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学(理论版)
805 0
2016-09-13

高家,全球顶级投行GS的叫法。北京一群在高家工作过的老帽儿,给自己前东家起的名。因为老帽儿们都被高家洗脑过,有合规意识,咖啡馆、酒吧里,我们聚到一块的时候,都是称呼“我们高家”。高家,即亲切,逼格又高。”




江湖上有很多高家的传说,各种有关高家的成功秘诀,比如,像精神支柱一样的高盛14条业务原则,阅读量有几十万条以上。此处不讲陈词滥调,讲的是高家人才管理的绝杀技“馒头社交”


“馒头”即mentor

“馒头”就是英文mentor的译音,英文发音像馒头的声音,是“导师”的意思,也是“师傅”意思。


“馒头社交”就是用师父-徒弟mentor-mentee的机制,在金融机构内做为社交工具,作为金融机构人才培养的重要补充。




两类“馒头”


两类“馒头”:“官方馒头”和“非官方馒头”

一般员工入职2-3个月,熟悉环境后,就可以开始馒头计划。

导师分为“正式”和“非正式”的导师。正式的一般是由你的老板推荐的,老板有责任帮助你推荐和联系导师。通常老板推荐的都“老哥们”,提前需要打好招呼,就类似咱们北京人“嘿,哥们,帮我照顾一下呀”。


正式的导师都是输入到系统的,和人力考核系统连在一起的,高家的IT好强大,连“馒头社交”也有一个系统的管理者,提醒你,“你的馒头社交匹配好啦”。


在中国,金融机构的“张老师”或者“林师傅”,都是班组里或者部门直属的领导。但是高家的选导师规则,一般不能是你的直接上司,官称就是“不是您的报告路径”,年底到了,“非正式导师”也不给你写评议,不负责提升和加薪。这个游戏规则与众不同吧?但是为什么大家乐此不彼呢?


这个游戏最精彩的部分就是“非正式馒头”,师徒关系合法的逍遥与系统外。一不用录用系统中,二不用老板裹挟,三自己的馒头自己挑。真是逍遥呀。


所以高家允许大家选多个“馒头”,一般人员,选个老板推荐的,做正式的馒头;(给老板面子),再自己给自己选一个“非正式馒头”,选择关键是“有用的”,先帮着自己活下来。




和“馒头”约会

一般都和自己的导师约吃饭,喝咖啡,是一件私密的事。不需要报告的。一般一个月一次,频率还挺高的,也可以紧急约会,一般馒头都不拒绝。


和“馒头”说什么呢?

当然主题就是活下来,然后才是升官发财。

在高家,每个人都是人尖儿,加上每年的5%的performance leave末位淘汰,对于新人来说,所以活下来是第一关键。要活下来的工作状态,就得精神放松,自信通达,抓住机会,少犯错误。所以你是可以和馒头说任何你的担心的挑战。




导师三大功效

三大功效:垃圾桶,指南针和转换起

第一,导师是“垃圾桶”。要做到精神放松,在高压工作下,第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出气筒”或者“垃圾桶”:得有个发牢骚和说别人坏话的地方。高家要求当导师原则,不能泄密,这一条让mentee们有安全感。  


第二,导师是“指南针”。和导师说出野心、抱负,诸如“当官发财的梦想和计划”,高家鼓励大家“激进工作“agressive”和过度沟通“over-communication”。所以导师都会你的支持者,并会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告诉您实现的路径。  


第三,导师是潜在的“转换器”。没准儿,机会一来,就转到导师团队啦。这类成功案例的确发生过。




二姐的“馒头”社交经历

二姐进入高家,第一个年头和第一份岗位在Securities Ops中后台工作。老板亚洲“IPO King”,男性,是一个极好的人,当然不只对二姐好,是对每个人都极好。所以团队中的很多小朋友都视老板为“馒头”,像山一样可以依靠的老板。


二姐就是比较二,对这种雨露均洒的“馒头方式”发起挑战,要另辟蹊径啦。  


二姐选馒头逻辑:选“权威派”

“有权威”就是比较可以say no的,有话语权的。谁找馒头的不找个厉害的,那不是浪费炮弹嘛,而且符合公司原则。


寻找“权威姐”

