99.67
30-34 78735 38833 39901 6.76 3.33 3.43 97.32
35-39 106040 52579 53461 9.10 4.51 4.59 98.35
40-44 112356 55862 56494 9.64 4.80 4.85 98.88
45-49 92367 45647 46719 7.93 3.92 4.01 97.71
50-54 84335 42441 41893 7.24 3.64 3.60 101.31
从数据分析看出,满足需求的女性供给明显比男性供给多。而从实际意义上看,为了不过早贬值,许多女人都会选择在30岁以前结婚,因为之后可供他们选择和被选择的机会都会减少。但是,男人却不太一样,他们有比较自由的选择和被选择权,40以上的男人照样可以和20岁的男人争夺一个女人,可能比乳臭未干的小伙儿更具优势。于是男人的年龄阶段被有效地分开,从而很大意义上分散了男人不容易娶到老婆这么一个现实情况的产生,也就出现了剩女相对过剩的情况。
(三)从成本的角度分析剩女现象
1 人力投资成本
由于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的逐步提升,女性的受教育、就业机会大大增加。使得一部分女性有机会获得高学历、高职位,其自身的人力投资成本加大。
2 机会成本
现代社会,一些优秀的单身女性拥有许多选择,深造机会、工作机会、晋升机会。而结婚往往就意味着放弃这些机会,导致结婚的机会成本增加。
3 婚后折旧率
女人最输不起的就是时间,从经济学角度讲,婚后女性的折旧率要高于男性。如花美眷也抵不过似水流年。并且对于丈夫来说,婚后妻子的边际效益是递减的。为了减低婚后的折旧率,一部分女性选择婚前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条件,结果导致人力资本投资成本加大,机会成本也相应增加。随之身价也水涨船高起来,而价格的上涨最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需求量的降低,可选择的对象变少。
总结
随着“剩女”的日益增多,剩女现象正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剩女的存在已成为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问题,剩女的增多会严重影响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它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中国的政治稳定、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从经济学的角度对剩女现象进行分析,认为剩女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这些女性自身条件比较优越但错过最佳恋爱时机、对男方条件要求过高以及过分追求完美爱情等造成的,应大力发展婚介市场,宣传正确的婚恋观,促使年轻人理性对待婚姻。
参考文献:
[1]仲晗.剩女现象的经济学浅析[J].对外经贸,2012,03:140-141.
[2]陈鹤,凌静.从经济学视角分析“剩女”现象[J].中国青年研究,2012,06:78-81.
[3]董祎,华章琳.浅析女权视角下的“剩女”现象[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2,04:85-88.
[4]严俊勇.我国“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南方论丛,2012,03:75-82+92.
[5]高丙吉.“剩女”现象的经济学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0,16:129-130.
[6]于宏,索志林.“剩女”现象的经济学解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0:60-61.
[7]严俊勇.“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及建议[J].特区实践与理论,2013,01:83-86.
[8]谭红.从伦理学的角度探析中国“剩女”现象[D].湖北大学,2014.
[9]时霖霖.“剩女”现象的经济学分析[J].山西农经,2016,01:107-108.
[10]李琦,刘欢.影像盛宴中的苦涩柔情——对近年“剩女”题材电影的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02:154-160.
[11]郑坤,万雅琴.婚姻自由视角下“剩女”问题的法律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6,02:181-182.
[12]姜昕昳.基于信息不对称视角的中国剩女现象分析[J].市场论坛,2015,12:63-65.
[13]张琛.从经济学视角分析我国的“剩女”现象[J].经济研究导刊,2016,02:123-124.
[14]赵楚一.浅析剩女择偶的路径依赖[J].新西部(理论版),2016,06:16+21.
[15]雷晓宇.剩女经济学[J].记者观察,2014,03:38-39.
[16]陈越.我国高性别比下的剩女现象[D].厦门大学,2014.
[17]伦丽.大龄青年婚恋问题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3.
[18]姜俊丰.剩女的概念界定与产生原因文献综述[J].才智,2015,22:310-311.
[19]王吉红.社会生态学视域下的剩女现象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5.
[20]方旭东.相亲:成家通途还是两性区隔——基于对“剩女”的访谈[J].社会科学论坛,2016,06:184-193.
[21]听涛.剩女会消失吗?[J].中国青年,2012,08:4-5.
[22]高修娟.“剩女难嫁”的社会学解读[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25-30.
[23]李沛霖.城市剩女形势令人担忧[J].经济视角(中旬),2011,08:189.
[24]李丹丹. 我国“剩女”成因之思考[J]. 安阳工学院学报,2014(13)
【阳民注】:此文如有抄袭现象请举报,举报邮箱:
Fairtown@hotmail.com;如果你觉得此文优秀,请给予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