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009-7-8 08:41:31
如果任由市场自己作用,达到10%左右的通胀是可能的。
但政府时刻关注的一个指标就是CPI,所以政府一般式不允许这样的,必然会通过货币政策进行调节。虽然现在的主流是刺激内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08:54:58
目前看,产能过剩比较严重,需求导致的通胀可能性不大,但是资本市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就有独立于实体经济运行的能力,因此在流动性超级宽松的情况下,大宗商品及资产泡沫将会产生,中国的通胀有两个源头:一是房地产泡沫产生带动的其他行业的价格上涨;二是作为产业链条最上游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成本推动型的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09:49:04
曼昆的经济学原理有一条“当政府发行过多的货币,就会造成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0:05:49
应该考虑一下需求对cpi 的影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失业普遍存在,即使没有失业的人群,实际收入也减少了30%-40%。说明这时人们的需求能力下降了很多,所以这时候不会发生通胀,相反有通缩的可能。
“通胀预期,外资潜入中国准备抄底,这些都是弥天大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5月28日尖锐的指出,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在根本没有任何通胀迹象。消费价格指数比一年前还要低,工资增长由于高失业率而几乎停止,当前显而易见的危机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我们不得不想到,现在的通胀恐慌制造行为的目的很可能是政治性的,绝大多数言论来自于一群经济学家,他们对于减税造成的赤字完全没意见,当政府开始花钱挽救经济颓势时,他们却突然变身成财政政策的批判者。

  克鲁格曼其实是在提醒市场,制造通胀恐慌是别有用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0:40:20
目前中国的形式不容乐观,好多问题尚待解决。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0:42:41
肯定会超过6%的,投了那么多的钱,鉴于世界的经济形式,央行是无法回笼的,肯定会超6% 。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0:54:08
论据拿不出,小菜鸟就来说一下自己的感觉吧,
一年之内不会出现高通胀率(7%以上),但是18个月之后,当繁荣逐步来临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已经失去对通胀的控制,10%以上都是很有可能的。
我是小菜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1:25:07
香港经济导报的报道称,中国5月工业品出厂价格(PPI)同比下降7.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CPI)同比下降1.4%,虽然PPI与CPI同比双双下降,但CPI月环比增幅已经连续三个月为正值,PPI环比也连续两月出现上涨,这既被不少人诠释为经济回暖的信号,也成为通胀预期的担忧。

  通胀风险仍在

  不只在中国,通胀警钟也在世界范围被拉响,国际清算银行29日发布年度报告,敦促各国政府在经济复苏露头时“立即”停止经济刺激项目,以避免扭曲市场和增加通货膨胀风险。

  美联储前主席艾伦.格林斯潘为《金融时报》撰文表示,全球股市的向好显示了经济复苏的信心,这将是十分巨大的推动力,但如果想要“实现美妙前景”就要“致力消除短期的通缩威胁和更远期的通胀威胁”,他表示,通胀是未来更大的挑战。

  格林斯潘认为,如果政治压力致使央行不能及时控制其膨胀的资产负债表,那么到2012年通胀就会重现,如果市场预期,货币供应量会在长时期保持高企,通胀的出现还会再提前一些。通过公共部门债务为美国经济提供的融资大增以及美国政府未来十年大得惊人的支出承诺,将成为美国潜在的通胀危险因素。

  与美国面临的问题相似,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在经济危机过后出现生产能力过剩的情况,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在经济恢复的初期不会立即转化,因而在经济回复生产能力总体过剩的初期,不会出现消费拉动型的通货膨胀,加之通缩的形势尚未完全过去,因而通胀即刻到来的可能性不大。

  但这并不意味可能通胀的风险毫不存在,考虑流动性、产出缺口、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农产品价格、猪肉价格等影响通胀水平的因素,中国通胀诱因潜在力量仍不可小视。随着国家一系列刺激经济政策的实施,特别是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实体经济反弹趋势明朗化,CPI、PPI数据很有可能从下降变为上升,成为很多经济学专家近期的预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资源性大宗商品进口国,是全球铁矿石、铜、天然橡胶和大豆的最大进口国,是原油的第二大进口国,中国投资为主的经济增长模式,对于大宗商品、原材料价格的上涨较为敏感,但在这些商品的定价方面,中国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伴随着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作为生产加工大国的中国生产成本提高趋势不可逆转,这将成为中国输入型通胀的重要推动力。

