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经济史与经济思想史
2006-1-19 21:06:00
数学作为一种语言,是比自然语言组织思想实验要严谨得多的有力武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10:08:00

的确,我觉得数学只是在阐述一些经济学理论时比较方便吧~~在阐述经济学的理论和思想时,只要是能够把道理说清楚地东西都可以用,现在我觉得学好历史和政治对一些经济现象和理论的理解以及自己产生一些想法都是应该有好处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1-23 10:51:00
现在的学习被一个个大学弄得高度专业化了,不要以为学习专业以外的东西都是浪费时间吧.一门学科当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诠释,在于个人的修炼,与所谓的"大势所趋"又有什么关系...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4 13:57:00

放弃数学

你们将失去基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2-26 16:25:00

经济学的数学化是一种正常的趋势,经济理论本身比较抽象,理论化,而引入数学工具,既可使经常理论更加通俗,又可依据事实数据或严密的数学推理加以证明.

各学科发展至今日已没有严格的学科界限.学习任何一门学科已不可能只学习其本身,而必须对相关的其他科学也要有所涉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3 04:58:00
同意楼上的观点,确实需要时间的考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6 22:40:00

数学是象牙塔内的游戏

经济与数学的结盟使经济学长得精致了,却也对现实世界越来越束手无策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1 04:20:00

数学的威力是强大的,现在就后悔原来数学没有认真学好,回头再补,真苦!

但是目前数学的表现能力与挖掘能力又是有局限的,关键首先还是要能真正善于思考,发掘现实中点滴事物后面的内涵与规律..

现在也有人用"巴莆落夫的狗"的方法研究经济学,条条大道同罗马,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2 21:27:00

经济学原本就是从理性的角度来考察世界,这已经先天的注定了它对现实的认识只能是一种抽象,而且是将许多很重要的因素抽象掉了的认识。要想真切的认识现实世界,它需要更多的考虑抽象掉的因素,而不是一味的向数学化发展。

向矢志统一社会科学的熊彼特致敬!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3 10:20:00
经济学的数学化说明了经济学作为科学的自我意识的迷惑。经济学作为科学将何去何从?我觉得,数学化不是一条正确的道路。尽管数学化能够使经济学更加精确更加清晰,但那也只是一种表象的精确和清晰。如果镜子里照出人不是自己,再清晰也只是一种谬误。经济学本身的特点注定了它无法用一个精确的东西表述自己。反对经济学的数学化绝对不是因为害怕数学的繁琐,而是因为这种数学化所付出的代价让人困惑。经济学应当有自己的出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4 20:09:00

有人说,一篇不含数学推导的经济学论文,不是一篇好论文!

我们暂且认为有一定的道理吧!

但是不能为了卖弄学问而大肆倡导数学,一篇论文下来都是数学公式,

而是用在真正需要的地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18 11:15:00
社会科学需要的是深刻的思想,而不是表面上的数学形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3 03:30:00

现在的经济学论文,少了数学模型就显得没有技术含量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5 00:04:00

审慎地运用数学.

我想杨小凯的超边际分析的方法对分工思想的"复活",就是数学和经济学的发展不同步的一个例子.

经济思想\数学形式化,作为学习经济学的两只拐杖,缺一皆不利于经济学的传播和发展.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7 00:56:00
数学的作用在于有助于学术研究的积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3-29 15:15:00
经济本来是动态系统。目前我们的初中级经济学教材主要还是研究静态参数,因而使用数学较少。动态经济学是经济学与自控理论的结合,如引入状态方程等,数学含量较大,可以使用MATLAB等软件进行经济系统仿真分析。对于动态参量的描述,人的自然语言难以描述,应当借用数学这个语言工具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1:46:00
以下是引用小白鼠在2005-10-19 18:18:00的发言:

学数学需想象力,世界却是真实的。经济学数学化只能使她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好在不是所有的经济学家都主张数学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2 23:05:00

