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经管百科 爱问频道
4312 30
2009-06-26
9%~10%的增长速度也许还能维持10年、20年
《瞭望东方周刊》:可否这样理解,要促进国内消费,一个重点,就是必须促进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
林毅夫:对, 公平,要促进公平,这就必须改革。
实际上,我们在发展过程中,还有许多滞后的改革。像在金融领域、资源领域,还存在着很多的垄断。在其他改革方面,还有很多不到位的地方。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当前这个机遇,推进改革。
像国内最近进行的一些改革,比如医疗制度的改革,方向是对的。如果能把这些瓶颈消除,增长的潜力就大了。
我们9%~10%的增长速度,已经有30年了,也许还能维持10年、20年。
《瞭望东方周刊》:那就是说,在你看来,中国还能创造新的经济奇迹?
林毅夫:当然会是奇迹,30年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我想,中国是可以抓住这个机遇的。我们本身进行的是一种渐进式的改革,不是休克疗法。这有它的好处,那就是稳定,能调动积极性,让经济发展好。
但是,渐进式的改革,也就代表着有些改革没到位,那就要利用机会把那些没到位的改革往前推进。另外,我们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金融领域、医疗保险、环保领域,跟发达国家比较起来,总是比较滞后,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推动这方面的发展。
对中国来讲,这个危机也给我们帮助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机会。比如,中国通过发展来解决通货膨胀的经验,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来消除瓶颈的经验,对其他国家就有很大的帮助。这样的知识也是全球共有的财富。
另外,中国储备丰富、资金相对雄厚。一方面,自己可以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走出去,到国外投资。我们是一个资源短缺的国家,到国外投资,一方面,帮助了资金短缺的资源丰富国家;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获得资源。
再有,我们人均GDP已达到了3000美元。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在国内已没有比较优势,那就应该转移到海外去,转移到比我们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方去,这也是一个机遇。对我们的企业来讲,这是在创造第二春。
我们的产业还要进一步升级。我们有那么多的外汇储备,还可以利用当前时机到国外去购买相关技术。我觉得这都是互利双赢的,也有助于解决当前的危机,创造共同发展的机会。
《瞭望东方周刊》:我记得上次专访的时候,你指出,中国对外投资的重点,最好是技术和资源领域,而不应该是金融领域,现在看法是否有所变化?
林毅夫:我还是这个看法,道理很简单,国外金融业的发展阶段跟我们的发展阶段不一样。
中国应下大力气在环保、能源、社保、医疗领域
《瞭望东方周刊》:这一年中,你去许多大学以及研究机构发表演讲,人们非常关注你,当然也关注你背后中国经济的发展经验。许多人对我说,现在危机是中国的一次机遇。你怎么看呢?金融危机会促进中国采取哪些改革?
林毅夫:中国人讲的“危机”,就是既是危险也有机遇。我想这个词,现在国际上也都知道了。
事实也就是这样。比如说,我们在1998年的时候,碰到东南亚金融危机,当时的挑战和现在非常接近。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从1998年到2002年的5年中,正是由于这个政策,通过增加投资、扩大消费,在通货紧缩的状况下,我们的经济增长率维持在年均7.8%的水平。中国是当时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这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之所以能够这样,就因为当时我们的积极财政政策消除了未来发展中的瓶颈。比如说交通,就讲高速公路,1997年我们有4700公里,到2002年,达到了25100公里。还有港口,我们利用那段时间,修建了很多机场、航运港,消除了中国在空运、海运上的瓶颈。还有电网改造、通讯,那段时间也有了长足发展。
随着中国发展瓶颈被冲破,中国发展的潜力就得到了更大的发挥。
中国从1979年到2002年,年均增长率是9.6%。当时许多人都认为,不可能保持这么长时间的高增长,因为日本的高增长只维持了20年,亚洲四小龙也只维持了20年,以后都降到年均7%~8%以下。
但我们中国,从2003年到2008年,年均增长率则达到了10.8%。
这就是当时我们抓住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创造的一个机遇。我们当时不仅是在基础设施上进行投资,还进行了许多改革。住房改革,“抓大放小”,都是在那个危机时期推出的。
有一些改革不太成功,但总的来讲,当时的政策还是成功的。这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我觉得,目前这场危机是同样的状况。我们还可以通过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消除经济发展的瓶颈,推动一些该改还没改的地方取得进展。
像我们这次推出的4万亿元的积极财政政策,30%用在了环保、节约能源方面,这就是针对我们的瓶颈。当然,投资中的一大部分还是在基础设施方面,现在的交通瓶颈跟过去不一样,所以就偏重铁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另外,我们在社保领域,在医疗领域,还有很多欠账,所以应利用这个机会,通过积极财政政策,政府下大力量,进行这方面的投资。
还有改革的问题。我们连续这么多年对外贸易都盈余,且盈余那么多,储备不断增加,当然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也要看到,我们投资跟消费之间的不平衡,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收入分配不均,也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这些事情都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我跟佐利克不久前共同撰写的一篇文章,就指出了这个问题。如果你的收入分配越来越不平均,消费就不能增长起来;消费增长不起来,储蓄就会很多;储蓄很多,投资就会很大;国内消化不了,就必须出国,就会导致贸易盈余越来越多。
“中国经济将可能最早见底”
《瞭望东方周刊》:哪一个经济体会最先复苏?