  瑞信的董事总经理、亚洲区首席经济分析师陶冬认为,由于中国的商业银行在其它国家信贷紧缩的时,大规模向企业借钱,这使得中国提前出现复苏迹象,同时也使得中国通胀压力可能比其它国家来的更早。他认为,由于现在仍然存在就业压力和产能过剩,短期内过多的流动性主要表现为金融资产价格上涨,他预计,明年底中国通胀将达到4%-6%之间,主要由粮食价格和原材料价格上涨带动。

  渣打银行中国首席经济学家王志浩认为,中国通胀在2011年前不会成为大问题,由于在中国很多部门依然存在产能过剩,出口趋势依旧不振等情况,将会对价格产生向下的压力,但中国房地产市场可能会出现泡沫。

   房价推起通胀前浪

  今年年初,中国内地一向疯狂的楼市经历了低迷期,就在最近开始渐渐回升,在经济并没有完全回暖的今天,什么力量推动楼市上涨?经济并未回转情况下的楼市繁荣,使得楼市的小阳春以及小阳春后续受到颇多质疑,相反,大部份观点认为,中国楼市又开始吹泡泡了。

  今年上半年,内地楼市极度低迷,开发商为了“不掉价”,自导自演出排长队买楼的虚假繁荣,4月后,随着国家支持房地产业的政策出台,早前积攒的刚性需求终于按捺不住,释放出来,楼市急速升温,一个个竞标“地王”相继出现,买房者蜂拥而上抢购,背后什么力量在驱动呢?首先对通胀的预期也成为一个重要的驱动力,不少投资者抱着保值的心态买楼,其次较低的利率使得社会上闲散资金增加,需要投资渠道,投资房地产成为投资者心目中保值投资的好渠道,而银行对二套房贷的悄然松动,也使得买房的热情再度被调动。

  谢国忠曾表示,房地产价格每平方米平均价与工资比例,如在3倍以上基本都是泡沫,而中国现在高于3倍的地方很多。中国很多年轻人成家都是家里三代凑钱买房子,这就反映房价过高的现状,虽然有需求,但买不起,这并不正常。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2:15:45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中国不可能脱离世界其它国家的经济萧条一枝独秀,高位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3:36:16
预计是8%,但现在6%都成了问题,其实现在不是多少的问题,而是政府和企业怎么继续经营,维持现在已经不错了,还想增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5:32:09
唉,皇上不急太监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5:53:23
同意jiancho的观点!

这是一场数字游戏,代价是通货膨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6:14:40
英国《金融时报》转载了德国《图片报》对施泰因布吕克的采访。

施泰因布吕克在采访中对各国政府和中央银行采取的过度宽松货币政策和大规模经济刺激措施表示担忧。“我担心世界各地那些依靠巨额债务支撑的危机应对措施,”施泰因布吕克说,“这些措施可能在为下一场危机铺路。”

施泰因布吕克说,大量资金注入资本市场,难以被市场再吸收,这将形成长期通胀压力,还可能催生新的资产价格泡沫。

“通胀短期内不会出现,”他说,“但从中期看,我们必须开始考虑如何从经济体系中抽出我们注入的数以十亿美元计资金。这对各央行而言将是一种特殊挑战,包括欧洲中央银行。”
中国目前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大量的信贷资金没有进入实体,而是进入资金和资本市场,通胀压力很大,前一段时间一直说还有降息空间,但央行是不会操作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6:51:14
弗里德曼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今年的货币信贷量骤增,而GDP增长疲软,银行系统正常不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由此推知cpi会大幅走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8:15:09
“经济刺激计划应继续”

据路透中文网昨日报道,此次与会人员包括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家,以及部分部委的高级官员等。

其中一位参会人士在接受电话采访时称,与会专家们普遍指出,在美国经济没有明显好转,外部需求未来二三年仍将维持低位的艰难时期,中国已出台的宏观经济政策仍应继续执行。

与会专家均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出现企稳回暖的好迹象,但也出现信贷增长过快及全球流动性宽裕所引发的通胀预期等,如何制定下一步政策,成为中国经济在金融危机导致外部需求严重受挫后,能否持续保持高增长的关键。