[原创]现代经济学及经济学教育

现代经济学及经济学教育

今年上半年,学校开始给我们开设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原本以为应该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却是因为如此的推崇数学以至于忘记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这种感觉在看了贾根良先生的《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一文后,感觉尤其强烈。因为我了解到除我们目前所接受的经济学理论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当有用的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着,比如德国罗雪尔开创的历史学派,凡勃伦、康芒斯的老制度学派,门格尔开创的奥地利学派,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学派则长期的被我们的一种逆反心理所压制)等等。可是看看我们的课程安排,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只是被传授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尤其又是“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经济学。之所以我反对这种形式的经济学教育,是因为它如经济思想史家马克.布劳格所说:“现代经济学是‘病态’的,它日益成为了一种为自身而所存在的智力游戏,不是为了实践的结果。“为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布劳格先生的话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去看一下聂辉华先生的《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这篇文章可谓是总结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下所要求的论文的创作模式的典范。 按照他说的那么去写,你肯定能够写出好的论文来。但那是一种盲目的接受。容易形成一种为了学问而学问的学习、写作方式。当看到聂辉华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我对经济学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我们将来的经济学家秉承的还是一个经济学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趋向。“克莱默和考兰德对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状况:这些年轻的和未来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或者对经济学文献没有兴趣。他们精明的感觉到,在经济学这个专业上的成功主要是取决于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聂辉华先生在他的那篇获得热烈推崇的文章中教导我们要按照西方主流学报的经济学论文的标准将经济学论文用导论、综述、模型、检验、结尾几个部分表达出来。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学术刊物《经济研究》上的文章也基本上是采用的这个范式。值得提出的是,《经济研究》上的经济学论文就秉承了国际标准而使得其中的数学论述变的极其的繁杂,曾经甚至看到几篇文章在后面附录有数学公式的证明。难道数学家躲在屋子里去研究的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数学理论还要我们的经济学家来开创、证明吗?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想,在这个思维下,我们的经济学家是不大可有时间去将经济学理论试图实践的,也不大可能去演习其他的社会科学,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的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家的工作已经变成了修正数学模型、为了学问而学问,而不是试图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更不是试图让大众理解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正是这个转变,使得经济学家的声望扫地。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尤其严重。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的学科发展推动下,经济学已经由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处于象牙塔底部的位置钻到象牙塔的上层——与现实脱节了——似乎成为了一门类似哲学的抽象思维的学科,而不是像物理学那样寻求事实的检验的学科。在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于找到了好工具时,社会却在批判经济学家们的所作所为。以至于英国有一首流行音乐的标题叫做:“请不要和我谈论现实,我们是经济学家。”这是对经济学家的莫大的讽刺,是经济学家的悲哀,更加是人类社会的悲哀。经济学的数学目的化导致的可能是经济学走向穷途末路,而如果我们的经济政策过度的试图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那么将可能导致人类经济行为的混乱。
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开创一直到20世纪初,经济学家们一致在谈论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虽然他们不能给出一个“什么是经济学”的共同认可的规范性认识。正如莱昂内尔.罗宾斯所言:“大家(经济学家)都在谈论同样的东西,却对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意见不一。”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马歇尔、达文波特、坎南、贝弗里奇等经济学大家对经济学给出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识:经济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学科。然而,现在占据经济学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是脱离现实的和数学形式化的经济学。经济学试图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的这一正常状态和目的观念,被经济学家试图使自己方便的采用术语性的隐喻所破坏。而在现代经济学中,这个术语并不是经济学的概念性术语,而是作为工具引入的数学。那么,为什么数学会如此深入的介入经济学的研究中呢?如钱颖一教授所言,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的各种数学模型和图象模型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帮助我们深入的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钱颖一先生接着解释说:第一,数学模型可以将前提假定描述的一清二楚;第二,数学作为与逻辑学同样的一个严密的理性的工具,它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第三点就是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者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但钱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考虑到一个事实,一些原本学数学的人加入到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并且带来了新的数学理论、数学分析工具,而这可能更加方便数学模型的建立(钱先生自己就是学数学的)。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著名的奖项的颁发方向就具有了一个极强的引导性的作用,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在数学大规模运用以后而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我们的参照系(reference)或者基点(benchamark)去思考、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否牢固?我想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很有可能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个“现代化的陷阱”而变的只会修正模型了。上个月邓正来先生的演讲就至少证明了法学家在这个方面是走在了经济学家们的前面,至少存在一些法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个只有哲学家们才会去思考的问题。
