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业论坛
6151 7
2009-06-26

创新原理

目录
一、创新——我们的选择
二、创新的特征和作用
(一)什么是创新
(二)创新的特征
(三)创新的作用
三、创新的基本原理
(一)创新的第一原理
(二)创新的第二原理
(三)创新的第三原理
一、创新——我们的选择
茫茫广宇无始无终的自然存在着、演化着。地球只是广宇中微小的自然存在物;人或者人类仅是地球上千万种生物之一。自然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本身不仅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而且是自然界进化的客观产物。当具有自我意识思维与主观能动性的人类诞生之后,人类就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对产生他的自然界以及整个宇宙进行认识、利用,以造福自身。岂今已走过自然、农业进入工业、知识等文明形态。从采摘刀耕的远古到知识价值增值的今天,其动力是什么?
400年前的今天,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向世人庄严宣告:凡不应用新良方者,必将遇到新的邪恶,因为时间是伟大的创新者。
一份颇具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对党的十六大报告关键词进行了检索。结果显示,一个“新”字,先后出现136次,成为整个报告使用频率最多的关键词之一。与“新”字密切联系的“创新”一词,在报告中也出现了99次之多。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指出: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长期持续发展要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力素质的提高。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能力。
胡锦涛同志在2006年新年贺词中说:我们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着力加快改革开放,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努力推动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他还说 “不继承就没有前进的基础,不创新就没有发展的动力”。
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说:国务院根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的精神制定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纲要(草案)》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所创新。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纲要(草案)》的一个特点。要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方针,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全面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十届人大四次会议上温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还说:“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要把加快科技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要以建设创新型国家为目标,……加强国家创新体系……要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动理论创新。”
究竟是什么启动了人类的原始灵性,打开了人类对客观世界进行思索之门?马克思说:“自然界没有创造出任何机器,没有制造出机床、铁路、电报、走锭精纺机等等。他们是人类劳动的产物,是变成了人类意志驾驭自然的器官或人类在自然界活动的器官的自然物质。是物化的知识力量。”
我们可以毫不犹豫地说:推动人类发展的原动力是深隐在人类大脑这块因自然因素与内在需求相结合而导致高度复杂的自然物质之中的创新意思与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原动力,是人类生存进化的内在客观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唯一途径,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必然选择。
1、中华民族近代落伍的原因
回顾整个中华民族文明史,可以断言,由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人类的进步。
1789年,中国人口占世界的1/6,工业总产值已占世界的1/3;
1830年中国工业总产值是英国的3倍;
1842,英国人利用中国的创新成果—炸药、指南针等制造的洋枪洋炮乘船万里打开了中国的国门。
----英国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所著《大国的兴衰
(1)、与农耕经济相适应的农耕文明的制约
长期的小农经济,塑造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平衡心态及其知足常乐求稳怕乱的价值取向,于是开拓的激情和创新的冲动消于无形。
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看天吃饭,周而复始,恒定不变。如:农民“日出而耕,日落而息”。“早期相对封闭的农耕文明一旦进入成熟阶段,全社会对于创新的历史需求就会降低。”

《超越性思维》

举例:车轮子的发展历程。早在47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知道了轮子的用途。3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武王伐纣,已经用上了战车,然而之后上千年的时间再无多少改变。
瓦特获得蒸汽机发明专利的那一年,也就是1769年,有人就开始了设计汽车,1902年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制造出了世界最好的汽车,次年开始扩大生产,并成功将售价由8000美元下降至850美元,从此以后,美国的汽车工业便获得了飞速发展,大批汽车行销世界,年逾百万辆,到1927年时,总销售规模更达到了1500万辆。
1903年7月23日,福特汽车公司在底特律售出第一辆汽车。这辆双缸内燃机汽车是由公司副经理亨利-福特设计的。福特生于密执安州迪尔伯恩。
20多年来他一直试验着制造机动车辆。11年前,身为机械工人的福特在工作之余制成了第一辆相当原始的汽车。
(2)封建专制政治体制的制约。
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中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曾领先于世界,并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 ,如张衡、祖冲之等。
但是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将“以经取士”作为选官的唯一途径后,文化人便被死死地限制在“四书五经”之中,这时便再难产生出求异的思维
从明代的特务统治到清代的文字狱”,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冲动。见于记载的“文字狱”即达七八十起。如此之“文字狱”,怎不使文人心惊胆颤,惟恐哪句话或哪本著作招来杀身之祸,更遑论创新发展了