国家统计局定于16日公布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等宏观经济数据。外界普遍预计,今年二季度GDP增幅会回升至7.5%.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8:27:08
需求和就业不足,经济下滑,用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刺激经济,这种政策就如同教科书中写的一样,必然导致通胀;通胀率会有多高,我们没法统计数据,如果你相信官方的数据,那官方的统计肯定不会是恶性的,在年初的政策出台就定好了的;如果你自己统计数据,也缺乏权威性,你如何让我相信?
所以这个辩论的问题是个伪问题,应该辩论的是政府会不会发布恶性通胀的数据?
你相信政府的数据吗?我相信中央政府的数据,不相信地方政府的数据!(其实结果一样,让我自己欺骗一下自己!以表示我还活着!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8:45:24
难道大家没有看到会有经济不景气的可能吗?
何谈物价上涨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8:54:32
通胀估计暂时不会,通缩倒有可能,cpi已经连续数月为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19:59:11
我想高通胀率起码是市场信心恢复之后的事情了吧。现在需求这么疲软,通胀短期之内不大可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20:34:34
国家扎进去市场这么多钱,可以拉动需求,但是不可避免的物价水平肯定会大幅上扬!
6%应该不在话下,呵呵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21:23:30
今年的夏粮丰收已成事实,食品供给稳定,猪肉价格仅仅是没进一步下滑。
央行在公开市场同时对28天回购和91天回购品种进行了正回购操作
28天和91天正回购量分别为900亿元和800亿元,正回购操作总量高达1700亿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8 23:03:22
rdhui97 发表于 2009-7-8 10:05
应该考虑一下需求对cpi 的影响。金融危机尚未见底,失业普遍存在,即使没有失业的人群,实际收入也减少了30%-40%。说明这时人们的需求能力下降了很多,所以这时候不会发生通胀,相反有通缩的可能。
“通胀预期,外资潜入中国准备抄底,这些都是弥天大谎。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克鲁格曼5月28日尖锐的指出,我们必须意识到现在根本没有任何通胀迹象。消费价格指数比一年前还要低,工资增长由于高失业率而几乎停止,当前显而易见的危机不是通胀,而是通缩!我们不得不想到,现在的通胀恐慌制造行为的目的很可能是政治性的,绝大多数言论来自于一群经济学家,他们对于减税造成的赤字完全没意见,当政府开始花钱挽救经济颓势时,他们却突然变身成财政政策的批判者。