一个没有足够文化基础的所谓的社会科学家想去研究社会科学,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这天方夜谭的事,恰恰就发生在了我们的经济学领域?!我甚至想断言,眼下的现代经济学家就像是那些仍然生活在柏拉图的“自然洞穴”里的人却幻想自己走出了“自然洞穴”的可笑的人一样。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惟有像列奥.施特劳斯和王小云教授们那样去演习经典文献才能够真正把握学科的真正精神,甚至是把握知识世界的本质。
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不仅仅是当前与国际接轨(确切的说是与美国接轨)的潮流下的一种盲目,也是我国经济学界的虚浮。搀杂着教育行政力量的介入作用,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将永远只能沉沦为一门培养“过街老鼠”式的经济学家的教育。看看最近可能是在误解丁文良教授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话后,《中国青年报》所作的那个令人寒心的调查吧!你就会知道了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是多么的失败!
当Post—autistic economic movement(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在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发展到了作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堡垒的美国方兴未艾的时候,我们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我们的教授们却没有透露一丁点的信息。是教授们也不知道呢还是知道了故意不告诉我们?如果是不知道,那么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行为将如何产生呢?如果是知道了而不告诉我们,那么是因为像新古典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987年度获得者索洛说“新古典主义的支持者们意识到了新古典主义的问题之所在”这个原因吗?难道我们的经济学家也是意识到了那些问题的根源之所在而怕那些异端的经济学说会攻破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而不对我们讲?而对于我们学生们的无知,我们只能去指责以前的教育体制了。康德讲:“教育是由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进行的。” 更何况我们在以前没有被进行启蒙教育,没有被塑造,没有被教育的我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置于感性认识下而木然的接受训诫。儒家的道统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已经被否定了,于是我们就将其一棍子打死了——我们也就没有了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负了我们将近100年,他们不是好东西,当然他们的东西也就不是好东西了,于是我们也就一棍子打死了——我们也就缺乏了一个了解外面的机会,仍然是幸福而又懵懂的生活在红旗下,成了红旗下的蓝蚂蚁。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别怕,我们还有共产党,还有马克思的思想。可是经过苏联人加工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经过共产党的咀嚼,剩下的还能有什么?但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它所演变、发展的一系列的衍生物,可是作为被咀嚼下来的东西,它的养料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就像买东西一样,没有经过比较是不会轻易的买的,学马克思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从小到大,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那么经济学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形态呢?按照我所赞同的H.李凯尔特的 “质料的分类原则”来划分,那么“在科学中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形成概念的方法:一种是把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数学就采用这种方法,它所注意的只是现实的量的方面,而不关心现实的质;另一种是把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历史学就才用这种方法,它以分割现实的连续性为代价而保持现实的异质性。”
经济学的教育走入了一个烂胡同。早在1896年,马歇尔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就透出了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因为他不敢像早他半个世纪之前的古典主义的那些经济学家那样洋洋自得的自信经济学的发展前途。而马歇尔的这种无助的不自信的根源在哪呢?不仅仅是因为马歇尔本人的终极研究目标是生物经济学而不是他所加以阐扬和精化的那些他自己都不以为然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而且也是因为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学发展的一些问题,也是经济学教育的问题。他敏锐的意识到如果只是专注着经济学领域的东西和只是强调运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将使我们的经济学家的头脑变的十分脆弱。或者是陷入一种只具有无聊的运用术语的智力游戏中去!可惜的是,我们后世的经济学家们却没有认真体会马歇尔的深层次的话语,而只是将他的《经济学原理》摆在桌面上。凡勃伦说:“在其论证和节约脑力的手段上,这个隐喻是有效的,而且比使用它们的人所预想到的更为有效。”正如凡勃伦说的一样,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个有效的隐喻了。最终的结局却是缺乏足够文化素养的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在大量的使用数学工具的时候走入了历史设置的一个陷阱,并且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所以,它需要改革。国内的经济学教育是在改革,可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和理念却是如此的落后和不合世界潮流。我想那些倡导经济学教育改革方向的人根本就是一些没有主见的人。如此下去经济学教育的改革也将是会变成新世纪式的“洋务运动”,将是会一出历史的闹剧。
对一系列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我试图去总结,最后我得出了一句话: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思考那些构筑真实世界的被规定的意义,于是人们正在被按照一个似乎被作为既定的程式培养成一种进行社会生产的工具。人们变成了小丑,在历史面前丧失了曾经让我们大放光彩的智慧和理性。面对纷繁错综的指数增长状态的知识我们显得如此的手足无措,于是我们等待别人来替我们思考。从小到大都没有被教育如何去认识自己的我们却试图用自己那缺乏信仰的、贫瘠的大脑去自救,虽然不乏会有人能够冲出红色、黄色、黑色而走向那蓝色的理性。但是只有很少的这些通过精神自救而摆脱不成熟状态的迈着切实步伐的人如何能够去拯救只能缓慢获得启蒙的公众呢?如此,那我们的民族怎么办?我们的国家怎么办?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3 03:08:00
以下是引用宗棠在2006-4-22 23:05:00的发言:
现代经济学及经济学教育