林毅夫:我想,中国经济可能最早见底,因为中国的财政状况较好,外汇储备较多,我们积极财政政策的干预力度,如果从比例来讲,现在是全世界最大的。
另外,中国有1998年的经验,我们在“化危为机”方面,是有经验的。
所以,你看我们采取的投资,在节能、减排等环境保护项目上面,占到了30%。基础设施、卫生教育,这些都是我们的瓶颈,我觉得这些投资会很有效。
第一季度中国工业生产已出现了回升;经济发展的速度,与年度相比是有下降,但以季度来比则出现了上升。
但是,中国经济会不会很快恢复到2008年以前的两位数的增长,这就不是一个国家能实现的,必须有赖于全球经济的复苏。我估计,中国经济维持7%~8%的增幅应该没问题,今年没问题,明年也没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那会不会出现W型的恢复呢?
林毅夫:我想,这会是小的W型增长,不会是大的W型增长。因为你本来从10%以上的增长率降到8%,差不多有3个百分点下降,以后经济增长可能会有所波动,但应该在7%~8%之间波动。要恢复到9%以上的增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这不是一个国家能解决的,而是全球的问题。
我想,新的问题,就是产能过剩,这是一个实体经济的问题,现在出口下降,就是因为产能过剩。
危机的性质, 到今天已经出现了变化,我们当然关注金融业,但同时必须关注实体经济。
前两次的G20峰会,主要关注的还是金融业的问题,虽然G20声明要求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但是各个国家认识并不统一,决心也不够大,所以力度有大有小。我觉得,下一次G20峰会,注意力应更多地放到实体经济上。
《瞭望东方周刊》:我记得上次采访你时,你谈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教训,一个很大的启迪就是要着眼长远,不要用一个泡沫替代另一个泡沫,换作中国人的说法也就是要有“忧患意识”。在当前经济形势下,要对哪些问题保持这种忧患意识?
林毅夫: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应该认识清楚。对目前的危机,我们相对来讲是游刃有余,因为财政有盈余,外汇储备庞大,让我们有很大的政策空间。但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点头脑必须很清楚。
中国经济的发展,就是对世界经济最大的贡献。一方面中国发展了,促进世界财富增加,对世界贫困的解决贡献就大,因为中国的人最多。另一方面,中国发展后,就会给其他国家提供市场和机遇。而且中国的很多经验,不管是在发展方面,在转型方面,还是在解决危机方面,都可以和其他国家共享。
但是中国还存在许多问题,我们必须很清醒、很有决心地继续解决这些问题---我前面谈到的收入分配问题,改革滞后所带来的收入分配不断恶化的问题;金融、资源等领域存在垄断的问题;还有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社会领域,在医疗、社保相对滞后;以及环境问题,一个快速发展的国家,发展和环境之间必须取得协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9-6-28 08:07:00
如果能保持二十年,那不GDP是现在的六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6-28 09:24:36
奇迹能否持续是个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1 13:19:40
中国的硬需求上去了,也就是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大幅度提高,但是软需求比如消费相对比较低,需求不平衡,需要政府加大力度改变这样的状况,经济增长才可持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4 22:07:21
这只是一种静态的臆测,没有考虑其他的约束条件:比如资源的有限性、制度变革的瓶颈。说明林的发言中政治水分还是挺高的。但也指出了一项现实性的问题:必须促进收入分配方面的公平。但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成了一个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现在各利益方的不对称战争是愈演愈烈,如果不能从制度层面进行调整和控制,社会动荡也就为期不远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4 22:17:02
读不懂的中国经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