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的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这些数字引起了金融界的普遍关注。目前的居民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但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使老百姓不敢花钱是重要原因。  
中国储蓄率高的原因:
文化背景所致
居民收入增加,为储蓄猛增奠定基础;
城乡居民个人特别是农村居民个人的投资渠道狭窄;
  消费制度改革迫使居民将储蓄作为最钟情的投资方式;
  消费领域信用水平低下,使居民即期消费下降;
  价格心理预期走低,延迟了居民即期消费行为;
  高收入阶层消费饱和,投资渠道不畅,货币沉淀于长期储蓄;
  非居民性资金的流入,构成的"假性"存款占相当比重;
  股市"行情"不尽如人意,投资者从股市撤资,部分资金流向储蓄;
  信贷消费没有得到全面普及,居民消费水平处于升级储备期。
    社保体制不健全,资本市场效率低,这两个问题的解决,在任何国家都需要几十年时间,不可能在近期内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提高消费。 第一,中国工业占GDP的份额比其他大多数国家要高,与其他部门相比,工业是资本密集型的,这意味着相当大份额的国民收入归给资本,进而转为投资。第二,占资本密集型企业(如重工业)很大份额的国有企业,对最大股东--政府--传统上很少分红。第三,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由于工业的快速增长和国有企业的重组,企业盈利增加。企业留存收益在投资资金来源中的重要作用,加剧了投资的周期性--利润高企时投资会进一步增强,低利润则抑制投资。
   传统文化:现在国际、国内有个流行说法,中国人消费品买得太少,不像美国人消费得那么多,仿佛只要中国人多消费一点,就可解决世界经济不平衡的问题了。可是中国的人均GDP只有1000多美元,美国人均GDP接近4万美元,消费水平怎么可以相比?中国人消费水平低是因为可支配收入低。国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中国农民的消费水平太低,因此中国的消费水平太低。可是农民消费水平低不是因为农民有钱不消费,而是因为农民没钱。中国农民是中国消费倾向最高、储蓄率最低的群体。中国农民把所有的收入都拿来消费了,孩子上学、寻医看病还没有着落。因此中国短期内的消费增长很难指望靠刺激农民消费来实现。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就业增长的问题,是整体经济增长的问题,包括投资增长、城市化的深入。 
   社会结构:我想强调另一重要原因,即收入差距较大而且还在继续扩大。目前在所有就业人员中,相当一部分是低收入阶层,要么是打工仔、蓝领,年收入平均仅万元左右;要么是还在农村的农民,每年仅3000元。他们的消费倾向很高,储蓄率很低,但在整个经济中,他们收入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每年新增GDP只有40%左右归这些低收入阶层所有,而且不是由于工资率提高,而是主要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实现的。剩下60%的新增GDP被高收入群体所获,而这个群体消费倾向很低,平均下来,整体消费倾向很难提高。就是说,现在恐怕还不能进入国民消费倾向大幅提高的阶段,而要在今后几十年通过经济的持续增长方能解决。
    家庭观念:老百姓的想法还是保守的,因为自己的生活来源问题,必须要求老百姓有一定的存款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有稳定的感觉,如果没有这种稳定的感觉或者说家里没有一定的存款后,老百姓心里不塌实,担心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像生病上学之类的,如果没有一点家底,怎么办呢?就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老百姓的收入确实是越来越高了,但遗憾的是,在社会事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脱节的情况下,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却越来越谨慎,或者说,人们会觉得今后要用钱的地方太多,所以现在的收入只能放在银行里。 
    可以轻易地列出人们不敢花钱的众多因素:我们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人被排除在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之外,在高昂的医疗费用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今天,人们留下部分收入“防病”当在情理之中;教育费用连续攀升,甚至出现很多“家庭一年收入供不了一个大学生”的情况,人们要给子女留点上学钱是很正常的;房价越来越高,很多人为了买个房子要背负一生的债务。