今年上半年,学校开始给我们开设经济学的专业基础课。原本以为应该与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紧密结合的经济学却是因为如此的推崇数学以至于忘记了历史学、社会学、政治学。这种感觉在看了贾根良先生的《中国经济学发展的西方主流化遭遇重大质疑》一文后,感觉尤其强烈。因为我了解到除我们目前所接受的经济学理论以外还有其他的相当有用的的经济学理论存在着,比如德国罗雪尔开创的历史学派,凡勃伦、康芒斯的老制度学派,门格尔开创的奥地利学派,新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学派则长期的被我们的一种逆反心理所压制)等等。可是看看我们的课程安排,我们就会发现我们似乎只是被传授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尤其又是“以研究市场经济的行为和现象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经济学。之所以我反对这种形式的经济学教育,是因为它如经济思想史家马克.布劳格所说:“现代经济学是‘病态’的,它日益成为了一种为自身而所存在的智力游戏,不是为了实践的结果。“为了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理解布劳格先生的话中的意思,我们可以去看一下聂辉华先生的《如何创作经济学论文?》。这篇文章可谓是总结我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下所要求的论文的创作模式的典范。 按照他说的那么去写,你肯定能够写出好的论文来。但那是一种盲目的接受。容易形成一种为了学问而学问的学习、写作方式。当看到聂辉华先生的这篇文章时,我对经济学的未来充满了忧虑。因为我们将来的经济学家秉承的还是一个经济学数学形式化的发展趋向。“克莱默和考兰德对美国顶尖大学研究生的一项调查,揭示了一个耸人听闻的状况:这些年轻的和未来的经济学家们对经济或者对经济学文献没有兴趣。他们精明的感觉到,在经济学这个专业上的成功主要是取决于数理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的知识。”
聂辉华先生在他的那篇获得热烈推崇的文章中教导我们要按照西方主流学报的经济学论文的标准将经济学论文用导论、综述、模型、检验、结尾几个部分表达出来。国内顶尖的经济学学术刊物《经济研究》上的文章也基本上是采用的这个范式。值得提出的是,《经济研究》上的经济学论文就秉承了国际标准而使得其中的数学论述变的极其的繁杂,曾经甚至看到几篇文章在后面附录有数学公式的证明。难道数学家躲在屋子里去研究的不需要用数据来检验的数学理论还要我们的经济学家来开创、证明吗?这是我所不能理解的。我想,在这个思维下,我们的经济学家是不大可有时间去将经济学理论试图实践的,也不大可能去演习其他的社会科学,也就丧失了生命力的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家的工作已经变成了修正数学模型、为了学问而学问,而不是试图解释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更不是试图让大众理解现实世界的经济问题。正是这个转变,使得经济学家的声望扫地。这种现象在我们中国尤其严重。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的学科发展推动下,经济学已经由与现实联系紧密的处于象牙塔底部的位置钻到象牙塔的上层——与现实脱节了——似乎成为了一门类似哲学的抽象思维的学科,而不是像物理学那样寻求事实的检验的学科。在经济学家沾沾自喜于找到了好工具时,社会却在批判经济学家们的所作所为。以至于英国有一首流行音乐的标题叫做:“请不要和我谈论现实,我们是经济学家。”这是对经济学家的莫大的讽刺,是经济学家的悲哀,更加是人类社会的悲哀。经济学的数学目的化导致的可能是经济学走向穷途末路,而如果我们的经济政策过度的试图建立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上,那么将可能导致人类经济行为的混乱。