  克鲁格曼其实是在提醒市场,制造通胀恐慌是别有用心。”
能否继续深入分析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05:52:19
经济胖子 发表于 2009-6-29 08:55
随着美元及其他主要货币的不断增发,中国极有可能是输入性通胀
如果内需仍就没有打开,长期来看有滞涨的风险。
牛人能给个具体点儿模型解释吗?咱咋没从ASAD模型看出滞胀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07:38:55
美元贬值,人民币对美元不升值,通货膨胀是早晚的事,高膨胀可能性很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07:45:22
通胀本身不是一个命题,他不过是一个工具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0:12:03
对通货膨胀现象的看法
1\通货膨胀现象是广泛存在的.
(1)即便是在物物交换时代,每种交换物的交换标准不断地在改变.当交换标准上升,按照现在的看法,也就是出现了通货膨胀.更何况人们后来采用金属或金属替代物来进行交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换过程中量的标准更具有灵活多变性,从这个角度讲,经济生活的局部总是存在着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
(2)人们每天都在劳动,不论是从劳动价值论讲,还是要素投入看,我们每天都在使用各种资源生产大量的商品.需要的商品就继续生产下去,不需要的就被抛弃.总的看来,人们每天都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生产我们的财富,现阶段我们衡量财富的方式是用货币.机器大工业后,人类每天的生产大于消耗,同时也就需要更多的货币来表现不断增加的商品财富.社会净增加的货币需求的数量得不到满足就会以其所代表的单位财富量增加来实现.即价格上涨.除非人类不再进行生产,亦或人类停留在自然经济中,否则商品价格上涨是不可避免的.
2\通货膨胀的危害性
(1)既然通货膨胀是广泛存在的,我们也不必惊慌.早在上个世纪前期,已有多位经济学家对通货膨胀做了细致的分析并提出了有效的解决措施.如弗里得曼的货币控制法,凯恩斯的宏观管理政策.我们也可以借鉴指数法把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和工资用指数联系起来,也可以减少通货膨胀的压力.
(2)通货膨胀率在多少时会有影响?4%吗?中国实际的通货膨胀率大于10%,甚至更多.其实目前的中国正处于生产投资旺盛期,物价上涨是理所当然的,10%的通货膨胀率并不影响中国经济的正常发展,反而会有适度的经济刺激作用.上世纪60年代后期,日本通货膨胀率高达20%,虽然日元贬值了,但总体经济形势良好.
(3)在中国目前的通货膨胀并不可怕,问题的根源还在于体制改革的不完善上.即便现在从立法上给改革规定标准和计划,但使改革成为观念和意识还需要我们坚持改革并把改革的思想传播出去.假如我们的社会人心稳定,和谐至上,万众一心,总会有什么经济危害呢?最大的经济危害就是束缚人们的思想不让人民思考不让人民自由劳动,让劳动人民挨饿!所以,通货膨胀是人为的现象,只要坚持稳定的局面,坚持发展的理念,不断改革,经济就能发展,社会就能进步.
但就今年的经济政策和政府的控制力度来看,物价还会稳定,CPI增长不会超过6%!
重在参与!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0:14:13
5%到8%左右吧。货币供应量M的增长最终会反映在价格水平P和Y(GDP)上。17%左右的M增量,扣除8%左右的GDP增长,考虑到有部分资金漏入资本市场(股市),粗略估计在P上升5-8个百分点。一已之见而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0:17:43
已经没有精力辩论了,只是表达一下意见:钱放出去了,不是那么容易收回来的,据说货币有粘性,,那么从哪里开始回收就是个问题了,一年之内通胀机会不小.而且要发作多半是10%以上的通胀.两年之内概率更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0:27:14
世界即将面临另一个大麻烦。当上一个泡沫破灭后,世界各国政府没有关注改革,而是力图制造一个更大的泡沫来解决问题。在通胀出现前,这个策略会起作用。随着通胀预期增强,它的效果便会受到威胁。当通胀在2010年出现,另一场海啸不可避免。

  如果你是个投机者,并有信心在冲击到来之前退出,那么,这就是你的市场;如果你认为这个市场是真实的,那么,你就正在犯错误,并应该尽快退出;如果你进入市场后,一再地赔钱,那么,你应该远离这个市场.

增加流动性或者印钞票会导致通货膨胀。投资效率越低,通货膨胀出现得越早。

  中国有很大的机动空间:政府债务低,银行系统存贷款比例低,家庭部门杠杆率低。当然,公司部门的高杠杆值得担忧。国家有强大的购买力,这在巨额外汇储备和持续的贸易顺差中反映出来。如今可选择的办法,反映了过去在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方面的成功。但是,这两方面都遇到了困难。因此,中国应该谨慎地将资金投向那些来未能带来收益的项目上,而不是投在仅仅能提高即期GDP的非生产性项目上。

  即使中国有足够的财力,也应该谨慎花费,因为未来挣钱的难度加大了。很容易就能提高生产率和出口能力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因此,中国应该尽早收紧货币政策。在2008年12月至2009年4月五个月里,中国的银行信贷增长了20%。如果保持这一速度,信贷年增长率将达到50%。上一次信贷如此快速增长是在1992年,它导致了失控的通货膨胀。如果通货膨胀再次出现,将比上一次更难解决。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实行紧缩货币政策以控制通胀时,出口的快速增长维持了经济增长。这次就没有那么幸运了。

  如果通货膨胀出现而经济仍然低迷,政府可能不愿充分收紧来冷却通胀,这可能导致长时间的高通胀、低增长。对中国、美国和世界来讲,滞胀的风险很大。最初信贷激增对稳定经济是必要的,但是,持续下去可能带来更多的负面影响。为今年GDP多增长一两个百分点,甘冒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风险,是不值得的。

