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行业分析报告
774 0
2016-09-19

随着国庆临近,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准备出游,旅游业日渐升温。近日,发改委发出通知,部署各级价格主管部门加强中秋国庆期间市场价格监管,给景区各种变相涨价行为打了预防针。

近年来,我国旅游市场迅猛发展。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旅游产业发展趋势与投资决策分析报告》统计,2016年上半年,国内旅游达22.36亿人次,同比增长10.47%。但旅游景区的“门票依赖症”一直为人诟病,高价门票成为了拦路虎。

4.jpg

国内旅游景区长期依赖门票收入,多数5A级景区门票收入占比超过40%,有的甚至超过80%。对门票收入的严重依赖,导致景区盈利增长预期需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实现,陷入恶性循环。

在国内旅游花费构成中,景区门票已是最大开支。目前,景区门票的平均价格接近人均GDP的1%,是其他国家的10倍以上。

门票支出占比过大,使得游客停留时间和其他支付相继减少,,影响到其他产业的收入,最终反倒拉低景区总体收入。同时,忽视了服务品质大大影响旅游观光体验。

门票价格过高过快上涨对国内旅游市场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出境游日渐火爆的当下,游客势必会“用脚投票”,景区最终只能吃下杀鸡取卵、自断财路的苦果。

景区的“门票依赖症”早已引起国家监管层的注意,最早在2007年就曾下达涨价禁。不料却成为旅游景区价格上涨周期表,进入了“逢调必涨”的怪圈。

为维护景区正常运转,收取门票本无可厚非,但很多景区和地方主管部门却当成敛财工具,采取“门票分账”模式,景区所有方、运营方和当地ZF均从中获利。

特别是一些无过多财政收入来源的地方ZF,都想在高昂的门票中分得一杯羹。可见,地方ZF在门票收入中既是获益者、又是监督者,缺少约束与监管,成为高价门票的推波助澜者。

地方政策和管理公司受益匪浅,但当地居民却难以享受到门票收益,结果就出现了严重的宰客、欺客现象,进而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形象。

旅游景区应当意识到,一味地在门票上做文章只会画地为牢,要提高收益还需提供创新服务,在其他环节中增加景区收益。例如,在吃住、交通、游玩项目、娱乐购物等方面,而不仅仅是依赖门票收入。


转载文章请标明来源自前瞻产业研究院公众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