自真正意义上的经济学由亚当.斯密开创一直到20世纪初,经济学家们一致在谈论现实世界的经济现象,虽然他们不能给出一个“什么是经济学”的共同认可的规范性认识。正如莱昂内尔.罗宾斯所言:“大家(经济学家)都在谈论同样的东西,却对正在谈论的是什么意见不一。”事实上也正是如此,如马歇尔、达文波特、坎南、贝弗里奇等经济学大家对经济学给出的定义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识:经济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经济现象的学科。然而,现在占据经济学统治地位的新古典经济学却是脱离现实的和数学形式化的经济学。经济学试图解释现实的经济问题的这一正常状态和目的观念,被经济学家试图使自己方便的采用术语性的隐喻所破坏。而在现代经济学中,这个术语并不是经济学的概念性术语,而是作为工具引入的数学。那么,为什么数学会如此深入的介入经济学的研究中呢?如钱颖一教授所言,作为现代经济学的分析工具的各种数学模型和图象模型的力量“在于用较为简明的帮助我们深入的分析纷繁错综的经济行为和现象”。钱颖一先生接着解释说:第一,数学模型可以将前提假定描述的一清二楚;第二,数学作为与逻辑学同样的一个严密的理性的工具,它可以防止漏洞和谬误;第三点就是应用已有的数学模型或者数学定理推导新的结果。但钱先生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考虑到一个事实,一些原本学数学的人加入到了经济学领域的研究,并且带来了新的数学理论、数学分析工具,而这可能更加方便数学模型的建立(钱先生自己就是学数学的)。在这个问题上,一些著名的奖项的颁发方向就具有了一个极强的引导性的作用,比如诺贝尔经济学奖。但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些建立在数学模型上的经济学理论,尤其是在数学大规模运用以后而出现的经济学理论作为我们的参照系(reference)或者基点(benchamark)去思考、发展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是否牢固?我想我们的经济学家们很有可能没有去想过这个问题,因为他们已经陷入了这个“现代化的陷阱”而变的只会修正模型了。上个月邓正来先生的演讲就至少证明了法学家在这个方面是走在了经济学家们的前面,至少存在一些法学家们意识到了这个只有哲学家们才会去思考的问题。
一个没有足够文化基础的所谓的社会科学家想去研究社会科学,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而这天方夜谭的事,恰恰就发生在了我们的经济学领域?!我甚至想断言,眼下的现代经济学家就像是那些仍然生活在柏拉图的“自然洞穴”里的人却幻想自己走出了“自然洞穴”的可笑的人一样。在知识爆炸时代的今天,惟有像列奥.施特劳斯和王小云教授们那样去演习经典文献才能够真正把握学科的真正精神,甚至是把握知识世界的本质。
我们的经济学教育不仅仅是当前与国际接轨(确切的说是与美国接轨)的潮流下的一种盲目,也是我国经济学界的虚浮。搀杂着教育行政力量的介入作用,我们的经济学教育将永远只能沉沦为一门培养“过街老鼠”式的经济学家的教育。看看最近可能是在误解丁文良教授批评国内经济学家的话后,《中国青年报》所作的那个令人寒心的调查吧!你就会知道了我们的经济学教育是多么的失败!
当Post—autistic economic movement(经济学改革国际运动)在法国、西班牙、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甚至发展到了作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堡垒的美国方兴未艾的时候,我们对此却是一无所知的。我们的教授们却没有透露一丁点的信息。是教授们也不知道呢还是知道了故意不告诉我们?如果是不知道,那么我们与国际接轨的行为将如何产生呢?