  在今年剩余的时间内,银行信贷应由非常宽松转向中性。中性意味着银行信贷与GDP的比率应该保持不变。例如,现在的银行信贷是37万亿元人民币,是GDP的1.2倍。如果名义GDP每月增加2000亿元,今年增长8%,那么,银行信贷应该每月增长2400亿元。4月新增贷款从此前四个月的月均1.4万亿元,下降到6400亿元,但相对中性的标准来讲,仍然太高。货币收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我看来,中国应该更多地着眼于提高供应方的效率,来保持高增长。未来十年里,全球经济增长很可能比过去慢很多。中国需要更高的效率,才能达到同样的增速。效率的提高不能依赖固定资产扩张。过去的问题是规模小,设备陈旧。现在,这两点都不再是问题,中国大部分工业似乎都是装备精良,但苦于产能过剩。

  今后,效率的提高是一个系统或者激励问题,而不是投资问题。因为是微调而不是蛮力使生产率提高,是市场的力量而不是政府干预能提升效率。

  许多人认为,美国和发达国家发生的事情,表现出了市场经济坏的一面,因此,中国不应该再朝市场经济发展。这是从当前的金融危机中得出的错误结论。市场仍然是激发企业用最低的成本交付最好的产品的最好工具。其他所有的体制都已经在促进繁荣上失败了。然而,市场要正常运转,也需要监管。比如,需要有食品安全标准,确保行业正常发展。监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使市场更有效率地运转,而不是取代市场。

  一些经济体,像美国、英国,十年前过多地放松了管制,为当前的危机埋下了隐患。中国经济则是被政府过度监管和控制。当前危机的教训对中国的政策走向没有意义,中国的市场要变成“太自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现在过多的流动性刺激,可能导致今后的通货膨胀。对中国来讲,是放慢货币供应的时候了。政策着眼点应该转向扩大家庭部门的消费,提升供应方的效率。否则,在接下来的数年里,中国将要承受低增长和高通胀。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9-7-9 10:28:09
在资本市场呈现回暖之势的当下,通货膨胀已俨然成为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略显复苏苗头的实体经济之上。在通缩阴影尚未完全隐去之时,对通胀预期的争论成为市场分析人士争论的热点。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最新发布的第二季度中国宏观经济报告表示,未来6个月,中国有出现通缩急剧逆转为通胀的风险。

  CPI环比暗示通胀临近

  《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昨日(6月29日)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总需求在波动中的缓慢提升与潜在总供给在前几年投资驱动下的快速增长,决定了中国物价水平在近期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但流动性的泛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反弹以及通货膨胀预期的逆转可能使中国出现通货紧缩突然逆转。

  CPI环比数据很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从今年3月份以来,CPI月环比一直保持0.2%~0.3%的负增长。“不过据我们的测算,季节调整后CPI环比数据从今年3月份起,已经进入一个比较平稳的阶段。”刘元春说,“季节调整后CPI环比数据在3、4月份均为正值,虽然4~5月环比有所波动,但三个月增长年率也显示消费者价格已经呈现上升趋势,据此判断通货紧缩已接近尾声,处于变异的边界时期。”

  同时,货币政策也成为看高通胀的一大原因。瑞士信贷最新报告显示,由于货币政策持续宽松,该机构已经调高了对中国2010年的通胀预期,从之前的2.5%调高至4.1%。

  中国人民大学的报告也表达了类似观点。一般而言,货币供给和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而货币供给大约会在1~2个季度之后传递到通货膨胀当中。

  虽然CPI环比呈现抬头之势,但是“在信贷增量同比大增的时候,中国物价水平同比仍然保持负增长。这一反差更说明未来通胀压力加强。”刘元春表示。

  摩根大通:核心CPI不会大涨

  对于未来通胀预期,摩根大通则指出,CPI不会大涨,核心CPI更不会大涨。摩根大通一位分析师对《每日经济新闻》表示:“我们对2010年CPI的预测为2.8%。从中国多年的规律来看,核心CPI不会大涨。食品价格上涨将成为CPI升高的主要原因。”

  对此,刘元春也表示,中国食品价格占CPI的权重达到34%,高出发达国家20点左右。因此,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的飙升对中国价格的影响要高出2倍多。

  “明年3、4月份将成为中国CPI大涨最危险的一个时点。”刘元春说,“预期明年一季度时国际金融危机将见底,大量热钱将流入大宗商品领域,从而使部分食品价格出现又一轮冲高。这会使中国出现输入型通胀的危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