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存者偏差” 又叫做“死人不说话”。 人们往往给成功者戴上光环,以为他们的行为导致了他们的成功,其实也有可能他们的做法是错的,只是幸存下来了而已。因为没有幸存下来的人可能做法是一样的,只是没有机会出来讲(哪怕讲了也不会有人听)。 为啥叫“死人不说话”呢?这个比喻来自医疗领域,只有活下来的人有机会出来鼓吹治疗是多么的有效,死去的人没有机会出来争辩。 此规律也适用于金融和商业领域。存活下来的企业往往被视为“传奇”,它们的做法被争相效仿。而其实有些也许只是因为偶然原因幸存下来了而已。 在日常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我亲戚吃这个药好了”或者“我一个朋友去昭找了这个老中医”等等。不管你的亲戚和朋友和你关系如何好,如何值得信任和尊重,在客观规律面前他们都是等同的。疾病和医药不会因为你的喜好而照顾或者偏袒你的亲朋。 如何应对呢?最明显的办法当然是让“死人”说话。双盲实验设计和详细全面客观的数据纪录都是应对“幸存者偏差”的良方。所谓“兼听则明”也是这个道理,抛掉对个案的迷信,全面系统di才能克服这个偏差。
作者:程毅南
链接: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1949175/answer/19938682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幸存者偏倚(Survivorship bias)是一种常见的
逻辑谬误(所以我说叫“谬误”而不是“偏差”),意思是
只能看到经过某种筛选而产生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筛选的过程,因此忽略了被筛选掉的关键信息。这东西的别名有很多,比如“沉默的数据”、“死人不会说话”等等。
空战的例子这样解释:简单来说,专家根据返航飞机翼部和尾部等位置中弹最多的特点,判断出,如果要强化飞机装甲,应该强化翼部和尾部。但如果仅仅根据返航的飞机上的弹孔分布,来研究该加强飞机的哪部分时,就忽略掉了“飞机被击落”这个筛选的过程。也就是说,能返航的飞机都是躲过防空炮火筛选的、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们多中弹于翼部和尾部,而油箱和驾驶员仓位完好,这恰恰说明翼部和尾部不是致命伤,不应该加强;而油箱和驾驶员仓位受伤的飞机,基本没有活着回来的,因此油箱和驾驶员仓位才是真正致命的地方,这些部位受伤的飞机却因为被击落而被筛出研究样本,从而变成了“不会说话的死人”,或“沉默的数据”。
(其实我倾向于认为这样的研究确实存在过,请见Patrick Blackett和他的Operational Research,在二战中确实涉及到这样一个对于飞机弹孔的研究:
http://en.wikipedia.org/wiki/Patrick_Blackett)
再举个例子,如果仅仅通过研究大学生来探究高中教育的问题,那就忽略了高考这个筛选器:没有通过高考、没有考上大学的人,他们才是在高中教育真正出现问题的人,而他们不在大学生的研究样本中。
现在看很多人在知乎上讨论的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也有此类逻辑谬误。大多数知乎网友的观点和见闻,大多来自于你们能接触到的,可以在网络传播、可以通过新闻媒体扩散的信息,而那些没什么人传播、上不了新闻,却天天发生的事情,我们都不了解。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这个意思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