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x专栏:中国农村金融
英国《金融时报》Lex专栏 2009-06-26
中国的农村银行业似乎是一个不容错失的机遇:7亿潜在储户,其中绝大多数人从未接触过信用卡或者标准的可变利率抵押贷款。
问题是他们中很少有人确实想要这些产品。由于收入不确定(多数人是农民或者随时可能被解雇的农民工),他们往往会把积蓄存在信用合作社、邮政银行网点,或者中国农业银行(Agricultural Bank of China)。维持这3.5万家信用合作社过去未曾带来喜悦:2002年,信用合作社的不良贷款率达到37%。
但这并没有吓倒外国银行。倘若如周四传言所称,西班牙桑坦德银行(Santander)确认正与中国建设银行(China Construction Bank)洽谈成立一家农村银行合资企业,投资者可以预期听到更多“缩小收入差距”之类的套话,附和行业监管机构的说法。就像近期汇丰(HSBC)、花旗(Citi)和渣打(Standard Chartered)启动的农村银行开业项目一样,运营规模会很小——去年底,107家农村银行(多数由中国本土银行拥有)的贷款余额为33亿元人民币(合4.83亿美元)——至于实际回报,则几乎提都不能提。净息差将受到严密关注,而亏损可能比外资银行在本土市场所忍耐的限度高得多。
但中国是一个做好事可能有好报的市场。中国银监会(CBRC)注重忠诚:瑞银(UBS)和苏格兰皇家银行(Royal Bank of Scotland)今年早些时候为修补资本充足率,出售了各自在中资银行的所谓“战略”股份,这样的“利用”行为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这不是一个银行业梦想者施展身手的地方——银行只能在获准的时候,做自己获准做的事。但投入资本支持中国政策目标的外资银行明白,假以时日,它们会有得到回报的公平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