如果是知道了而不告诉我们,那么是因为像新古典主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1987年度获得者索洛说“新古典主义的支持者们意识到了新古典主义的问题之所在”这个原因吗?难道我们的经济学家也是意识到了那些问题的根源之所在而怕那些异端的经济学说会攻破现代经济学的基础而不对我们讲?而对于我们学生们的无知,我们只能去指责以前的教育体制了。康德讲:“教育是由前一代人对后一代人进行的。” 更何况我们在以前没有被进行启蒙教育,没有被塑造,没有被教育的我们?!从小到大我们都是被置于感性认识下而木然的接受训诫。儒家的道统在五四运动的时候已经被否定了,于是我们就将其一棍子打死了——我们也就没有了仁义礼智信;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欺负了我们将近100年,他们不是好东西,当然他们的东西也就不是好东西了,于是我们也就一棍子打死了——我们也就缺乏了一个了解外面的机会,仍然是幸福而又懵懂的生活在红旗下,成了红旗下的蓝蚂蚁。什么都没有了,那么我们该怎么办?别怕,我们还有共产党,还有马克思的思想。可是经过苏联人加工过的马克思主义,再次经过共产党的咀嚼,剩下的还能有什么?但是我们从小到大一直都在学习“马克思主义”以及它所演变、发展的一系列的衍生物,可是作为被咀嚼下来的东西,它的养料实在是太少了。而且就像买东西一样,没有经过比较是不会轻易的买的,学马克思的东西也是一样。所以从小到大,我们什么都不知道。
那么经济学到底应该有什么样的形态呢?按照我所赞同的H.李凯尔特的 “质料的分类原则”来划分,那么“在科学中出现两种截然相反的形成概念的方法:一种是把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改造为同质的连续性,数学就采用这种方法,它所注意的只是现实的量的方面,而不关心现实的质;另一种是把现实的异质的连续性改造为异质的间断性,历史学就才用这种方法,它以分割现实的连续性为代价而保持现实的异质性。”
经济学的教育走入了一个烂胡同。早在1896年,马歇尔在剑桥大学的演讲中就透出了对经济学发展的一种比较悲观的态度,因为他不敢像早他半个世纪之前的古典主义的那些经济学家那样洋洋自得的自信经济学的发展前途。而马歇尔的这种无助的不自信的根源在哪呢?不仅仅是因为马歇尔本人的终极研究目标是生物经济学而不是他所加以阐扬和精化的那些他自己都不以为然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理论,而且也是因为经济学家已经认识到经济学发展的一些问题,也是经济学教育的问题。他敏锐的意识到如果只是专注着经济学领域的东西和只是强调运用数学作为分析工具,将使我们的经济学家的头脑变的十分脆弱。或者是陷入一种只具有无聊的运用术语的智力游戏中去!可惜的是,我们后世的经济学家们却没有认真体会马歇尔的深层次的话语,而只是将他的《经济学原理》摆在桌面上。凡勃伦说:“在其论证和节约脑力的手段上,这个隐喻是有效的,而且比使用它们的人所预想到的更为有效。”正如凡勃伦说的一样,经济学家们也开始大量使用这个有效的隐喻了。最终的结局却是缺乏足够文化素养的新古典的经济学家们在大量的使用数学工具的时候走入了历史设置的一个陷阱,并且是一个致命的缺陷。
所以,它需要改革。国内的经济学教育是在改革,可是我们改革的方向和理念却是如此的落后和不合世界潮流。我想那些倡导经济学教育改革方向的人根本就是一些没有主见的人。如此下去经济学教育的改革也将是会变成新世纪式的“洋务运动”,将是会一出历史的闹剧。
对一系列的教育现象和社会现象,我试图去总结,最后我得出了一句话:在知识爆炸的时代,人们迷失了自己也忘记了思考那些构筑真实世界的被规定的意义,于是人们正在被按照一个似乎被作为既定的程式培养成一种进行社会生产的工具。人们变成了小丑,在历史面前丧失了曾经让我们大放光彩的智慧和理性。面对纷繁错综的指数增长状态的知识我们显得如此的手足无措,于是我们等待别人来替我们思考。从小到大都没有被教育如何去认识自己的我们却试图用自己那缺乏信仰的、贫瘠的大脑去自救,虽然不乏会有人能够冲出红色、黄色、黑色而走向那蓝色的理性。但是只有很少的这些通过精神自救而摆脱不成熟状态的迈着切实步伐的人如何能够去拯救只能缓慢获得启蒙的公众呢?如此,那我们的民族怎么办?我们的国家怎么办?

