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地区l城轨产业链:传统政府主导投资跟随地产周期,商业模式创新有望进入脱离行、地方融资平台加快清理,地铁建设出现了放缓趋势。认为城市轨道交通投融资具有资金需求大、经济效益低、投资周期长、资金回收慢等特征:传统的融资模式严重依赖政府。但由于城轨网线成熟后具有稳定的现金流和46%不断改善的收益率,加上综合运营(+物业等)的附加受益,国内城轨融资和31%商业模式有很大的创新空间,未来利用PPP等工具社会资本有望接棒政府成
15%为推动城轨建设的新主力,城轨也将进入独立地产周期而高速成长的新时代;为多渠道多元化的建设投资方式。近几年,随着BOT、BT、PPP等新兴融地方政府资金紧张延迟地铁修建速度的现象大幅降低,认为未来几年这批项目的释放将大大加快全国地铁修建的进程。在截至目前的PPP入库项目2-3万亿元,PPP等新模式可贡献约一半,成为地铁“新黄金时代”的新主力。而地铁产业链景气度的显著提升,地铁车辆将最为受益,年均新车采购量有望达到接近1万辆、较2015年上升约190%;
地铁+物业,开启地铁高盈利想象空间,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在世界范围内,港铁是少有的一家真正实现盈利的地铁运营公司,“轨道交通+物业”模式是其成功的核心要素。根据香港地铁公司2014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01亿港元,实现扣非后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53.8亿港元,净利率达到38%,主要盈利贡献来自车站商务和物业租赁等附加服务。而在国内其他城市,已经看到“轨道+物业”的先进模式正在快速复制,深圳地铁、绿城、万科等巨头均在试水,尤其是深铁将其清晰地定位为未来发展战略的重点,而重庆、宁波、南京、深圳等越来越多城市也在PPP时代为地铁投资商提供上盖物业的商业机会。更好的盈利模式,让城市轨道交通形成自我造血、良性循环的可持续发展良好机制,也将对社会资本形成更强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