当时高家刚刚进入中国,中西管理模式冲突比较大,公司强化洗脑“One Firm,One Culture”,权威姐某些在邮件中对问题的yes和no的回答,就成了One Culture的标准答案啦。都标准答案啦,还不是我的“权威姐”?!二姐定位了自己的权威姐。


幸福的二姐,“权威姐”答应啦,“权威姐”成为二姐进入高家的第一位“馒头”,还有竞姐气质有点像郎平,也是重要因素。


二姐开始了和权威姐的“馒头之旅”,历时近三年。托老板得福,第二年,二姐获得提升。但是在金融危机2008年,一轮一轮残酷裁员,有互相揭底残杀的惨烈势,“权威姐”正直且诚恳地给了二姐“良心建议”,不能互相揭底残杀,诸如“不能在背后捅别人”。可见馒头的专业性。


“权威姐”升职了,换了部门,也不方便了,主动地吃了一桌散伙饭,但是我们仍旧互相联系,就像闺蜜知道你的的好多秘密,不用在她面前装逼,最后多了一个好朋友。


二姐后来有了海峰科技,变成了一票人的“馒头”


二姐还得继续找馒头,继续找可以倒垃圾的人。已经是第三年了,喜逢新COO履新,可以直接找了COO当馒头啦。COO是个情商极高的老板,好日子也来了,帮着履新的COO做了些大项目,处理了一些困难事,二姐基本上有了公司地位。


这时,开始给别人当“被馒头”了。有一段时间,被4-5选中当馒头。这个是引以自豪的事情。高家的大老板说过,在高家手下管四个人,就是大老板啦。当时二姐负责的团队远远超过四个人啦,再加上四个mentee,也是大老板啦,呵呵。但是这个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有了势,才聚人。




COO又升职了。新中国的CO-CEO履新了。此CO-CEO不是等闲之辈,智商超高,看出我是个不惜力苦干的二姐,对我非常好。但是对我的指导也非常的另类。


记得第一次一起吃饭,他说“在高家,要像高家”。我恍然大悟,才知道这么高级的领导原来是我的“形象设计师”呀,膜拜。我和形象设计师一直保持很好的关系,一直到离开高家。现在一直联系,我把他当好友。


选美国来外老板做“馒头”

二姐选过2个老外做mentor都是很棒的老板。一个是盐湖城的,一个是芝加哥;一个负责财富管理,一个负责资产管理的销售管理。都是因为接“中国龙”项目的缘。中国是战略市场,我帮着他们团队,拿下了两个中国金融牌照,一个是代销,一个是资管,他们也尊重我,我也尝尝老外当mentor的滋味。最高兴的,甚至有机会可以投靠他们的麾下。




选馒头的最佳境界,把馒头变成自己老板

这是最成功的“馒头社交”的最佳境界,这个在高家绝对有成功案例。其实这样就活下来啦,而且会活得很好。因为换部门是高家鼓励的,叫Mobility换岗,叫change改变,尤其是成本低的向成本高的部门换岗。至少省猎头费,找人难度也从高的变为低的。


再说说“当馒头”的经验

第一个深刻体会,你越有话语权,别人越选你当mentor。


当mentor第一次就遇到棘手问题。

第一次就遇到真诚的问题:“馒头,我今年怎么可以多拿奖金?”。经我一番指导,最后mentee获得比较满意的奖金,还有满意明年的加薪。


总结馒头的三大功能:

高家的“馒头”社交可以提供一个“出气孔”,一个“指南针”,一个“转换器”。让更多的高级员工把经验、文化分享只会给初级的员工,让大家都紧紧和公司绑在一起。


真正裁员,馒头也救不了你

真正裁员的决定都是直属老板和直属老板的老板决定。但是真正裁员的时候,直属老板认为业绩不好的员工,即使有更多的馒头也救不了你。所以哪些经常和喝酒泡吧的人是安全的,所以高家要求mentor要平衡这种关系。


馒头社交没有可复制性

高家的“馒头社交”是一个管理体系,是欧美导师文化的延伸,是以诚信文化为基础,不是小团体、小阴谋。除了“馒头社交”,还有在人力资源部设立了具有超强权利的“员工关系部”,来均衡权力。谣传,如果高家的老板被三个员工ER啦,当年升级基本无望。


“馒头社交”已深入到高家“实习生项目”、“女性项目”等多个项目。高家把馒头社交,发展到“不“馒头”不能活”的境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