呼!总算见到明白人了.

按照霍奇逊的观点,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化,只是方法论上还原论的表现之一,或者如何梦笔同志所言是方法论工具主义.两人都对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化提出了尖锐的批评.霍氏认为,数学无法处理新奇,何氏更是给予了心智以本体论的地位.

当我看到初学经济学朋友,在没有判断能力的情况下,执着于对数学的追求,感到心痛万分;当我看到所谓的经济学家,志在构建让人看不懂的数学模型,脱离现实问题时,感到百般无奈.钱颖一先生让人理解的"现代经济学",田国强教授填空式的"洋八股",难道就是经济学教育与研究的目标与道路?请允许我用不雅的词回答一下:扯谈!

还是老杨说得好,模型做得让人看得不懂为荣,看得懂为耻的态度,是有问题的!

数学对经济学是用的,但是数学形式化的教条主义,却让人们忘记了,或者有意去忘记经济学是社会科学.社会因素是不能完全化约为数量的,即使对量最精确的度量,也无法理解质的因素.这种局限性即使随着数学的发展也无法克服,因为人类心智也是世界的构成部分.例如斯密所说的资本是用于取得收入的资产,由物质资料构成,李斯特就加上了国民精神这种无法计量的因素,难道我们可以否认后者的重要性吗?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4-23 18:25:4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5 07:40:00
熊彼特说:如果在历史、统计、理论3种方法只能选一种来研究经济学,那么我将选择历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4-25 11:17:00
数学化是科学化的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7 17:32:00
数学化是必要的,但不是经济学的全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7 18:12:00

对于经济学中滥用数学基本上是国内某些人的误解。经济大家的经济学中的数学运用都是为了经济论证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7 19:18:00

不知道哪个经济学家说过,当代的经济学是最有可能象物理学那样发展的非理工类学科.这句话以意味着,经济学中定量的数理分析将是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经济学离不开定量分析,不然就不能说明到底哪个投资对象更值得承担投资的机会成本.可是,如果经济的思维过多的充斥了数学的思想,经济学就很容易脱离现实的思维方式.叫数学家来研究经济学,我们就很难想象陈景润这样自理生活能力有限的人能在经济学领域取得成绩.

任何研究工具的使用都应当有限度,同时注意同其他方式的比较.本人不反对通过高深的数学解释经济学,但是,如果学术是无法推广的高深的"天书",那么学术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6-17 19:19:28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6-17 23:05:00

这篇论文比较全面地考察了数学对经济学产生的影响.

经济学游走于科学与艺术之间!

55813.pdf
大小:(299.83 KB)

 马上下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4 04:21:00
许多获诺奖的经济学家根本就不懂数学,文章中也没有数学模型啊,不是一样将经济学的道理阐述的很明确吗?“数学模型”只是工具和形式而已,可以用也可以不用,因人而异,因需要与否而异,我觉得最好是能不用就不用,为什么一定要形式化?教条化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9 14:48:00
数理化倾向是简化经济现象的一种必然结果,同时这个结果又进一步强化了经济研究的前提。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5 06:48:00

不走数字化,经济学该如何发展,当然要走数学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5 13:45:00
以下是引用leiqiaoliang在2005-11-29 0:44:00的发言:

对于这个话题我以前一直认为经济学数学化向既然是主流经济学研究的一个较明显的方向,所以我们就也要向这方向前进。直到近来到复旦听了复旦经济学院华民老师的一场报告,其中就有他对于这种倾向的看法。听后我觉得很是有理,也就把我的理解表达如下:西方经济学研究的这种技术化倾向有其必然的原因,因为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其制度相对比较完善,至少在短期可以假定制度是既定的,所以其研究就侧重于运用技术手段,如先假设变量,构建模型(计量模型,数学工具)来求出个最优解,用华老师的一个比喻:就是算出到底投资面包的预期收益高还是投资于汽车。而中国的现状至少不应该仅仅停留在这样的决策上,有更严重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华老师讲到的中国当前的信仰缺失,在市场经济中人们没有了道德底线,人变成了可怕的在欲望支配下的动物,没有良心,没有道德;其次中国的制度改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能否突破改革的瓶颈就要看改革的推进力度及程度,制度高于技术。 从这些论述中看来,我认为并不反对西方经济研究中技术应用,而是背负经世济民,寻求中国经济改革出路之责任的经济学家们如果仅仅停留技术上算术是远远不够的(中国的现实问题的更高决策可能不是到底生产面包还是汽车),我们同时还应鼓励学者们还能从立足中国的现实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来发展对中国经济改革有借鉴意义的经济学知识,我认为对中国的经济学家们这是最具挑战性的。

看了回贴,还是觉得这个提到的制度问题是关键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7-27 11:23:00
数学是经济学的基础,运用数学工具去帮助分析经济原理,但如果成为言必及数学,那就本末倒置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