为潜在的创新力提供良好的机会,这对一个社会来说是生死攸关的事。这一点极为重要…如果社会没有让杰出的创新能力发挥出效能,那就是对其成员的失职。”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
(3)、民族整体创新能力落后。
2000年,上海科技论坛的数据为:中国的科研成果只占世界的1.6%,专利申请仅为0.2%,研发支出不到全球的4.9%。美国在2000年颁发的申请专利数14万件,其中中国人申请119件,日本人为3.1万件,美国人为8.5万件,这种惊人的反差背后是一个民族与民族之间创新能力水平的差异。
总之,农耕文明带来的守成、相对滞后的封建专制的压抑和民族整体不思创新的心态,正是我们近代落伍的成因。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6 16:09:01
2、为什么创新

(1)、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资源匮乏、人口膨胀、环境污染、疾病丛生。

(2)、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严峻的挑战。

人口压力、经济压力、安全压力、资源压力、技术压力、分配压力、创新压力、文化教育压力、国民素质压力、民主与法制的压力。

(3)、以创新为特征的21世纪是一个充满竞争的世纪。

从生产率看,日本是中国的40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中等发达国家是中国的10倍;从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倍,美国是中国的50倍;从人均科技投入看,日本是中国的250倍,美国是中国的300倍。98年全国专利35960件,外国人占61.3%。

总之,因为我们遇到了挑战,我们遇到了竞争,我们别无选择----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

二、创新的特征和作用

(一)什么是创新

1、创新的来历

“创新”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后妃传》中,意思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

新华词典中说创新是抛弃旧的,创立新的。其实,对旧的不完全是抛弃,更确切的应是扬弃。

创新的英文是“innovation”,起源于拉丁语,它有三层含义:更新、创造新的东西、改变。

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认为:创新是有系统地抛弃昨天,有系统地寻求创新机会,在市场的薄弱之处寻找机会,在新知识的萌芽期寻找机会,在市场的需求和短缺中寻找机会。以企业家的精神组织企业的创新活动。

以开创一个新的工业为目标,而不是以发明一个新产品或者修改一个旧产品为目标。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

创新作为一种理论,形成于20世纪。著名的创新学者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熊彼特,在1912年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领域。他从经济的角度提出了创新,认为创新是一种生产函数,实现从未有过的组合。

1912年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先提出创新的概念。他提出“创新”(innovation)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 ,他从企业的角度提出了创新的五个方面:

—产品创新:引进一种新产品或产品的新特性;

—工艺创新: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

—市场开拓创新:开辟一个新市场;

—要素创新:要采用新的生产要素。

—制度、管理体制的创新:实现企业的一种新组织。

在熊彼特看来,一个正常、健康的经济,不是处于平衡状态,而是不断受到新技术的“干扰”。

2、创新的内涵

(1)创新是人类生命体内自我更新、自我进化的自然天性。(生物学角度)

生命体内的新陈代谢、自我更新是生命的本质属性。生命的缓慢进化就是生命自身创新的结果。

(2)创新是人类心理特有的天性。(心理学角度)

探究未知是人类心理的自然属性。反思自我、诉求生命、考问价值是人类客观的主观能动性的反映。

(3)创新是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社会学角度)

人类要生存就必然向自然界索取它的需要。人类要发展就必须把思维的触角伸向明天。

(4)创新是人类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社会学角度)

外在标志是先进的科学技术物化后生产工具的诞生。内在标志是人类大脑思维的高度进化。

(5)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人与自然的关系)

3、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不断拓展对客观世界及其自身的认知与行为的过程和结果的活动。或具体讲,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与发展的活动。

如:人类的工具变迁;邮政工具的变迁;

创新的本质目的:满足人类自身的需要。

创新的主体:人类。

创新的客体: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

创新的过程:不断拓展和改变对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认知与行为的动态活动本身。

创新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

创新的关键:就是改变。

创新的结果:两种。其一物质的,其二非物质的。

如:燧人氏钻木取火;秦王朝的建立;

(二)创新的特征

创新是由人、新成果、实施过程、更高效益四个要素构成的综合过程。是创新主体为某种目的所进行的创造性的活动。它的特征有:

价值取向性;明确目的性;综合新颖性;高风险、高回报性。

1、明确目的性

人类的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特定目的的生产实践。比如:科学家进行纳米材料的研究,目的在于发现纳米世界的奥秘,提高认识纳米材料性能的能力,促进材料工业的发展,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如:航天事业的研究和发展

2、价值取向性

价值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是主体根据自身需要对客体所做的评价。创新的目的性使创新活动必然有自己的价值取向。创新活动的成果满足主体需要的程度越大,其价值越大。一般说来,有社会价值的成果,将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如:伦琴射线与X光透视

3、新颖性

新颖性,简单理解就是“前所未有”。用新颖性来判断劳动成果是否是创新成果时有两种情况:

一是主体能产生出前所未有成果的特点。科学史上的原创性成果,大多属于这一类。这是真正高水平的创新。

二是指创新主体能产生出相对于另外的创新主体来说具有新思想的特点。例如:相对于现实的个人来说,只要他产生的设想和成果是自身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同时又不是按照书本或别人教的方法产生的,而是自己独立思考或研究成功的成果,就算是相对新颖的创新。

二者没有明显的界限,只有一条模糊的边界。

3、新颖性

“一个人若能达到发明或思考对自己来说是新东西的程度,那么就可以说他完成了一项创造性行为”

    ——照相机的发明者爱德华•兰德

“一个三岁的儿童发现他能用积木做什么事情;或者一个六岁的儿童发现他能够把五分钱和五分钱加起来成为什么成果,即使世界上人人都知道这种事情,他也是一个发明家。”

      ——杜威

4、高风险、高回报性

任何一项改革创新都具有很大的风险性,而创新实验的成功,就具有高的社会回报性。

例如:人工牛黄的诞生。

(三)创新的作用

1、满足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2、深化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

3、提高了人类对客观世界的驾驭能力。

比如:高空电线上的积雪清除方法、菌草代木代粮食用菌的诞生、伦琴射线与X光透视 、     放射性元素的发现与核能的利用

三、创新的基本原理

1、创新的第一原理:创新是人脑的一种机能和属性——与生俱来。

如:斯佩里的脑部功能定位说。

大脑是创新的源泉 。人的一切心理现象或者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等都是人脑的一种基本功能,是与人类自身进化而同步形成的客观天赋。

2、创新第二原理:创新是人类自身的本质属性——人人皆有。

如:微软的组织创新。

献身创新事业的人们,创新是人的本性,创新是人类的本质,创新是人类与自然交互影响中形成的一种自然禀赋。

3、创新的第三原理:创新是可以被某种原因激活或教育培训引发的一种潜在的心理品质——潜力巨大。

如:创新学家奥斯本对电风扇的改进希望

人的潜在创新能力一旦被某种因素激活或教育引导,都可能导致巨大创新能量的发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9-1 10:37:50
我怎么这么幸运,刚好流量没有了,刚好就看到这个,感谢楼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10-12 15:52:48
不错,有点意思。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3 01:14:18
写得不错,支持,拜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3-23 12:22:27
扯这么多废话累不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